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規劃》為加快福建文化產業跨越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從原本意義上說,它既是消費服務業,又是生產服務業,不僅服務於大眾的最終消費需求,而且服務於其他經濟部門的生產性需求,並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都已証明了這一點。近幾年,福建文化產業發展較快,對經濟社會建設也正在發揮越來越明顯的促進作用。
1.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通過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著力打造福建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產業正以“軟實力”助推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勃興的文化產業漸漸成為福建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十一五”期間,福建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9.8%,比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12.8個百分點﹔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6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30%多,佔GDP的4.2%,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居全國各省區市第7位。其中福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92.3億元,同比增長25%,佔全市GDP6.2%,其產值不但位列福建 <http://www.ccitimes.com/fujian>省各市(區)的首位,而且還以高增加值成福州市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廈門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45億元,約佔全市GDP比重7%,同比增長25%,如將涵蓋了數字內容產業的軟件及信息服務業統計在內,總增加值達240多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11%,已成為廈門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目前莆田市工藝美術產業總產值超200億元,2010年僅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就突破百億元大關,達106.95億元。
2.新興文化業態快速成長
近年來,福建數字動漫、數字電視、數字出版、網絡廣播影視等新興文化業態快速發展。從2009年至2012年,福建省每年安排1億元扶持省內動漫游戲等軟件產業,新興文化業態迅速成長,突破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比如,網龍網絡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網絡游戲和互聯網應用的開發商、運營商,網龍公司自主研發的《魔域》、《征服》等產品已行銷全球6大語言區,網龍公司成為美國市場上最大的中國網游運營商、中國第二大網絡游戲出口商,在阿拉伯語市場居於領先地位,公司2010年營業收入7.8億元。由福建省時代華奧動漫有限公司制作的全球首部茶文化原創動畫片《烏龍小子》第一系列26集已基本制作完成。目前,全省動漫游戲類企業達16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2010年收入約40億元,同比增長43.6%,其中4家企業收入超過1億元, 7家收入超過1000萬元,並擁有網龍、吉比特、天晴數碼、青鳥等知名大型動漫游戲公司,網絡公司在網游原創開發領域已躋身國內第一梯隊,產品已行銷全球六大語言區。2010年,福建省動畫片產量居全國第7位,發行國產電視動畫17部508集6695分鐘,其中4部獲評優秀國產動畫片,精品數繼續位列全國各省(市、區)第4名。
3.文化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升
經過多年培育,福建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態勢逐步顯現,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示范和帶動效應不斷擴大。立足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良好的發展基礎,福建省深入實施文化產業精品工程、國產動漫產業工程、茶文化產業工程、影視基地建設工程、廣告創意基地建設工程等五大文化產業工程,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動漫游戲、工藝美術、報刊服務、出版印刷發行、廣播影視、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文化會展、廣告等十大文化產業,產業布局結構持續優化,規模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目前,已建成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基地71家,其中國家級的6家﹔廈門和福州分別獲評“國家動畫產業基地”和“國家影視動畫綜合實驗園”。廈門市充分發揮資源、人才、環境等優勢,大力發展動漫游戲、文化創意、文化會展等文化產業,為提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福州市通過政策扶持、規劃引導、機制保障等各項措施,積極推動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建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目前,福州市已建成動漫游戲產業基地、榕都318文化創意藝術街區等10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形成動漫產業集聚區、工藝產業集中區和重點文化旅游區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4.文化市場主體不斷發展
近年來,通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福建省先后組建了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廈門廣電集團、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等十多家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福建省還接連出台《關於加快福建省創意產業發展指導意見》、《關於推動福建省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福建省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等多項政策,同時,省級財政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2009年起,每年安排3000萬元扶持具有示范性、導向性的相關文化產業項目和轉制文化企業。到2010年底,帶動了24億元資金投入文化產業項目。目前全省需轉企改制的105家出版發行單位、電影制片廠、電影公司(院)、電視制作機構和6家國有文藝院團全部實現轉企改制。與此同時,在鼓勵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等政策引導下,福建民營資本挺進動漫游戲、數字印刷等領域,涌現出一批民營龍頭文化企業。如福建鴻博印刷有限公司等3家民營印刷企業相繼上市﹔全省民營影視制作經營機構已達34家,佔全省影視制作機構總數的58.6%。
5.文化體制改革效應不斷顯現
改革是手段,發展是目的。依靠轉企改制,帶來從依靠“輸血”向自我“造血”的轉變。福建人民出版社等10家出版單位轉制后,與新華發行集團整合組建了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0年該集團實現稅前利潤10028萬元,同比增長39.26%。2010年,廈門廣電集團產業實現收入5.86億元,同比增長了11.9%,比2005年增長114%,年均增長16.4%。廈門日報社以改革創新帶動報業經濟的發展,報業經營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發行量較2009年增長了21.5%,自費訂閱率達80%以上。福建省雜技團通過轉企改制激發了活力,面向市場的精品明顯增加,其中年演出數百場次的雜技《燈偶》就是代表,雜技團也成為國內外雜技界的一支勁旅。福建省直屬6個藝術院團把藝術創作與市場經營有機結合起來,2010年共演出1470場,收入1588萬元。永定縣對土樓藝術團和漢劇團進行重組,注冊成立永定客家土樓藝術團,人事、薪酬等都按市場規律運作。經過3年轉制發展,該團隊伍穩步壯大,梯隊建設趨於完善,活力迸發。從大型交響詩《土樓回響》到原生態歌舞集《土樓神韻》,再到福建首部原創歌劇《土樓》,以永定客家土樓為題材的“客家土樓三部曲”風生水起。永定這個人口不足50萬的山區縣,如今形成了“小縣大文化”的獨特景觀。
6.文化產品服務出口快速增長
閩台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福建省充分發揮海西區位優勢及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精心抓好各類交流平台建設,推動兩岸文化產業界從文化往來走向共同打造文化產業鏈,文化產業對接已成為閩台合作的新亮點。目前,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已逐步拓展到表演藝術、新聞出版、印刷發行、網絡動漫、文化旅游、文化會展等各領域。尤其是借助海峽兩岸文博會、圖交會、茶博會等經貿文化活動平台,閩台文化產業界正實現全方位多層次對接。2010年舉辦的第三屆文博會共簽約項目138個、交易總金額98.98億元,分別比上屆增長68.29%、13.71%。在福州和台北分別創辦的“閩台書城”和“台閩書城”,以及海峽出版發行集團旗下的海峽書局與台灣業界開展合作,推動了兩岸在圖書發行、版權貿易等方面的對接。龍頭文化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斷加大。盡管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網龍公司依然保持穩健發展態勢,年收益超6億元,其中來自境外的技術服務和運營收入達2500萬美元。
盡管福建文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尚未成為福建省的支柱產業。突出表現是產業規模普遍較小,2010年福建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僅佔生產總值的4.2%,仍然低於5%。二是文化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區域產業發展不平衡。福州、泉州、廈門文化產業發展良好,屬第一層﹔莆田、漳州為第二層﹔第三層是南平、寧德、龍岩、三明。每層之間差距較大,第一層和第三層的差距甚至達到六至七倍。這既有區域文化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因素,也有區域文化產業規劃和產業布局傾斜程度存在差異的原因。三是文化產業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文化資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傳統的文化管理模式與尚未完善的文化政策體系造成文化資源難以系統開發,文化產業鏈條無法有效貫通,規模化發展和大市場運作難以形成,文化領域的優惠政策難以真正落實。四是文化產業高端復合型人才較為缺乏,文化人才政策仍需健全。福建省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主要集中於制造流通領域,文化資本運營、文化經紀代理、媒體產業經營管理等高端復合型人才較為缺乏,對文化人才的引進、培養、激勵與保障等機制仍需進一步健全。
二、福建文化產業發展趨勢
當前,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准實施,福建文化產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可以預見的是文化產業將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文化產業發展結構將呈現重大調整﹔高新技術將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全球化背景將加快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
1.文化產業將成為福建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面對文化產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日益凸顯的戰略地位,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2009年國務院出台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提升到國家層面﹔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十七屆六中全會則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這充分表明了文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重要的作用。當前,福建省正處於人均GDP不斷跨越向前的階段,城鄉居民精神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影視、動漫、數字內容、體育、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消費熱點不斷涌現,文化產業的成長性與可持續性明顯增強,這將有效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文化產業作為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支撐力,將真正成為福建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2.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結構將呈現重大調整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的合力下,文化產業結構面臨全方位的戰略性調整。從所有制結構看,轉企改制后的國有文化集團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民間資本將進一步增強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話語權,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將成為文化市場上的主導力量。從行業結構看,文化服務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新興業態層出不窮,並已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文化制造業將向“微笑曲線”兩端轉型。從空間結構看,文化服務業將更多向人口密集區域集聚,傳統制造類文化產業將更多向園區集聚,並可能向我國中西部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些趨勢將使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結構發生比較劇烈的調整。
3.高新技術將對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信息技術的突破和運用,催生了各類以網絡為載體、以數字內容為特征的新興文化業態,加速了文化行業間的融合。材料科技、裝備工藝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將極大地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延伸,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的運用和新業態的出現,也加劇了文化產業內部不同渠道間的競爭,傳統文化業態的生存壓力不斷增大。為此,福建省將策劃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推動有實力的文化龍頭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延伸文化產業鏈﹔支持一批文化產業重點園區(基地)、重點企業發展,推進形成一批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培育研發設計、產品生產、推廣銷售等文化創意產業鏈﹔依托“6·18”、文博會等平台,集中推介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文化創意成果,促進文化創意產學研對接。
4.全球化背景將加快福建文化產業“走出去”步伐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在短期內可能導致各國提高貿易壁壘,但從長遠看,全球化浪潮已經勢不可擋,區域間文化交流與合作蔚然成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澱的文化軟實力也將顯著增強,國際市場對具有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國內文化企業到海外參與兼並、收購、合作等機遇將進一步增多,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將進一步增強。福建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特色鮮明,比如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紅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畬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福建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步伐將會加快。因此,隻有培育一批有條件、有潛力、有競爭力的大型文化產業骨干企業,打造國際知名文化品牌,才能加強福建文化產業的外向度,在國內外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
三、加快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為了加快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步伐,必須進一步採取有效的措施,以創新理念、超常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結構調整為契機,以市場配置、投資多元為保障,以科技進步、人才支撐為動力,實現福建文化產業資源的優勢化重組和跨越式發展。
1.堅持文化創新引領,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政府職能轉變,確保福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文化創新”。創新使新知識、新創意、新技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掌握,進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當知識創新成為公共所有,就會呈幾何級數遞增地創造社會公共價值。為了更好地推動福建文化產業發展,不僅要真正做到“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而且要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內涵上融入“創新”意蘊,通過創新,以體制的先進性和機制的靈活性,增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張力,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福建省9個設區市及平潭綜合實驗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之成為提升綜合發展實力的重要拉動點。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要樹立“大文化產業”觀念,把工作視野從文化系統內向全社會延伸,積極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改變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條塊分割的局面,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將工作重點放到培育文化市場、營造寬鬆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上來。各地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文化資源的浪費,保証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促進福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大文化企事業單位改制力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調整內部收入分配機制。
2.精心打造文化新亮點,努力提升科技附加值,有效激活福建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潛力
文化原創力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產業的生命。文化產業的發展,如果沒有大量優秀的原創作品作支撐,就等於沒有靈魂。文化產業是一門“內容為王”的產業,文化原創力決定著文化產業“內容”的優劣高下,缺少原創力的文化產業是沒有生機與活力的。隻有放開視野,學習創新,才能引領文化娛樂時尚經濟、文化注意力和文化創意經濟的新風向,促進城鄉區域文化產品的豐富,完善文化產業門類結構。福建省9個設區市及平潭綜合實驗區應立足不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基礎,採取不同的產業培植措施和市場運作方式,建立支柱型文化產業,找准發展的“切入點”。要正視區域文化產業競爭格局,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發揮城市群的輻射帶動效應,打造福建文化產業區域合作框架。要重視科技、用好科技,把科技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支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轉變。鑒於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滲透力逐步增強,福建文化產業要突出高技術、高智能特征,提高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數字化裝備、網絡化系統、多媒體技術等領域,與科研機構協同攻關,力爭突破。發揮創業園、大學科技孵化基地的人才技術優勢,為做大做強福建文化產業提供科技創新的后盾。
3.通過多元化投融資,調整文化產業結構,全面整合福建文化產業資源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整合的目標是進一步解放海西文化生產力,挖掘國有文化資源存量潛力,釋放民營文化資本增量實力。充分發揮財政、稅收的杠杆作用,逐年增加對文化產業的投資比例,嘗試建立文化產業基金,鼓勵民營資本和外資向文化產業領域流動,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基礎、以銀行信貸和民間資金為主體、以股市融資和境外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彌補福建文化產業跨越發展中的巨大資本缺口。進一步打破國家包辦文化的單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參與的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多體制辦文化的新格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組建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公司,形成一批過得硬、叫得響的福建特色文化產業品牌。
4.堅持管理與繁榮並舉,培育良性互動的文化市場環境,鋪設福建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高速路”
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指導,加快福建文化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建設,放開市場准入,通過優勝劣汰,有序引導文化商品流通及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消除市場壟斷和市場歧視,形成按市場價格優化資源配置的良好局面。特別要加快福建文化產業中介代理服務機構建設,大力培養演藝市場經紀人,發展經紀公司,建立項目建設招投標制度。運用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和院線制等現代市場營銷方式,減少流通環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企業經營質量。在繁榮文化市場的同時,加大執法監管力度,構建福建文化市場管理的信息網絡體系,嚴厲打擊盜版,切實保護知識產權,抵制各種商業欺詐行為,加強對非法經營活動的清查整治和依法取締,鏟除各類社會丑惡現象滋生的土壤,保証福建文化市場的健康繁榮。
5.立足“復合型”構架,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程,使人力資本真正成為福建文化產業的核心資本
人才是社會的財富,是一切事業的創造者和建設者。對文化產業領域來說,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投入因子與生產要素。國內外的實踐証明,日趨激烈的人才競爭將成為奪取文化產業未來制高點的決勝因素。目前,福建省9個設區市及平潭綜合實驗區適應多種產業融合需求的文化資本運營人才、文化經紀代理人才、數字藝術軟件、網絡游戲開發和媒體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供不應求。因此,培養善於管理、長於經營、精於專業技術的優秀人才是加快福建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要務之一。各級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程,著力培養國有文化產業單位的優秀骨干力量,大力引進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既要培養出類拔萃、德藝雙馨的文化專業人才,又要培養熟悉藝術、有較高創新意識和文化品味,懂市場運作、有較高經營管理才能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文化產業高級復合型人才,為福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本。
(原載於《福州黨校學報》2012年第2期﹔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