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10:41 來源:經濟日報 手機看新聞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的戰略部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以制度創新、結構調整和產業融合“三駕馬車”為推力,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文化管理方式創新是促進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性問題,是實現“文化小康”建設的推動力。
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改革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不僅對國有企業改革、行政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賦予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方面的改革新的歷史使命。文化改革進入“深水區”,文化管理方式亟待創新,需要積極推進文化管理的法治化進程,進一步完善文化管理的體制機制。
文化的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和需求結構是優化文化發展方式的重點和關鍵。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優化產業結構”。文化自身的發展方式也需要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和優化升級。對於經濟發展結構的優化而言,主要致力於改變過度依賴第二產業向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對於文化產業發展而言,主要通過文化與旅游、科技、金融、建筑、房地產等產業的結合,實現文化業態的更新,通過文化為紐帶,實現文化產業與一、二產業相結合,催生以工業旅游示范區、文化產業特色縣為代表的特色產業集群。文化要素結構的調整旨在改變文化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甚至消耗資源的局面,改變文化產業的發展過分依靠傳統文化資源和不可再生性區域資源發展的局面,著力通過技術進步、改善管理和提高文化產業從業者素質等方面來提高文化產業附加值,進而更好更快地推動經濟增長。因此,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文化要素調整的關鍵。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因此,推動國家文化創新體系建設,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是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創造必須立足於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文化發展領域,無論是加強文化管理的宏觀調控,還是以文化產業調整經濟結構﹔無論是理順收入分配關系,還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無論是繁榮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其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的結構調整不僅包括解決消費、出口和投資協調發展的問題,使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多地依靠文化需求的釋放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且包括依靠文化拉動就業,進而在調整分配結構方面發揮作用,從而使文化在民生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是創新文化發展方式的路徑和文化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力和新增長點。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發展模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也為文化產品的生產、加工、復制、傳輸提供了更有效的技術支撐。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因此,全面構建文化科技支撐體系,加強頂層設計,科學戰略規劃,加強載體建設,推動自主創新,加強優化服務,營造良好環境,加強學科創新,培養專業人才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當務之急。同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杠杆。隨著我國文化金融市場的開放及國家不斷完善文化領域投融資體制,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有效對接的戰略舉措,文化產業基金面臨著最好的發展機遇,但不可否認,資金問題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對此,我們更要積極運用金融杠杆,借鑒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以“產業投資基金”運作模式實現文化資本的保值增值。此外,在文化產業中,文化藝術品份額化也是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文化文物與藝術品一旦可以與金融結合起來,可以通過份額化的方式進行變現,這也將成為未來文化金融領域的重要創新。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