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服務型政府建設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體系,優化政府組織機構,改進行政運行機制,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以公共服務為重點轉變政府職能
黨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稅分成辦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轉移支付規范化、法制化。這些論述完整地論述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確立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第八部分“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指出,“堅持民生優先,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國務院2011年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八部分“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責,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並用5章21節的篇幅分別對“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內容作出了具體部署。
從以上可以看出,從黨的十六大到十七屆五中全會,我們對服務型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的認識日益深刻,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內容逐步明確,這些內容主要包括: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就業服務、人口計生、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等方面。基於此,在服務型政府建設實踐上,強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擴大就業、公共安全、社會保障和保護弱勢群體等方面的職能,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明顯加強。
(二)以公共服務為重點優化政府結構
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要相應的組織機構來推動。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探索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根據這些部署要求,在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特別注重以公共服務為重點,優化政府組織機構。
1.國務院機構改革。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特別注重以公共服務為重點,通過優化政府組織機構,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建設。2008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在探索大部門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就,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建立健全從就業到養老的服務和保障體系﹔組建環境保護部,擬訂並組織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政策和標准,協調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等﹔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加強城鄉建設統籌,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統籌城鄉建設。同時,還特別注重理順食品藥品監管體制,進一步落實食品綜合監督責任等,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明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明確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理順食品藥品監管體制。﹝1﹞
2.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也從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出發,注重優化各級地方政府組織機構,加強與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職能直接相關的部門建設。一是以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為重點推進地方大部制改革。例如,廣東順德在優化組織結構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將黨政機構進行統籌考慮,將原有的41個機構,大規模地整合為16個機構﹔深圳市積極探索建立職能有機統一、功能定位准確、部門數量精干的大部門體制,政府部門由46個精減為31個,精簡幅度達三分之一﹔珠海市政府工作部門由36個減為27個,精簡25%,力度也比較大。陽江市政府工作部門由原來的37個減少為25個,精簡30%。二是以公共服務為重復推進鄉鎮和街道改革。例如,廣東省為強化基層公共服務職能,在佛山、東莞市開展簡政強鎮事權改革試點,選擇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南海區獅山鎮,東莞市塘廈鎮、石龍鎮進行試點。佛山市對容桂街道和獅山鎮實行簡政放權,擴大鎮(街)管理權限,賦予其部分縣級管理權限,順德區屬部門第一批就向容桂街道下放了316項管理權限。同時在規范機構設置和編制配備,創新公務員和人員管理制度等方面也邁出了重要步伐。東莞市對石龍鎮、塘廈鎮通過直接放權、委托放權、調整派駐機構管理體制、內部調整放權的方式,下放事權、擴充財權、改革人事權。此外,試點單位還積極推動政府向社會簡政,實行政府購買服務等辦法,將一些管理和服務事項放權給社會。這些改革措施,加強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促進了縣鎮經濟社會發展。﹝2﹞
(三)以公共服務為重點改進行政運行機制
1.探索實行“行政三分制”。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黨的十七大之后,地方政府改革中,“行政三分制”改革呈現擴大和深化的趨勢。﹝3﹞對“行政三分制”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層面。一些地方初步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2003年,深圳市正式開始了以“行政三分制”為基本思路的政府管理體制創新。2009年6月中央批准深圳推行“行政三分制”改革。其它一些地方在大部制改革中也開始了“行政三分制”的改革。通過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協調與制約的行政運行機制,優化了政府組織結構,加強了決策的統籌性、權威性,提高了執行力和行政效率,特別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監督的獨立化和外部化,加強了對行政行為和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初步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了腐敗問題和“有法不行”、“人情大於法”等問題,推動了“同體監督”向“異體監督”的轉變,這些都有利於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
2.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的政社合作機制。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雖然是政府責任,但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上也無法做到統包統攬。實踐証明,大包大攬的政府供給方式,不僅不能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效率,難以滿足公民社會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多樣化需求,而且容易滋生消極腐敗現象。針對這一問題,《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從國外公共服務供給的經驗看,政社合作機制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在建設服務型政府過程中,探索公共服務供給的政社合作機制,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方式,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多樣化,NGO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公共服務建設中來,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如北京、上海、深圳、無錫、青島、廈門等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嘗試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涉及的項目有環衛、城市綠地養護、城市照明、養老、扶貧、社區服務等等。﹝4﹞
(四)以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大財政投入
黨的十七大以來,用於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共財政投入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長。例如,在“十一五”期間,政府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力度逐年加大,五年全國財政教育支出累計4.45萬億元,年均增長22.4%,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實施國家助學制度,為義務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全面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惠及12.67億城鄉居民。同時,大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國家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改造和新建2.3萬所鄉鎮衛生院、1500所縣醫院、500所縣中醫院和1000所縣婦幼保健院,建立了240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實施養老保險關系跨省轉移接續辦法,連續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年均增長10%。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5﹞2012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實現全覆蓋。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對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近幾年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增長情況可以明顯看出。財政部在201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報告中提出,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就業這三方面投入增長幅度都高於16%,住房保障方面也達到14.8%,主要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的增長幅度大大高於2011年8%的GDP預期增長幅度。﹝6﹞
(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加快
服務型政府建設的10年過程中,我們致力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為:
1.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一是以加快發展促公平,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入學率進一步提高。二是以資源配置促公平,堅持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將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三是以完善資助促公平。國家資助制度覆蓋面更廣、比例更大、標准更高,確保了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不能上學或輟學。﹝7﹞
2.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開展。2008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印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到2010年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預期目標基本實現,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了90%以上的城鄉居民,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普及,基本醫療衛生的服務可及性進一步提高,居民個人醫療費用負擔過重的問題得到初步控制。
3.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展開。縱觀服務型政府建設的10年進程,我們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為: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逐步健全,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逐步擴大,社會保障標准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4.保障性住房建設進程加快。2011年,過國務院出台關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完善財政投入、土地供應、信貸支持、稅費減免等政策,著力提高規劃建設和工程質量水平,制定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辦法。全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1713億元,城鎮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萬套,新開工建設1043萬套。﹝8﹞
二、今后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需要
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任重道遠。真正建成服務型政府,我們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一)圍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真正轉變政府職能
通過轉變政府職能來加強政府公共服務,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核心問題。《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這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根本方向和戰略重點。為此,我們要重復推進以下改革。
第一,明確公共服務在政府職能中的主導地位和核心地位。201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5432美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和期待也會越來越高。《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各級政府“更加注重公共服務,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是,從政府職能轉變的實際情況看,公共服務在政府職能中的主導地位或核心地位還沒有完全明確,這不利於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有序推進。要解決這些問題,今后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明確公共服務在政府職能中的主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第二,進一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多年來,由於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事不分、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不分,各級政府投入了許多時間、精力和財力,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情,應該由政府管的社會公共事務和提供的公共服務卻不到位。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依法劃清政企之間、政資之間、政事之間和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之間的權力界限,割斷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的利益臍帶,實現政府責權的法定化,用法律的剛性手段規范和約束政府行為。政企、政資、政事和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之間的權力界限劃清了,利益臍帶割斷了,政府職責明確了,各級政府才能自覺地把不該管的事項轉移出去,也才能把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轉移到公共服務上來。
第三,明確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責權限。目前,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責權限尚不明確,主要表現為:一是中央與地方在核心公共服務支出中存在錯位現象。根據政府間公共服務職責劃分的原則和國際經驗,社會保障與福利總體上應屬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全國性公共服務,而我國中央政府支出的比重隻佔政府總支出的8%﹔教育和醫療衛生應屬由各級政府共同提供的公共服務,其中中央政府支出的比重隻分別佔政府總支出的8%和3%﹔而地方各級政府支出則分別佔到社會保障補助政府總支出的92%,教育事業政府總支出的92%,衛生事業政府總支出的97%。這種政府間公共服務職責劃分,造成“上級請客、下級買單”現象,使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財政不堪重負。二是公共服務事權與財權不對稱。目前,我國地方各級政府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達到70%,也就是說,大部分公共服務是地方各級政府提供的。按照現行財政體制,地方各級政府收入佔政府總收入的比重為45%,收支差額部分應由中央財政補助或轉移支付彌補,而現行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層級過多、層層截留等缺陷,使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和欠發達地區政府實際得到的資金十分有限,不足以彌補收支差額,導致縣鄉財政普遍困難,地方隱性債務越來越大,服務提供地區差別拉大,落后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9﹞為此,必須盡快明確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責權限,切實解決這些問題。
(二)圍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當前,大部門體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已經實行大部門體制的部門,內部職能、機構和人員整合不到位,有的只是換了牌子,改了名字,其他變動不大﹔(2)有的一開始就存在整合不到位現象,如交通運輸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和國家民航總局,鐵道部至今未整合在內,使交通運輸領域的大部制改革帶有明顯的先天不足。類似的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於社會保障等領域。(3)在農業、文化、民族宗教等領域,應該實行大部門體制的,至今尚未實行。(4)實行大部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減少領導職數,提高行政效能。但在大部門體制實施過程中,領導職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有較大幅度的增加。(5)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除極少數地方在大部門體制改革中體現了這一精神之外,十七大的這一精神和要求尚未得到貫徹落實。(6)在推行大部門體制改革中,有的上邊未改,下邊已動,導致上下不對接,運行機制不順暢。﹝10﹞
今后,應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圍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推進和完善大部制改革。第一,對已經實行大部門體制的,要進行工作流程的優化再造、管理職能的重新分配和內設機構的整合調整,真正做到職能有機統一。第二,在已經推行大部制但尚未整合到位的,如交通運輸部,要繼續推進並整合到位,真正建立起大交通的管理體制。第三,在應該實行而尚未實行大部門制的領域,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適時推出大部門體制改革。第四,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精神和要求,積極探索和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大部門體制改革,明確公共服務的職責分工,減少職責交叉。第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於“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的要求,積極探索統籌設置“四大班子”的職能部門,切實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的問題。第六,在推進大部制改革中,堅決貫徹中央精神,嚴格執行政府組織法,嚴格控制編制和領導職數,不能以“過渡期”為由,突破編制和領導職數限額。第七,既要給予地方政府改革的自主權,尊重地方改革的創造精神,又要注意改革的上下銜接,避免管理鏈條的斷裂。第八,要加強權力的監督機制建設,尤其要通過科學的權責劃分,實現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有效分離。
(三)圍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行政運行機制
總起來看,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在公共服務決策機制上還不夠科學化、民主化,在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上還存在供給主體單一的問題,在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機制上缺乏民生目標的硬約束等。今后在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必須完善相關機制。
第一,完善公共服務的決策機制。我國公共服務決策機制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公共服務的決策機制缺乏規范,決策缺少調查研究,有些決策不夠科學化、民主化,公共服務決策的專家咨詢制度和聽証制度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社會公眾參與公共服務決策的程度較低,公共服務決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針對這些問題,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來加以解決。一是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決策調查研究制度。政府和部門作出重大行政決策前,必須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加強戰略性、宏觀性決策的研究,提高行政決策的前瞻性和創造性。二是建設依法行政決策機制。建立和完善政府議事、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制定涉及全局性、長遠性和公眾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項,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規定的權限、程序進行決策。三是全面推行重大行政決策公示和聽証制度,提高行政決策的群眾參與度,增強決策的民主性。四是建立和完善行政決策專家咨詢制度,為重大行政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五是建立行政決策責任制。對因違反決策程序給國家和群眾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必須追究部門負責人和當事人的責任,制定行政決策負責制和主要負責人引咎辭職辦法。
第二,建立健全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目前,我國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和供給模式還比較單一,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因此,應該按照中央的有關決策部署,盡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協調合作、高效靈活的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和市場參與機制,推動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樣化,充分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雖然是政府責任,但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上也不必統包統攬。實踐証明,政府壟斷式的供給,不僅難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效率,難以滿足公民社會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多樣化需求,而且容易滋生消極腐敗現象。為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在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擴大公民和社會組織的有序參與,探索政府與社會的合作機制和伙伴關系,有效整合市場和社會力量,通過合同外包、購買服務等方式,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多樣化和高效率。
第三,建立健全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機制。目前,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還缺乏公共服務指標的硬約束。考核干部往往重經濟指標而不重視公共服務指標。對此,未來應加強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的監督和檢查,更加注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這一內容納入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的范圍和提拔任免的重要依據。一是盡快推行以基本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政府績效評估制度,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行政問責。要根據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將基本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重要內容,納入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之中,並加大其權重。對於沒有很好履行這一職責的政府,要進行行政問責,追究有關領導的行政責任。這一做法不僅能夠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使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認真履行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同時能夠促使各級政府不斷改進工作,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二是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這是開展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一個重要前提。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廣覆蓋、促均等、上水平這三項目標或任務,都直接涉及到基本公共服務的標准問題。基本公共服務標准是評估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務職責和實行行政問責的主要依據,是社會組織等參與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最低門檻,因此,要盡快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11﹞
(四)圍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用於統籌安排的公共財政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明顯偏低。2008年,我國用於教育、醫療和社保的公共服務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29.7%,比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的國家平均低13個百分點,比人均GDP3000美元至6000美元的國家平均低24.3個百分點。﹝12﹞
據世界銀行統計,2002年,高收入國家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平均為5.5%,公共衛生保健支出佔GDP的比重平均為6.6%,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普遍在25%以上。2003年,高收入國家用於補貼、贈款以及其他社會福利的中央政府支出佔中央政府總支出的60%。與中低等收入的國家相比,我們也有相當的差距。因此,建立財政投入長效保障機制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根本保証。今后,要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支出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公共服務支出佔GDP的比重。
關於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從長遠看,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應力爭到2020年,將我國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提高到4.8%左右。今年,國務院提出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要達到4%。再經過8年的努力,是有可能實現4.8%的目標的。
關於公共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2010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衛生支出的總費用佔GDP的比重2009年達到了5.15%,但其中社會衛生支出佔35.1%,個人衛生支出佔37.5%,政府衛生支出隻佔27.5%,長期以來政府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沒有超過2%。這一狀況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要爭取在“十二五”末期提高到3%左右,到2020年或再長一點時間提高到5%左右。
關於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從世界范圍看,多數國家的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都在10%以上,一些發達國家這一指標大都在25%以上。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全口徑支出佔GDP的比重為6%左右,相比之下明顯偏低。因此,應力爭在“十二五”末期達到10%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15%左右。﹝13﹞
(五)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努力縮小不同地區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目前,不同地區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例如:社區衛生機構覆蓋率,一些地區達到100%,而有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到30%﹔人均基本醫療保險支出,上海、北京、天津與江西、貴州、河南等地比,差距在4-5倍左右﹔北京基本醫療保險封頂線提高到30萬,多數省會城市不到10萬,有的地方更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平均繳費率,2009年廣東是10.04%,遼寧是23.92%,而撫養比廣東是12.14%,遼寧是44.58%。﹝14﹞再如,在公共衛生領域,200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17541.9億元,佔GDP 5.15%,其中城市佔67.2%,農村佔32.8%﹔人均衛生費用1314.3元,城市(2176.6元)是農村(562.0元)的3.87倍﹔鄉鎮衛生院床位100萬張,僅佔全國22.9%﹔鄉鎮衛生技術人員僅佔全國16.5%。﹝15﹞因此,必須加大力度切實縮小不同地區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
2. 努力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目前,我國企業與機關退休人員養老金差距大約為1︰2.1。2005年以來,國家連續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但仍難以平衡而二者之間的差異。從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思路出發,考慮我國實際情況,應當盡早統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不再在事業單位、機關與企業職工之間分別設計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至於不同群體之間的特殊性,可以通過企業年金或其他補充保險來體現。美國1984年、日本1986年統一了公務員與企業職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近年來又有一些國家實行公務員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我國國有企業佔的比重遠大於其他國家,而且歷史上國有企業干部、職工與政府、事業單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解決這類結構性問題,隻加大投入是不夠的,需要深化相關體制改革。﹝16﹞
3.努力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當前,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低於城市,主要表現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仍然較差,相當一部分農村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學校的校舍、教學設施、儀器設備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基本標准,農村教師整體素質需要提高﹔農村衛生事業發展仍滯后於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發展,重大疾病威脅農民健康,農村地區在衛生資源數量質量、衛生基礎設施服務條件及人口健康狀況等方面都遠遠落后於城鎮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薄弱,鄉村衛生人員技能水平不高﹔三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仍很不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偏低,失地農民社保、農民工社保等社會保障等還很不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水平低。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必須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進程,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切實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和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瀾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六次集中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09.12.
﹝2﹞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廣東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情況介紹﹝J﹞,2010.4.12.
﹝3﹞杜運巧 鄭曙村.中西方“行政三分制”改革比較﹝J﹞,行政管理改革.2011.3.
﹝4﹞句華.政府如何做精明的買主——以上海市民政部門購買服務為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4.
﹝5﹞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2011年3月5日在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12﹞﹝14﹞﹝16﹞宋曉梧.加大投入和深化改革並舉——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1.8.
﹝7﹞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3月5日在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3月5日在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沈榮華.縱向行政體制改革 重點領域和思路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0.5.
﹝10﹞薄貴利.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深化行政體制改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1.
﹝11﹞參見薄貴利,“本屆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研究報告”,2011年1月20日.
﹝13﹞唐鐵漢。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有硬約束﹝J﹞,行政管理改革.2011.8.
﹝15﹞衛生部.2010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hwsbwstjxxzx/s7967/201104/51512.htm 201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