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賈華強:建設美麗中國  實現永續發展
2012年11月23日09:17   來源:文匯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如今,它又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被獨立進行闡述,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對我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報告要求我們,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為我們指出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抓手

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應該說,這是我們黨和國家在現時代的一項帶有根本性和長遠性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它是對傳統文明方式即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揚棄,體現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所必須達到的和諧關系。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七大被首次寫進黨代會報告,成為我國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如今,它又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被獨立進行闡述,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對我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

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馬克思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正因為這樣,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強調“人類社會應該實現兩大和解,即同自然的和解和人類自身的和解”。從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運行規律的認識程度看,從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概念。在新世紀裡黨中央及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新理論,在黨的十七大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並在這次十八大報告中,把它作為“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來突出強調,這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十八大報告強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做到這一點,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其著力點和關鍵點。

要修正傳統的不考慮生態環境要求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而把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納入經濟核算中,把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在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和指標下。2005年以來,原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在若干個省市曾經啟動過以環境核算和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為內容的綠色GDP試點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這項工作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這就需要我們在推進綠色GDP建設方面更進一步。

要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應該看到,我們今天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跡,但付出的代價也同樣慘重,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嚴峻。在這種情況下,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就必須“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要建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市場機制,為此需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要建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府有效監管體系,“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十八大報告要求我們,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為我們指出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抓手。

走向綠色發展道路,要求我們必須不斷降低大氣中的污染氣體,真正實現環境保護。為此,必須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需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需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需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等等。

走向循環發展道路,要求我們必須不斷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循環經濟就是按照清潔生產要求及這“三化”原則,對物質資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經濟過程。作為一種經濟運行方式,循環經濟和傳統的經濟運行方式相比,就是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改變過去隻有前三個環節的直線經濟方式,因而本質上是一種生態文明經濟和再生產經濟過程。對於這種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企業,我們應當在用地、用電、用水、相關基礎設施方面予以優先保証,並盡量給予優惠。

走向低碳發展道路,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低碳發展首先要求經濟活動必須實現低水平的二氧化碳等碳排放量。這種以減少和控制碳排放的新經濟體系,同樣會形成我們社會發展的拉動力,例如在源頭治理(以可再生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過程治理(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力行節能)、末端治理(對已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生產性利用和廢物回收)這三個環節上,都可派生出完整的產業鏈,並推動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低碳化。因而,低碳發展在內涵和外延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拓展空間。這就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模式的創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為核心,不斷搶佔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制高點,從而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責編:趙晶、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