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汪玉凱:盲目造城引發城鎮化風險
2013年01月17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未來中國城鎮化的最大風險是什麼?我認為最大的風險就是人為的盲目的造城運動。美國咨詢公司麥肯錫曾經對中國的城鎮化有一個研究報告,報告說,根據中國地方城市發展戰略,中國有50多個城市都提出要建國際大都市。到2025年,中國還要修50億平方米的道路,大概要建500萬座各種樓宇等。要建這麼多的國際大都市,使圈地運動愈演愈烈,和農民的沖突越來越嚴重,這是人為的風險。與此同時,我們的城市千城一面,沒有歷史文化個性,把好多歷史遺跡都給破壞了,都穿上了洋馬褂,這是大家都看到的。所以造城運動會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應。

為什麼出現人為的造城呢?我覺得從本質上講,主要是病態的公共治理邏輯使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跟我們的官員選拔制度有關,很多官員動不動就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動不動都要大手筆、大戰略、大思路。二是城市的市長、書記像走馬燈似的換,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格局,導致城市發展缺乏連續性、長期性。三是對某些地方政府的這種病態的公共治理模式,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所以經常會出現勞民傷財的現象。

未來中國城鎮化應該怎麼進行?筆者認為,第一,要兩頭推進:一頭是對已經進城的1.6億農民工盡快把他們變成城市市民,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另一頭是要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並要把重心下移。我們現在是三萬四千多個鄉鎮,其中有一萬九千個鎮,已經形成了比較好的城鎮化基礎。在國外,幾千人口就是一個城市,而在廣東有的鎮人口多達五六十萬,還不是市。這樣的管理方式已經嚴重地制約了我國城鎮化的步伐。令人尷尬的是,在我們的現有體制框架下,我國一些地方試點所謂“鎮級市”,還有的甚至提出要建立“村級市”。看來在中國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們的管理體制如何適應這一要求,對於城市的設置、管理、運行究竟應該做哪些改革和調整,應該盡快提上我們的議事日程。

第二,要實施“雙引擎”戰略。過去我們一直實行東南沿海帶動內地經濟發展的戰略,我認為早應該改了,我提出“雙引擎”經濟發展戰略:一個引擎就是依托大城市形成的經濟圈,這是未來中國第一經濟增長極。這個經濟增長引擎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在世界上爭高低的。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環渤海經濟帶、成渝、武漢長沙經濟圈城區、關中經濟帶等。另一個經濟增長極就是要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加速城鎮化。我們不要試圖消滅農村,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沒有耕地的、沒有養牛的、喂豬的,總得有這些東西,不可能都到城市來。隻有實現縣域基礎設施的改善,教育、醫療資源的均衡分布,才能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所以雙引擎戰略我認為如果搞得好,中國的外部需求再下降,我們的兩千多個縣,三萬四千多個鄉鎮加快發展,中國經濟仍然有20年保持6%-7%高增長的潛力。

第三,從根本上改變城鎮的傳統治理結構。應該看到,我們現在城市治理模式在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走到了盡頭。現在我們仍然用計劃經濟的思維實施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政管理。從城市的設置和管理來看,主要是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進行相關立法。其核心理念應該是,降低設市人口規模的標准,突出設市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標准,淡化城市的行政級別,給予城市更大的自主權。具體來說,除了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等之外,其他城市不再區分行政級別,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鎮級市等,而統一稱為市。因為這樣的分類,不利於快速城鎮化的需要。比如一個鎮級市,市長是科級干部,下面的機構怎麼設?同樣,村級市又該如何設置機構?可見隨著我國大規模城市化的到來,我國必須打破原來的城市管理模式,確立新的管理理念,彌補我國省級單元過少以及難以大面積調整省級行政區劃具有較大難度的問題。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汪玉凱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