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論述,為周邊外交和區域合作指點了迷津。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感悟很多。
第一,堅持和平發展,繼續充分用好戰略機遇期。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並且再次作出“戰略機遇期”的科學判斷。我們抓住了新世紀頭一個10年戰略機遇期,與東盟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建成了自由貿易區,東盟已經不是美國主導的東盟。因此,繼續舉和平發展之旗,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全球治理變革,繼續沉住氣,有為有不為,不在非核心利益問題上四處出擊,就可以進一步緩解阻力,蓄能造勢,贏得崛起和復興的寶貴機遇。
第二,妥善解決發展難題與安全困境,高度重視周邊關系。相比其他大國,中國的周邊關系最為復雜,周邊國家多達23個左右。在世界重心向亞太轉移的過程中,東南亞佔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可以說,得東盟者得天下。這些年,由於我們改變了過去“遠交近攻”的思維,重視改善周邊關系,用20年的時間經營東南亞,東盟整體上對我友好,即便個別國家與我對峙,但不會出現一邊倒,東盟不贊成在多邊機制下討論雙邊領海問題,總體上起到了以多邊影響雙邊的效果。
第三,深入實施自貿區戰略,推進“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建設中國—東盟自貿區,有利於以經促政,形成利益捆綁,從而增強對東盟地區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下一步,我們要在十八大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探索“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做好經濟通、制度通、情感通,同時做好矛盾管理,做到立足於和、和中有斗、斗而不破。
第四,搭建務實合作平台,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外交是中央事權,但在周邊合作中,中央與地方的良性互動十分重要。做好對東盟的工作,將邊境地區變為合作前沿,中央出政策,地方建平台,央地配合模式逐漸成型。中國—東盟博覽會、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等合作平台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要從地方層面服務中國與東盟之間建立既合作又安全的和諧地區關系,以小促大,厚植雙方命運共同體意識,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胸懷中國夢,做好份內事,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