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黨建政治

十八大關鍵詞·糧食安全:邁向希望的田野

——看河南、黑龍江如何實現糧食高產穩產

人民網記者 曲昌榮 丁志軍 任勝利

2012年12月04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黑龍江以機械化為核心,發展現代大農業,今年糧食產量有望突破1250億斤

河南著眼於建設高標准糧田,在提升畝產上求突破,今年糧食豐收也已成定局

糧安天下,糧穩中國。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九年增產。

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產區是關鍵。河南與黑龍江,都是糧食生產大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舉足輕重。

河南曾經是產糧大省中的“老大哥”,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成為第一個進入年產糧食千億斤的省區,用佔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佔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不僅滿足了1億中原兒女的用糧需求,每年還調出400億斤的商品糧和糧食制成品。今年,河南夏糧產糧達到637.2億斤,實現十連增,金秋大豐收也已成定局。

黑龍江的糧食產量呈跳躍式增長。近年來,糧食總產連續跨過800億、900億、1000億、1100億斤四個台階,用佔全國1/10的耕地,生產出全國1/7的商品糧,養活全國1/6的人口。2011年,黑龍江的糧食總產超越河南成為第一大產糧省。隨著顆顆“金豆”歸倉,今年黑龍江糧食產量有望突破1250億斤,實現歷史性的“九連增”。

取得非凡成績的同時,兩省又都面臨著各自的發展“瓶頸”。黑龍江農業大而不強、生產發展方式仍然相對粗放、現代大農業之路依然任重道遠﹔而河南則幾乎走到了增產“臨界點”,人多地少矛盾尖銳,后備耕地資源明顯不足。兩省如何在越來越狹小的空間中實現糧食產量的穩中提升?如何將各自的農業經誦出新篇章?本報記者跨越2000多公裡,從黑土地到黃淮海,追尋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地廣人稀、耕地資源豐富的黑龍江,以機械化為核心發展現代大農業﹔而人多地少的河南則著眼於高標准糧田,在提升畝產上求突破。省情不同決定著差異化的“農業經”

黑:一出波瀾壯闊的大戲

建三江,世界最珍貴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這裡的黑土地廣袤肥沃,“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以佔黑龍江省1/10的土地,產出了佔全省1/5的商品糧,建三江是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的窗口。

“建三江展示出的大規模、大機械、大水利、大科技,以及大園區、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代表著全省大農業的特色,這是幾代北大荒人創造的奇跡。”黑龍江省副省長呂維峰說。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官員在視察建三江后發出感慨:“中國未來的飯碗在這裡!”

然而,在過去,肥沃的黑土地並沒有帶來期待中的高產穩產。建三江人告訴我們,是大面積“以稻治澇”的結構性調整讓建三江找到了趨利避害、高產增收的金鑰匙。如今,在1100萬畝的耕地上,水稻面積高達950萬畝,寒地水稻栽培等一系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使建三江攀上了世界寒地稻作的高峰。

“黑龍江隻能算是舉足輕重的農業大省,卻遠不是農業強省。農業生產發展方式粗放落后,生產力水平不高。但另一方面,黑龍江卻又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廣人少、耕地資源豐富,具備發展大農業的條件。”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忠林說,現在圍繞“大”字發展農業讓黑龍江的增產之路前途坦蕩。

豫:舞台小也能“唱大戲” 

“河南正在走一條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前提就是‘兩不犧牲’: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滿倉說。

在河南省溫縣馬庄村,一張農田布局圖讓人眼前一亮:圖上所標注的全村耕地面積,從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間,除保証國家重大工程用地之外,1000畝耕地絲毫沒有減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通過舊村改造、綜合利用廢棄坑窪地等手段,用整理出來的土地辦企業建社區,搞發展的同時嚴守耕地紅線。

不止是在馬庄村,保護肥沃高產良田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2011年,河南省耕地面積12238.09萬畝,比國家下達的2010年耕地保有量指標高出366.09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0205.76萬畝,守住了耕地紅線。

糧食產量九連增,夏糧產量十連增,成績斐然,但人多地少、耕地剛性減少等矛盾與制約因素卻越來越顯著。繼續發展的空間在哪裡?提升畝產,建高標准糧田成為破題之道。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介紹,今年河南出台了《關於建設高標准糧田的指導意見》,整合120億元資金投入高標准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現在,規劃區內15個省轄市的95個縣已經完成升級規劃。到2020年,河南將在糧食生產核心區集中打造6000萬畝平均畝產超噸的高標准糧田,使之成為高標准永久性糧田。

完善水利設施、擴大良種種植面積,多管齊下推進農業現代化

豫:為全國糧食核心生產區植入“河南芯”

過去10年,在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河南糧食總產增加主要得益於單產的提高,而單產提高的關鍵就是種子。

位於河南省農業大學的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我國唯一的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裡見証了河南省10年小麥單產提高150斤的成果。如今,不僅僅在小麥研究領域,“河南芯”已擴展到玉米育種技術領域。鶴壁市農科院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和他的團隊培育出的“浚單20”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已成為黃淮海地區種植面積最大、全國種植面積增長最快的玉米品種。

育好良種,“有收無收就在於水”。河南省水利廳廳長王樹山表示,打造國家永久穩固的大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轉變水利發展方式,著力夯實糧食持續穩定發展的水利基礎。為改變“守著黃河喊缺水”的尷尬局面,河南省規劃新建引黃調蓄工程167處,相當於新增30個大型水庫﹔為改變粗放用水的發展方式,完成38處大型和10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7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40%,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目前,全省還有中低產田6497萬畝,按照20年來每改造一畝中低產田,平均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7公斤計算,在現有農業生產水平下,河南現有中低產田蘊藏著210多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井劍國說。

黑:水稻種植步入“快車道”

黑龍江,我國緯度最高的省份,緣何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綠色稻米之鄉?在綏化市慶安縣,記者似乎找到了答案。在坐落於此的黑龍江水稻灌溉試驗中心,記者見到了一對“父子兵”:郭彥文和郭中原。郭中原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在水稻種植中,灌溉水浪費嚴重等問題長期存在。為了改變這點,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在實驗中心,記者看到,每一株水稻都有一根導管通到地下,而在地下,通過檢測數據對比,來分析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對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需水規律,從而達到節水、高產、高效的目的。

綏化是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整市制、整建制推進示范市,2011年,糧食總產實現八連增,達到了305.8億斤,比2010年增幅超過10%,可為全國人均提供23.3斤糧食。“靠的就是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的高速轉化。”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介紹,今年綏化實現現代農業示范帶高產創建區域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單產分別達到700公斤、750公斤和180公斤,並實現無公害食品全覆蓋。

“綏化的創建活動很成功,使各個核心區的區內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也明顯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比周邊同類產區高20%以上。”黑龍江省財政廳廳長、農業開發辦主任王慶江說。

發展節水灌溉是農業持續發展的保障。據黑龍江省水利廳廳長陸兵介紹,今秋明春,全省計劃投入資金63億元,新建灌溉水源井12000眼,新建、續建與改造小型蓄水工程440處,修復水毀工程348處,加高加固堤防683公裡,疏浚河道167公裡,清淤溝渠5460公裡,加固水庫152座。新增、改善灌溉面積55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35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42平方公裡。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讓糧食生產區實現利益最大化,夯實糧食穩產高產基礎

增產不增收,糧食主產區卻是財政貧窮區,現實的尷尬威脅著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動搖著糧食主產區穩糧的內動力。農業產業化的探索,正在嘗試化解這道難題。

黑:大市場推出大品牌

產糧第一大省卻不是糧食加工強省,每年50%以上的原糧銷往外省,“種強銷弱、量大鏈短、質優價不優”的問題,成為制約黑龍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制約因素。如何改變這種窘況?

五常,現在幾乎成了優質大米的代名詞。數年間,五常大米實現了從魚龍混雜到質量追溯認証的一次大轉身。

來到五常市的稻米加工車間。車間外,“中國有機農業優質大米”加工生產基地的綠色牌匾格外醒目。車間內,稻谷在生產線上完成了向大米的“蛻變”。隻需40分鐘,精裝的大米已經穿好“新衣”,整裝待“嫁”。因為實施了“農超對接”,生產出的大米迅速進入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各大超市。“身份証”制度則使五常大米這一中國馳名商標在市場上更加如魚得水。

五常市投入5000萬元搭建了農產品質量追溯平台,在全市稻作區開展生產記錄、產地証明填報、信息追溯查詢,五常所有水稻資源實現信息覆蓋,全程監管大米市場。目前,五常市有近20家大米加工企業達到規范化生產,並擁有自主“身份証”管理體系。實行“身份証”管理,消費者可以通過質量追溯查詢鑒定五常大米。

大品牌帶來大收益。五常稻花香2號米售價比普通米每市斤最少高2元,僅此一項五常稻米產業年增加效益14億元。現在,不只是五常,黑龍江各地都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創造著一個又一個黑龍江農產品的大品牌。

豫:從“中國糧倉”向“國人廚房”升級

數據顯示,全國在售食品中每10個湯圓有6個來自鄭州的“三全”,每10個餃子有5個出自鄭州的“思念”,每10根火腿腸有5根出自河南的“雙匯”,每10箱方便面有3箱產地為河南。信陽的“華英鴨”號稱世界鴨王,淇縣的“大用”、“永達”雞排位全國前三,是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的主要供應商。據統計,河南省的火腿腸、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凍食品等產量連續多年均居全國首位。

近年來,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長足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形成了一批不同層次、不同類別、覆蓋全省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群體,逐步實現由“賣原糧”發展到“賣產品”。“培育一個龍頭企業,建成一個生產基地,拉長一個產業鏈條,富裕一方群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已經日臻成熟。良好的品牌效應正使河南省農產品加工業呈現集中、集群、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漯河、鄭州、許昌、周口、安陽、鶴壁6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佔全省61.2%。

(責編:萬鵬、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