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開放。報告在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的同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深刻理解這個重大判斷,對貫徹落實好報告作出的部署和提出的要求十分必要。
一是抓住並用好戰略機遇期、推動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深遠影響,目前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增速減緩、結構轉型、競爭加劇的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等因素,使我國進入了隻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近幾年,我們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仍然突出。究其原因,根本的就在於制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弊端還沒有消除。隻有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我國經濟發展才能再上一個大台階。
二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始終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定不移加以推進,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的時期,推動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復雜、更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會以一定形式反映和表現在政治方面,同時政治自身發展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課題,政治體制也還有一些需要完善和發展的環節。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建設法治國家,將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社會生產力。
三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現實抉擇。黨的十六大確立文化體制改革基本思路10年來,相關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管理體制不完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缺乏活力,文化市場體系不健全,文化走出去模式缺乏創新。隻有緊緊抓住這些領域和環節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機制保障。
四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生了空前的社會變革。目前,我國的社會體制還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矛盾增多的新形勢。隻有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加大社會領域改革力度,從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才能在新的形勢下最大限度調動積極因素、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減少消極因素,為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
五是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與其他幾大建設共同推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戰略任務,必須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沒有一套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沒有健全的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就難以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所以,加快建立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相關制度,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六是確保到建黨一百周年時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體系的迫切要求。按照黨的十五大以來提出的在建黨一百周年時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目前隻剩下不到9年的時間,但一些涉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依然滯后,任務十分艱巨。深化改革處於攻堅階段,隻有以更大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這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20年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七是有效應對國際挑戰、更好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制度保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之間圍繞市場、資源、科技、人才等的競爭更加激烈,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軍事、文化滲透和干預更加強烈,地緣政治較量迫切需要通過改革增強體制優勢,有效應對國際挑戰。我國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但我們的一些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減弱,必須加快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以利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節選自《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書,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