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高舉旗幟 繼往開來——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系列述評之一
初冬的一場瑞雪,給中國社會帶來諸多“熱詞”:“全面建成”、“美麗中國”、“長期指導思想”﹔“兩個翻番”、“三個公平”、“五位一體”、“八個必須堅持”、24個字概括的“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都可以聽到這些詞匯的回響。不僅在樓堂館所,也在田間地頭。這些詞匯戰略性地勾勒了中國發展的近景目標和遠景規劃,也密切跟蹤著普通民眾的生存質量和幸福感受。作為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它們在“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間形成了一種價值合流。
實踐孕育真知,實踐檢驗真理。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其實也是不斷貫徹這條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過程。隻有參與並引導中國社會最廣闊的實踐活動,才能觸摸最深邃的社會運行規律,捕捉最前沿的社會思潮,了解最真實的民生狀況,凝練成最具前瞻性與真理性的發展理論。
1978年5月11日,刊發在《光明日報》頭版的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成為中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破曉之曦。這篇文章重申了一個多世紀前馬克思在布魯塞爾提出的哲學命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並引發了1978年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一篇檄文沖破了中國社會的思想桎梏,使中國的發展理論和思路,重歸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與真理觀。
1992年初春,另一個發展瓶頸亟待破局。一位88歲的老人此時走向了南中國,以其巨大的政治氣魄和寬闊的歷史視野,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從此肇始了新的、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
當時那些石破天驚的觀點,現在已成為中國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20年后再來回顧鄧小平同志當年的講話,除了驚嘆於他對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精准概括、對“姓資”“姓社”的辯証解讀、對改革階段的准確預計,人們也感佩於他對解放思想、勇於推進理論創新的堅持與鼓勵。“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人民,是看實踐”、“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這些家常語言背后,是中國共產黨能夠與時俱進的精義所在。
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與大歷史緊緊相隨。而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表明我們黨又一次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那些閃耀在報告中的新亮點、新提法,也是科學發展觀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展現和延伸,簡潔的著墨卻鋪陳著壯闊的社會發展畫卷。
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其背后是發展被生態掣肘的現實,是對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熱切訴求。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美麗中國”目標,這是科學發展的要求,也是科學發展的內容,更深刻的地彰顯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靈魂和價值維度。
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者統一,其背后,是對幾十年來大量實踐經驗的高度概括。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內涵的新闡釋,也是對我國國情的深刻把握。
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建成”小康社會,發展階段的新飛躍就在一字之間。而城鄉居民收入十年翻番的指標,“兩個同步”的要求和承諾,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更可觸摸、更有溫度。
以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共24個字表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普遍涌現“感動人物”和“最美現象”的中國社會,將多元和諧、各彰其彩的中國社會的深層精神清晰地提煉出來。
這些統御在科學發展觀大命題下的新觀點、新部署,既是向“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致敬,又是對“以人為本”精神的貫通融匯﹔既是中國發展海量實踐經驗的集納和升華,又將以其科學性和前瞻性,為實踐提供指示和引導。而這個過程本身,則是對實踐與理論哲學規律的現實演繹、中國演繹。
實踐之路常新,理論之樹長青。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從實踐中獲得了強韌的力量,也必將在繼續指導實踐中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本報記者 劉文嘉)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