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高紅貴
編者按 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是一個巨大而浩繁的系統工程。本版今天四篇文章,分別從制度設計、循環經濟的著力點、轉變水資源利用方式、武漢沉湖濕地保護的具體實踐等角度進行了闡述。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這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通過制度去規范人的各種可能影響環境的行為。
建立能夠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要建立一種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目前,我國資源性產品(石油、天然氣、水、土地、電力、煤炭)價格大多數由政府控制,整體價格偏低,沒有真實地反映市場的供求。不但難以對地方政府和企業起到節約使用資源的激勵與約束作用,反而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實施能夠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重點應該包括: 建立真實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機制。雖然目前中國已經實行了礦產資源補償費制度、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煤價開放、油價與國際接軌制度,但管理體制和價格關系混亂,價格水平偏低,而且還有很多資源仍停留在無價和無償開採階段。要改變這種價格管理制度,必須根據各生態功能區的環境功能與環境資源承載力,將資源自身的價值、開採成本、環境代價等均納入資源價格體系。通過完善資源價格體系結構,為資源有償使用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建立邊界清晰、權能健全、流轉順暢的資源產權制度。
盡管中國的自然資源產權開始了適應性的變遷,但自然資源產權至今尚沒有真正走出公共所有、政府管制的計劃供給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自然資源產權主體、使用權主體單一,自然資源所有權主體缺位以及公權主導形式下導致的委托代理和尋租,自然資源產權交易限制嚴格、產權流轉制度嚴重欠缺、資源配置效率低。創新產權制度是克服中國自然資源浪費嚴重、實現資源有償使用的根本性制度。推進以資源節約為核心目標的自然資源制度創新,形成資源一體化管理體制,強化各級地方政府的資源管理權責。 強化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制度。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以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賦予了未來自然資源管理新的內涵。這就是在資源開發利用和分配過程中,要考慮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福利,要考慮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的耦合,正確處理資源管理與資源產業管理的關系。充分發揮財政的配置職能,做好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的管理工作。
建立能夠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制度推進機制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生態產品”是一個新概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過去我們定義產品,是從市場的角度,現在我們必須從生態的角度來定義產品。也就是在物質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再破壞生態。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的制度安排,而且是一種生態創新和滿足社會對生態產品需要的能力。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著力點在於要重視生態修復,讓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由於生態系統總體上是公共所有或公共享有的,所以,生態產品一般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多生態產品適合由政府來制造和提供。政府要為生態產品的私人提供者提供制度激勵。因此,生態產品的供給不能依靠市場化運行機制,而需要一個制度層面的強力推進機制。比如綠色投資、生態補償等等。 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亟須綠色投資。進行綠色投資,保護資源環境是每個國家和地區政府的責任。政府可以直接利用財政資金投資於環境資源保護領域,也可以對投資項目通過合作方式投資入股進行綠色投資。企業綠色投資,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進行的。政府應該通過環境法律法規和相關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把資金投入到生態產品的生產上,力求讓企業從源頭上向人們提供信得過的生態產品。特別是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的綠色投資,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化生產方式的實施,提高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給予一定年限的產權等方式來激勵私人投資主體投資於綠色公共服務產業。 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亟須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是這樣一種經濟制度:通過制度創新實行生態保護外部性的內部化,讓生態“受益者”付費﹔通過體制創新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通過機制創新激勵投資者從事生態投資。這一制度的實施,既離不開市場機制,又離不開政府的強制力和執行力。因此,必須按照責、權、利相統一、共建共享、政府引導與市場調控相結合和因地制宜積極創新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出台生態補償辦法,具體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實施生態補償保証金制度,增加生態產品的供給。
建立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考評制度
科學的生態文明考評制度是轉變觀念的指揮棒。 改變唯GDP的觀念。工業文明的發展目標是單純追求GDP,用消滅生態價值來創造經濟價值,在獲得最大量經濟效益的同時,毀滅了巨大的生態價值。唯GDP的思想觀念,不僅支配著各級領導干部,而且支配著干部的考核與任用,必須加以改變。 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切切實實提高生態指標在各級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中的比重,提高考核結果使用的實效性。注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用、獎懲的重要依據,注重探索干部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機制。湖北省在《關於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了嚴格的生態文明評價制度,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單位和個人,實行問責。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生態環境事故的,要按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地方、單位和人員的責任。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把資源損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科學的生態文明評價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生態經濟方面(產業結構、主要污染物排放、資源消耗與資源節約)、生態環境方面(空氣質量、說環境質量、土壤質量、綠化和環境基礎設施)、生態文化方面(環保意識、生態文明認知程度、生態素質提高、生態創建活動)、生態制度方面(綠色投資、科學執政、環境信息公開)。建立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要因地制宜,要有針對性,要將工作落實到實處。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導)
(來源:湖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