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域經濟的空間組織角度可以把城市和農村分解為兩個互為相聯的子系統,城市和農村的聯系是必然的,城鄉的相互作用關系也是客觀存在的,兩者應當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然而“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工農業產品不能平等交易,城鄉之間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城鎮居民與農民權利和發展機會不平等,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使城鄉關系遭到了嚴重扭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機制的引入,城鄉聯系顯著增強,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差距仍過分懸殊”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完整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被放在了“五個統籌”的首要位置,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集中體現。中央還明確提出小城鎮作為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既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致富農民的重要途徑,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
一、加強小城鎮建設和管理是協調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
1984年,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在對蘇南小城鎮發展狀況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發表了《小城鎮大問題》一文,認為小城鎮的出現可以使城市和廣大農村之間布下相互交流的眾多“節點”,把城鄉有機銜接起來,並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角度,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小城鎮是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村工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人口出路的一個大問題。王學仁認為,“小城鎮是城市與農村的連接體和中轉站”,“發展小城鎮,可以使城鄉之間形成一種優勢互補、雙向互動的經濟關系,實現城鎮與農村產業相互銜接、經濟有效融合的兩性互動和一體化發展,最終達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
總結小城鎮在協調城鄉發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1.小城鎮是城鄉交流的平台。小城鎮的發展加強了城鄉之間的聯系,開啟了城鄉交融的大門。具體體現在:小城鎮是城鄉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對農村的制約尤為突出,在廣大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和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農民無法全面及時地得到市場信息,必然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節奏和農產品的銷售,小城鎮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基礎設施相對較好,協作能力相對較強,信息相對靈敏,人才比較集中,是促進城鄉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鎮是城鄉市場對接的平台,我國買方市場已經形成,城市大量工業品積壓,農村商品供應品種少,選擇余地不大,同時隨著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對綠色食品、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鎮成為城鄉互通有無、完成市場對接的平台﹔小城鎮是城鄉人才流動的平台,當前我國人力資源的結構性問題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相對過剩,而另一方面農村急需大量高素質人才,同時又滯留了大量富余勞動力,小城鎮可以發揮在城鄉人力資源的雙向流動中的紐帶作用,通過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開展,引導城鄉人才有序合理流動。
2.小城鎮是深入農村腹地,傳播城市文明和輻射農村經濟的橋頭堡。小城鎮向處於廣闊農村腹地的農民傳播了城市的思想觀念、技術信息、管理經驗、生活方式等,成為廣大農民接觸現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鎮的發展使許多農民的進城願望變成現實,率先進城的農民以自己撫育文明的生活體驗,向“后來者”展示著城市的魅力,為城市化做著無聲的宣傳。而且小城鎮的鄉鎮企業在資金方面對農村的“反哺”作用,使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和機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鎮涉農企業的發展有效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
3.小城鎮的快速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首先,城鎮是農村鄉鎮企業的最佳聚集地,這既可以解決“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侵佔耕地、污染環境等問題,又可以資源、環保、規模效益、公共設施等綜合優化理想效果,同時小城鎮也是未來變動升級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從農業現代化內涵看,小城鎮為農業環境現代化提供了空間環境,而空間環境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的依托和載體,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基礎﹔其次,從農業產業方面看,小城鎮發展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必要條件,小城鎮發展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吸引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遷移並逐步實現“農轉非”,這樣可以實現農村土地的合理流動和土地集中化、經營的規模化、管理科學化,從而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條件﹔第三,小城鎮發展為農民現代化,即農民知識化、智能化提供了現實條件和可能,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文化、衛生、餐飲、娛樂、信息、保險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可為進入小城鎮的農民知識化提供各種方便條件,另一方面也對農民實現非農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促使農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改變及文化素質的提高,加快自身現代化步伐。
二、在協調城鄉發展中小城鎮建設和管理出現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小城鎮建設迅猛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小城鎮的建設和管理也存在著十分突出的問題,集中體現在:
1.以小城鎮為主的城市化可能導致“准城市化”現象泛濫,不利於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以小城鎮為主的城市化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城鄉二元結構,但不利於徹底改變城鄉分割的局面,因為這種城市化模式本身隱含著鼓勵農民進小城鎮,限制農民進大城市的思想,是一種在補徹底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不徹底政策。其實踐結果可能使中國的社會結構演變成“農村——小城鎮——大城市”這種三元結構,使不分小城鎮既不像城市、又不像農村﹔生活在小城鎮的居民既不像市民、又區別於農民,從而使人們擔心的“准城市化”現象泛濫。
2. 整體規劃不強,布局不合理。規劃在先,建設發展在后,作為一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鎮,必須用成熟的思想指導其建設,以保証小城鎮的健康、有序的發展,但長期以來,我國小城鎮建設缺乏總體規劃,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鎮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級政府缺乏正確的指導和科學的管理﹔城鎮干部大多來自農村基層,對城鎮建設的規律不是很熟悉﹔城鎮干部更換頻繁,由此帶來的短期行為使規劃執行喪失了連續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鎮數量盲目擴張,布局分散,鄉鄉有鎮,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鎮規模過小,難以形成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
3.基礎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鎮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水、電、路、公廁、綠化、農貿市場、學校、醫院扽公共基礎設施必須配套建設,而各種配套性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於資金緊缺,許多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長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鎮以馬路作市場,人車擁擠交通阻塞嚴重﹔有的小城鎮尚未安裝自來水,人們吃水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有些小城鎮電力不足,供應不正常,不能滿足鄉鎮企業和居民的用電需要﹔小城鎮普遍缺少文化、娛樂、社交場所﹔還有不少小城鎮缺少公共廁所,垃圾堆放場,亂扔垃圾現象比較普遍。
4.以小城鎮為主的城市化不利於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並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是土地資源短缺的國家,因而節約土地應該成為城市化道路選擇的基本前提。而點多面廣的小城鎮往往佔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的低效率利用,據有的學者估算,這種城市化道路比起正常的城市化道路要付出8倍多的土地代價,鄉鎮企業職工人均用地比城市職工多3倍以上。從另一方面看,鄉鎮企業污染嚴重,且治理能力遠不及城市中企業,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管理混亂,改革滯后。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與現行條條塊塊的管理關系難以理順,使之在調控引導過程中受到多方摯肘。鎮政府對稅務、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銷社、供電所、派出所、司法所、農口七站等主要部門沒有管轄權,隻有“義務“,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統一領導。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體制不順,思想不解放,對本行政區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種種限制,將外地人才、資金、技術等拒之門外,制約了土地等許多因素的合理組合。
三、國外小城鎮建設和管理的經驗借鑒
1.美國的小城鎮建設和管理經驗。a重視規劃的作用,美國小城鎮規劃有四條基本原則:一是后現盡可能滿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發揚當地的生活傳統,三是最大限度地綠化和美化環境﹔四是塑造城鎮不同地特點和培育有個性地城鎮。同時還要根據建設需要編制詳規。b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美國小城鎮建設資金由聯邦政府、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共同承擔,聯邦政府負責投資建設連接城鎮間地高速公路,小城鎮的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是由州和小城鎮政府負責籌資建設,開發商負責小城鎮內社區內的交通、水電、通訊等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資金。c重視環境建設,在美國,環境建設是城鎮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給小城鎮提供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d重視城鎮特色,追求個性,重視城鎮特色是美國城鎮建設的特點之一,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鎮,那種千城一面、萬鎮雷同的現象是見不到的。e重視建設管理,所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一個好的城鎮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國的城市建設管理
經驗主要有兩點:一是擁有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二是依法辦事,違法必究的管理作風。
2.德國的村鎮建設經驗。德國的村鎮建設經驗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視村鎮改造和建設,頒布了一系列保護農業用地、保護農產品價格的法規,加強管理機構、管理隊伍的建設、完善村鎮建設的投資機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較均衡的城鎮結構體系﹔二是優先考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為改造村鎮的居住環境,提高村鎮居民生活的舒適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社會設施的建設和各種公益事業的健全完善,且這些建設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國家補貼和鄉鎮的稅收﹔三是注重單體設計與整體景觀協調,德國村鎮的特點是村落建設與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夠如此,主要是靠村鎮改造規劃和設計地調控作用,德國地村鎮建設是建筑設計在統一中尋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滿足規劃的統一要求﹔四是注重環境建設和保護古建筑。
3.英國的小城鎮建設經驗。英國小城鎮建設經驗集中體現在幾次規劃運動中,包括霍華德的田園城市運動,新城建設運動,米爾頓·凱恩斯城建設、農村中心村的建設等,集中體現了規劃在小城鎮建設發展中的作用。
縱觀各國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歷程,雖然理論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以下幾點共同之處: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視規劃的權威性和按規劃實施建設﹔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設施建設﹔重視人文環境的繼承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4.加強小城鎮建設與管理,協調中國城鄉發展的對策
作為協調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國的小城鎮建設既具有世界小城鎮建設和管理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所以我們可以在借鑒世界西方發達國家小城鎮建設和管理的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實際,尋求加強中國小城鎮建設與管理的對策,以促進呈現協調發展。
1.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緊編制統一協調的小城鎮發展規劃,並將其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城鎮規劃必須突出科學性,要按照小城鎮建設的發展規律辦事,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打破原有陷陣行政區劃的限制,在布局上確定好小城鎮的性質、功能和基礎設施規模,注重實效,使小城鎮成為聯結農村與城市的紐帶和橋梁。小城鎮建設規劃必須面向“三農”問題,堅持把“農村工業化、農村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作為發展目標,統一規劃,適度超前。建立完善的規劃編制與實施以及監督反饋的管理制度,保証規劃的有序進行。同時,小城鎮建設規劃還需突出重點,注重特色,反對遍地開花、平衡推進的做法。
2.增強小城鎮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最終目的。可持續發展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正確處理好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大力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和“美化、淨化、亮化”工程,堅決淘汰和關閉嚴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企業,通過合理布局規劃,協調新城和舊城的關系,保護古建筑,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筑,創造優美、和諧、舒適的城鎮環境。
3.深化小城鎮綜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內容。加強小城鎮建設必須深化改革,進行體制創新。首先,要全面落實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積極為城鄉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創造有力條件,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其次,要創新小城鎮建設資金籌集的渠道和機制,擺脫對財政的依賴思想,運用城市經營理念,盤活城市公共資產,走資本運營的路子,在城鎮土地轉化和升值、房地產增值中籌集建設資金,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城鎮公用事業、企業的公司制改革,培育資本市場,最廣泛地吸引社會投資,理順財政關系,完善小城鎮地財政管理體制,從制度上保証小城鎮建設的穩定的資金來源。
4.努力提高小城鎮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証。美國小城鎮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城鎮“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國小城鎮發展的現狀卻是很多城鎮“重建輕管”,“有硬件,無軟件”。因此,抓好小城鎮建設的同時,必須提高小城鎮的管理水平。要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搞好城鄉社區服務上來,為私人投資和居民生活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社會環境﹔要加快城鎮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注重培養和引進城鎮建設和發展急需的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型人才,提高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決策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視文化的作用,大力發展繁榮城鎮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結合社區文化建設,提高進鎮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要依法行政,搞好小城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逐步建立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鎮管理體制。
本文原載《小城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