競爭性選拔,是干部任用的一種重要方式。黨的十七大以來,特別是十七屆四中全會以來,按照中央要求,各地積極開展了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目前,這方面工作已取得初步進展,仍有較大改進空間。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這對下一步繼續深化干部競爭性選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競爭性選拔干部的特點和作用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了競爭性選拔干部的概念。所謂競爭性選拔干部,是指在委任制干部的選用中引入競爭機制,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通過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方式,使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走上領導崗位,實現干部選拔任用的“多中選好、好中選優、優中選適”。目前,競爭性選拔干部的方式主要有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兩種。
與常規選拔方式相比,競爭性選拔方式有若干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首先,用人視野開闊。競爭性選拔干部,能夠最大限度地突破身份、地域、部門的壁壘,打破論資排輩、隱性台階、年齡學歷等的束縛,使選人的范圍更廣、視野更寬,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干部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科學配置。其次,過程公平公開。競爭性選拔干部,給予所有參選者以平等權利,程序嚴謹,過程透明。主要採用理論考試、駐點調研等筆試方法和競職演講、結構化面試等面試方法,有利於參選者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的公開平等展現。再次,方法簡便靈活。競爭性選拔干部,以考試為主要手段,方法簡便易行。同時,依人才狀況、崗位特點的不同,可以靈活選擇選拔形式和測試方式。最后,效果較好,認同度高。競爭性選拔通過多輪遴選、科學比選,最終選出的干部知識水平、能力素質等與選拔崗位的匹配度和適應性相對較高。競爭性選拔擴大了公眾參與,提高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度。
作為一種新的干部任用方式,競爭性選拔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一是有利於激發干部隊伍活力。競爭性選拔給干部提供了接受挑戰、展示才干的機會和平台,對於激發干部隊伍活力具有重要影響。二是有利於提高干部隊伍素質。相對於常規選拔,競爭性選拔側重於考察干部的綜合素質,這有助於引導干部自覺地講學習、求知識、重實干。三是有利於擴大干部工作民主。競爭性選拔干部,把選人用人的標准、條件、程序、方法交給干部群眾,在競爭性選拔的具體環節的設計上,保証了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落實到位。四是有利於培養和樹立干部的競爭意識、平等意識、規則意識。
推行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與常規選拔相比,競爭性選拔具有明顯優勢和特點,但受制於其具體運用的時間和空間,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在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和解決。
一是競爭性選拔的嚴肅性問題。當前有關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的制度規范基本上是以原則要求為主,總體上缺乏剛性的制度安排,制度的彈性空間很大。在實踐中形成了制度創新層出不窮、制度適用自由無序、制度安排隨心所欲的現象,使競爭性選拔干部的職位規定性和程序規定性大大弱化。
二是競爭性選拔的科學化問題。盡管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近年來取得一定進展,但在各環節的科學性上仍有不足。例如,在准入環節上,對任職條件的規定往往過於寬泛﹔職位要求過於模糊。在考試環節上,分類分層的筆試形式尚待健全。在面試環節上,各種面試方法的實效性有待於科學評價。
三是競爭性選拔的失衡問題。在組織者方面,有的領導干部不願意推行競爭性選拔干部﹔有的地方不顧實際條件盲目推行,招致干部群眾不滿。在報考者一方,對一些級別較高、發展前景較好的上級領導崗位,大家趨之若?,而一些基層一線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則往往無人問津。
四是競爭性選拔的脫節問題。其一,分數與實績、德行脫節。一些部門和單位隻把考試成績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依據,以分取人,忽視干部的實績和德行,在成就一批“考試族”的同時,也打擊了一批埋頭苦干、實績突出的人。其二,人崗不適。有的干部的能力素質不適應職位需求,有的干部高分低能,在新崗位上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五是競爭性選拔的配套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對通過競爭選拔出來的干部,有的組織往往“一選了之”,沒有加強后續管理。尤其是對那些高分低能者缺乏“下”的措施和辦法。一些通過競爭性選拔走上領導崗位的干部經過一段時間工作后,覺得自己不太適合本職工作,也不敢輕易辭職或向組織提出換崗申請。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三:一是各方對競爭性選拔干部的認識不足﹔二是競爭性選拔干部制度不健全,制度之間留有空當﹔三是程序和方法不科學。
完善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的對策思路
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是一個開創性的舉措,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加以探索完善。
首先,深化對競爭性選拔干部的認識,確保競爭性選拔的正確方向。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盡管目前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其重視能力、注重實績、強調公認的選拔機制,符合時代要求,受到社會廣泛認同,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優越性。因此,必須堅定對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的信心。在此前提下,改革其中不科學、不合理的成分。既不能完全以分取人,也不能不顧分數空喊實績取人,要在會考和會干中取得平衡。要堅持求真務實,反對炒作,切實維護改革的嚴肅性。
其次,加強頂層設計,分類指導,構建科學規范的競爭性選拔制度體系。鑒於目前各地自主探索的局面,中央有必要研究制定進一步完善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的指導性意見,科學界定競爭性選拔在干部人事制度體系中的地位作用,明確競爭性選拔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運行程序、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為各地各單位推進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指明方向。強化對競爭性選拔的分類指導,發揮多種競爭性選拔方式的優勢。規范市廳級干部、縣處級干部,以及部分專業性強、有特殊要求職位的選拔范圍。規范一般職位、正職領導干部,以及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的職位的資格條件。此外,還需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台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的正式規定,強化德才、能力和實績導向,減少隨意性、提高科學性,形成多種選拔方式相互銜接、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讓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強的選得上、作風實的出得來、上了崗的不退崗。
最后,完善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一是拓寬群眾參與度。在報名與資格審查、考試、差額考察等環節,擴大群眾參與。二是將“考德”貫穿於競爭性選拔的全過程,徹底解決一些地方存在的“做人好不如做題好”的問題。三是在堅持“干什麼考什麼”原則的基礎上,科學確定考試測評內容,完善評價方法,解決“干得好不如考得好”的問題。四是針對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的公開性不足、參與度不夠的問題,強化“權為民所賦”的觀念,打破干部工作神秘化和官本位思維的束縛,嚴格程序、陽光操作,對競爭性選拔實行全程信息公開和民主監督,增強黨員群眾對選人過程的把關作用,杜絕少數人人為操控競爭性選拔程序和結果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