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關於建設“智慧城市”的思考
鎮江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陳鳳翔
2013年01月14日10:3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008年,美國IBM公司進行戰略轉型,將業務從硬件制造轉向軟件和信息服務,並提出一個全新的理念“智慧地球”、“智慧城市”。那年,我國准備用4萬億投資以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IBM公司抓住機遇,在我國連續召開了30多場“智慧城市”研討會,與數千名城市政府官員進行交流。由此,“智慧城市”理念,成為我國熱門話題,並進入實踐和運營。

一、什麼是“智慧城市”

最初,“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城市看成一個生態系統,其中的市民、交通、商業、水資源等,構成一個個子系統。過去,由於科技力量的不足,這些子系統之間,既互不關聯,又無法為城市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來,借助新一代的物聯網、雲計算、決策分析優化等信息技術,可以將這些子系統連接起來,更合理地利用資源,更好地管理城市,為人們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我國有些信息化專家認為,“智慧城市”就是一個網絡城市,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通過監測、分析、整合、預報,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還有專家形象地說,“智慧城市就是數字城市加物聯網”。綜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本質涵義,就是用新技術,提供新服務,使城市變得智慧、聰明起來,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比如,生病不用住院,在家就能通過監控,讓醫生了解到病人的血壓、心臟等情況﹔城市交通流量大時可提前預告疏導﹔河流被污染時能馬上發現污染源﹔人們用手機接收和發送生活的信息,上班、出差、看病、休閑等,都變得便捷、輕鬆。

“智慧城市”的內涵很廣泛,主要體現在三大網絡:一是物質網絡,包括城市中的物理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其代表是物聯網﹔二是信息網絡,把各類基礎設施的信息進行傳輸、存儲、分析,其代表是雲計算﹔三是能量網絡,合理分配、調度、使用各種能源,實現節能降耗,其代表是智能電網。“智慧城市”不但是一個包含現有互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智能信息處理等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其大規模應用將成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又是一種看待城市、發展城市的新視角新思維,能創造以智慧服務、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為內容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和新形態﹔同時,還是衡量一個城市、地區現代化程度和人們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志。

二、怎麼建設“智慧城市”

什麼樣的城市才能稱得上“智慧”?或者說,我們的城市怎麼建設才能達到“智慧”的水平?

就總體效果而言,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做到“三化”。一是要實現感知化,通過安裝各種傳感器,將各類基礎設施工作運行狀況進行感知﹔二是要實現物聯化,構造一張網(物聯網),將已被感知的基礎設施(物)聯結起來,使物和人之間能互相溝通、交流﹔三是要實現智能化,對各類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加工,使人能獲得比過去更加准確、高明的智能化決策,創建一種比過去更安全、便捷、高效、環保的城市生活。

就技術模型而言,建設“智慧城市”,需要打造好一個綜合平台,三張骨干網絡,若干應用系統,以及相關基礎設施。一個綜合平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如同人體的大腦心臟,它負責對收集起來的海量信息進行分析與處理,由城市數據中心平台和雲計算應用開發平台組成。三張骨干網絡,是“智慧城市”的高速通道,如同人體的神經網絡,它的作用是完成各種信息的傳遞和儲存,主要有互聯網、物聯網、通信網。若干應用系統,是“智慧城市”的行為表現,如同人體的行為能力,它的作用就是實現“智慧城市”裡的“智慧交通”、“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等能力,為人們提供直接的智慧服務。相關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的觸角,如同人體的五官四肢,它的作用是各類信息的收集,主要為城市各個角落的終端設備,包括傳感器、攝像頭、信號燈等。

“智慧城市”的運作形態應該是這樣的:遍布各處的傳感器和智能設備組成物聯網,對城市進行全面感測﹔物聯網與互聯網、通信網完全連接和融合,將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和傳輸,提供給各類基礎設施,使之“智慧”起來﹔各個應用系統和參與者進行和諧高效的協作,完成各項服務和信息提供﹔最終形成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信息化的民眾應用,信息化的產業應用。從而實現對城市各領域的精細化、動態化管理。

三、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應把握的問題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和地區相繼提出了“智慧城市”發展戰略,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南京等城市,均已開始具體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如上海的“智慧世博”,北京的“無線北京”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但是,在在的問題和不足也不少,概括起來有四點:一是缺乏有效規劃,沒有一個全面、長期、有效的頂層設計,導致不少重復建設﹔二是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各部門各行業都在搞信息化,但不能連接起來實現信息共享,發揮綜合效應,人口、法人、自然資源和宏觀經濟等四大數據庫,至今還在各自為政﹔三是缺乏完整科學的標准體系,不但缺乏統一的城市信息化標准體系,不同部門組織制訂的信息化標准也不協調﹔四是沒有合適的建設運營管理模式,還沒有根據城市大小、功能規劃、地理環境等特點,探索出“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營管理的相應模式。

“智慧城市”是一個全新的理念,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宏偉藍圖和長期目標,大家都在摸索中發展和前行。總結這些年來我國各地的經驗教訓,今后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要有一個完整規劃。根據城市的規模、功能、產業、環境,以及服務理念,切實抓好“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和建設規劃,並用規劃引領雲計算、物聯網、市民卡等信息化重點工程和招商引資(智)工作。

2.要有一套政策扶持。政府相關部門,要及時出台政策,對“智慧城市”建設進行規范和扶持,明確任務目標和方法步驟﹔明確牽頭部門,加強多方合作﹔明確政策指導,推進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明確資金、人才等要素支持。

3.要建立標准體系。依據自身特點和建設目標,探索建立相對統一的信息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系統建設、運行與管理等方面的標准,總結出不同類型城市使用的建設與運行模式,由點到面,逐步推廣。

4.要分段逐步實施。建設“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花3-5年,甚至更長時間,要緊緊咬定規劃目標,分段逐步實施。一年建幾件重點工程,幾年下來就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就能蓋好“智慧城市”這座“大廈”。

5.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公共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基礎。基礎打牢了,網絡層、應用層、平台層的建設就會穩步推進,加快發展。

一個“智慧理念”,已在人們的期待中到來,一種“智慧生活”,正在人們的期待中到來,一座“智慧城市”,同樣會在人們的期待中到來。隻要我們登高望遠,敞開心胸,海納百川,我們所期待的都會慢慢到來。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