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加強社會建設重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趙汝周
2012年11月23日15:01   來源:四川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推進社會建設。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活條件。就業是民生之本,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沒有充分的就業,就不會有經濟的繁榮、政治的安定、社會的發展,更談不上群眾的安居樂業。因此,要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市場調劑、公平就業、體面就業、多樣擇業”的“大就業”格局,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要抓就業培訓,提升就業技能﹔要大力發展社區經濟組織,增大就業容量﹔要加大就業宣傳與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就業環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強化社會保障改革創新,有效防范和應對社會風險。社會保障制度對於和諧社會建設來說至關重要,具有基礎性意義。社會保障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應對社會風險,有效地增強社會的團結與合作,有效地激發社會活力,有效地保証社會成員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水准。要建立科學的養老服務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投資多元化、管理規范化、服務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和質量﹔要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積極實施醫療救助與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困難群眾全員參保﹔要大力加強殘疾人綜合服務工作,構建“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政策保障為主導、社會運作為方向”的殘疾人服務體系﹔要大力推進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切實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實施教育優先戰略,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要堅持以教育均衡化、現代化、國際化“三化”聯動為路徑,構建起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要積極推行先進教育模式,實現教育現代化,積極推行“激發受教育者發展潛能的教育新模式”、“終身學習的教育新體系”、“多元開放的教育新格局”、“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新機制”﹔合理統籌配置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要擴大教育開放與國際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全面繁榮文化事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要通過改革文化體制、創新文化資源利用模式、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強化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強城市文化影響力,使文化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新動力,增強文化凝聚力、輻射力、競爭力﹔要加強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四館”建設力度,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和配套建設﹔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傳承歷史文明﹔要創新文化管理機制,推動文化創新發展﹔要加強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進一步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文明程度和綜合素質﹔要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組建文化志願者隊伍,創新拓展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大力推進城鄉衛生均衡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要將此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構建新型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不斷提高疾病預防控制能力﹔要深化醫療衛生執法監督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強執法監督工作,加大公共衛生、藥品和健康相關產品的監督力度,提升執法監督水平。

(作者系成都市委黨校研究員)

(責編:趙晶、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