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胡鞍鋼:中國轉型之路將由“四元”到“四化”
2013年01月06日11:12   來源:中國僑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未來中國的經濟社會轉型之路,將由農業部門、鄉鎮企業部門、城鎮正規部門與城鎮非正規部門組成的“四元”結構,朝“四化”方向發展,即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工市民化、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2013年新年接受記者採訪時作上述表示。他說,特殊國情使中國經歷一條獨特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道路。

  一是從1840年起,隨著資本主義入侵,幾千年的傳統農業社會開始解體,歷經100多年逐漸形成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二是1949年之后,新中國在極低水平條件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採取限制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進一步強化城鄉二元結構﹔三是1978-1991年,伴隨農村改革和農村工業化(鄉鎮企業)興起,城鄉二元結構基本格局被打破並逐步轉向三元結構——農業部門、鄉鎮企業部門、城鎮正規部門﹔四是1992年之后,私營、個體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城鎮非正規經濟和就業出現爆炸性增長,迅速形成中國特有的四元結構,包括農業部門、鄉鎮企業部門、城鎮正規部門與城鎮非正規部門。

  胡鞍鋼認為,中國四元經濟社會結構未來演變的基本方向,就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四化”,即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工市民化、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能力不斷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業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業勞動力人數明顯減少。

  ——農村工業化。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村工業化國家,鄉鎮企業也是國民經濟和工業、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鄉鎮企業在籌資、技術條件等方面臨較大壓力。這既要幫助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推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又要推動生產要素不斷積聚,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農民工市民化。國家要繼續鼓勵農村人口和勞動力進城務工就學,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負責提供就業援助、技能培訓、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使他們能夠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法定假日和安全保護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

  ——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這“四化”的實現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破解“中國難題”的重大社會創新和社會實踐。胡鞍鋼表示,隻有不斷增加和強化教育公平、就業公平、健康公平、社會公平、社會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社會主義因素,才能真正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記者 孫自法)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胡鞍鋼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