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通過的黨章明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我們要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價值、理論貢獻和指導意義,努力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持續、健康地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將科學發展觀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中體現。
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范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進程中,相繼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問題更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范疇。科學發展觀是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於科學發展思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毛澤東對發展問題的思考是在我國三大改造完成后,進入全面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的。在對經濟社會文化落后國家中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中,毛澤東提出了許多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科學發展的重要思想。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搞經濟建設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處理好發展生產與人民生活的關系﹔國民經濟要協調發展,辯証處理好農、輕、重關系、沿海和內地發展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毛澤東重視科技的作用,認為不搞科學術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髙。他還總結了我國處理經濟建設中復雜關系的經驗,提出了“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方針。毛澤東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為不斷探索科學發展規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發展是硬道理”是鄧小平關於科學發展理論的著名論斷。鄧小平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制定了“三步走”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戰略並具體闡明了小康社會的內涵、目標和意義,從社會主義本質、基本路線、根本任務、體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科學發展的大政方針。在科學發展內在規律的研究上,鄧小平提出了許多著名論斷和精辟見解,比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搞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要堅持兩手抓,兩隻手都要硬﹔農業是根本,能源、交通是重點等等。他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問題,提出“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始終強調,推動中國發展、實現現代化,最根本的動力是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強調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始終要求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總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鄧小平理論,其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推動科學發展的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從“三個代表”的內在要求出發,對推動科學發展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提出了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大戰略思想。面對我國經濟建設的新形勢,提出我國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上世紀末,審時度勢地提出,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新世紀之初,又提出“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的大思路。在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堅持教育為本、推進科技創新、重視人才培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等方面都提出了新思路。他認為,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統籌考慮。他強調,中國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既要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又要充分利用好國外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他始終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要求全黨在深化改革中特別要注意調整利益關系。這些都集中體現了江澤民對科學發展的思考和探索。科學發展觀對這些思考探索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最直接、最明顯的。
總之,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需要。
科學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鮮明主題,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發展的理論表現,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根本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必將在中國新時代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中發揮方向性的引領作用,彰顯出其巨大的真理力量。
繼續抓住發展機遇、不斷經受挑戰考驗是實現當代中國科學發展主題的需要,科學發展觀在實現這一主題的進程得以形成並發揮了引領指導作用。今后,科學發展觀的引領指導作用還需要長期地得到更好的發揮。本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判斷。十六大以來,我們抓住機遇,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贏得了歷史性的發展,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恢宏答卷。實踐証明,黨中央的戰略判斷是正確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引領作用充分彰顯。十八大以后,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此期間,我們所長期面對的需要不斷解決的三個重大課題沒有變:一是由於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進步加速化的發展趨勢所形成的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復雜情況沒有變﹔二是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三是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歷史使命以及黨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沒有變。因此,新的歷史時期,更需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更需要更好地發揮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引領作用,更需要堅持和發展科學發展觀。
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更加需要堅定有力地堅持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一方面,黨的十八大已向全世界明確而鄭重地昭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鄧小平規劃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已遙遙在望。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是盡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科學發展觀中的一個的基本內容,因此,必須更加堅定地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推動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另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還要為本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即第三步戰略目標准備好條件。這些條件包括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經濟結構的優化、生態環境的改善、制度管理的先進、思想理念進步等。創造上述條件同樣要更加堅定地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發展。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社會落后的國家中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復雜的階段性的特征。科學發展觀是在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的新形勢下,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產生的偉大成果。全面小康社會建成后,並不意味著這一思考和探索完結了,而是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開始。這就是說,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必須思考和探索的重大理論問題。因此,“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與“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問題一樣,都是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的重大理論問題。科學發展觀作為解決“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科學理論,也必然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就能夠將其與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結合起來,形成長效機制﹔就能夠將其轉化為全黨上下謀劃發展的科學思路和領導發展的實際能力﹔就能夠通過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將其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根本要義。在新世紀新階段,面臨國際國內紛繁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征,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主題,吸取借鑒國內外發展的經驗教訓,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從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進行了發展理念的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科學發展的系統理論。因此,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持續發展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理論。
科學發展觀以當代發展的廣闊視野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確立了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科學發展觀揭示了發展世界的客觀存在和演進規律,將人、自然、社會都看成發展本體,提出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既突出了人的核心地位,又處理好自然、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堅持了唯物主義的發展本體論。科學發展觀把發展的歷史演進看成是人與自然以及社會之間的全方位、多層面的、由低級向高級的矛盾運動過程,進而深刻揭示均衡與非均衡、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進步與代價、效率與公平等諸多矛盾關系,形成了發展辯証法的系統理念。科學發展觀還以辯証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積極地選擇了能夠發揮后發優勢的跨越發展的實踐方式,實現在高形態與低形態雙向互動的基礎上的一體化發展。與此同時,科學發展觀還提出了許多富有哲理和實踐性的方法,如統籌兼顧、協調配合、開放合作等等。
將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實際上是向全黨提出了要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學習、掌握、運用好科學發展觀。要在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貫穿其中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全面理解、准確把握中央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一系列戰略決策。善於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
(作者為廣西大學教授,自治區黨委講師團特聘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