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如何以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侯馬市鳳城鄉黨委在學習文建明工作法的實踐中,根據群眾自身特點,結合本地發展實際,探索出了建強三支隊伍、搭建三個平台、創新三項機制、推動三個發展的“四三”工作法,其核心就是實行服務機制創新,建立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用,具有當地特色的新時期服務群眾的工作方法和運行機制,已連續8年榮獲臨汾市文明和諧鄉鎮稱號,評為全市“爭兩先創五好當先鋒”先進單位。
一、著眼素質提升,建強機關干部、農村干部、農村黨員“三支隊伍”
鳳城鄉黨委在學習文建明工作法中受到啟示,認為強化教育是解決為民服務的前提,在提升隊伍素質上狠下功夫,比較好的解決了基層干部為群眾服務的源動力問題。一是建強機關干部隊伍。通過黨委書記與機關干部談心談話、開辦周末大講堂等,教育引導機關干部牢固樹立為民、務實的工作理念。二是建強農村干部隊伍。鳳城鄉14個行政村有14個支部,鄉黨委把建強村黨支部作為夯實黨執政的基層基礎工作,採取邀請黨校教授、科技專家和優秀農村干部“傳經送寶”,組織農村干部外出考察學習等方法,提高了農村干部謀發展、干發展的熱情和能力,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三是建強農村黨員隊伍。全鄉現有農村黨員715名,鄉黨委在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的基礎上,堅持從優秀非黨村委會主任、回鄉大學生、致富能手中發展黨員,增強黨的先進性和沌潔性,激發了廣大黨員帶頭致富的實干精神。同時,以“三支隊伍”帶動全民教育,通過組建宣講團,定期組織鄉村干部、“五老”人員、大學生村官、致富能手、優秀返鄉務工人員等深入各村巡回宣講﹔開辦農民夜校,邀請科技人員講授農業實用技術﹔印發農村小報,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生產生活常識,全面加強了農民精神文明建設和群眾素質的提高。
二、著眼為民便民,搭建交流互動、聯系群眾、便民服務“三個平台”
鄉黨委把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的工作重心放到創新社會管理和服務上來,用“三個平台”這個載體,形成了比較規范的切實解決基層群眾問題的工作模式。一是搭建交流互動平台。鄉村兩級干部堅持工作碰頭會、信訪接待日、三務公開日等制度,每周集中一天,接待群眾來訪,力爭做到矛盾糾紛不出鄉。每周三為鄉領導信訪接待日,由鄉黨委書記與包村主干接待群眾來訪。各村根據本村實際,每周固定一天,由村“兩委”主干接待本村群眾來訪,積極為群眾調解糾紛化解矛盾。一年來,鄉村兩級干部共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130多件,處理群眾來信來訪60多件次,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二是搭建聯系群眾平台。鄉領導班子成員每人包片聯系1-2個村,全鄉14個行政村每個村配備1-2名駐村干部,面對面,收集黨員群眾意見建議。實行“一尋一解五包”責任制,“一尋一解”就是每周下訪尋問題,下村解難題的時間不少於一天﹔“五包”是包經濟發展、重點工作完成、民生改善、信訪化解、政策落實,並由黨辦經建立責任台帳,月末由班子成員對包村干部“尋”“解”的問題和“五包”情況進行公開點評。三是搭建便民服務平台。建立縱橫結合的服務網絡。縱向上在鄉機關設置便民服務中心,各村設置便民服務點。橫向上具有行政職能的站所統一進入服務中心,定期發布群眾關注的惠農補貼、低保、計劃生育、新農合、新農保等各項涉農政策。構筑了以鄉便民服務中心為載體,以服務窗口為主體,以村級服務點為網點的便民服務體系,形成了覆蓋全鄉的便民服務“綠色通道”。他們採取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公和一條龍服務,幫助群眾及時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深受群眾歡迎。該鄉先后被臨汾市、侯馬市評為“全市便民服務示范點”。
三、著眼制度建設,創新責任、考核、應急“三項機制”
靠制度規范、用機制保障,是確保鄉黨委工作有序高效運轉的關鍵。他們總結出一套科學管用的制度,保障了各項工作的落實。一是創新責任機制。實行了日常工作崗位責任制,項目建設、環境衛生整治等重點工作分組負責制和維穩工作一線化解制,強化了責任落實。二是創新考核機制。按照“四看三聽兩結合”的方式,看品德、看實績、看作風、看廉潔﹔聽本人述職、聽班子意見、聽群眾口碑﹔把日常工作考核與重點工作考核、月份考核與年度考核結合起來,使干部考核更科學規范。三是創新應急機制。建立了事前預防、事中處置和事后評估機制,事前預防機制主要是健全突發性事件預防應急預案,如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重大工作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提前召開會議,聽取群眾意見,通過與群眾積極溝通,正確有效地宣傳國家政策法規,避免了許多矛盾、糾紛的產生。事中處置機制主要是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和宣傳、協商、調解等方法處置應急事件,加強對群眾的說服教育,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態擴大。事后評估機制著重對事件發生的原因、性質及鄉村兩級干部職責、能力、群眾的滿意度進行評估,最大限度地保証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著眼作風轉變,推動經濟、社會、文化“三個發展”
他們把做好服務群眾工作的著眼點放在引導干部眼睛向下看,服務向下移,及時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增收、民生等實際問題上,始終把服務群眾,為群眾謀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唯一標准,有效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水平的整體提升。一是抓好項目幫扶,推動經濟發展。鄉黨委班子成員包村增收、機關干部包戶脫貧,統籌資金、技能扶持和社會救助,一方面實施精品農業戰略,提高農業產業化質量和規模,一方面招商引資,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困難群眾逐步擺脫貧困。二是抓好民生工程,推動社會發展。加快推進了農村街巷硬化工程、數字電視入戶工程,實現了自來水入戶和村村通公交,部分村完成了天然氣入戶。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善。三是抓好思想陣地,推動文化發展。完善了鄉文體活動中心、農村休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體育設施等群眾文體活動陣地。舉辦農民文化節,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評比表彰活動以及“關愛老人”、“綠化環境”等公益性活動,全鄉上下形成了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
通過探索機制創新,服務群眾的途徑,實施“四個三”工作法,使他們在提高基層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上邁出了新的步伐。一是鄉黨委工作更加規范科學。較好地解決了人怎麼管、事怎麼辦的問題,理順了鄉黨委工作運行機制,班子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明顯增強,去年以來,共獲得侯馬市級以上表彰8次。二是干部作風更加為民務實。把干部從機關推到了基層,從辦公室引到了田間地頭,鄉機關干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想群眾之所盼、辦群眾之所需。群眾普遍反映,現在的鄉干部面好見了,話好聽了,事好辦了。三是農村收入穩步增長。他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加快提升以良種繁育、食用菌種植、蔬菜大棚和奶牛養殖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的規模和質量,招商引入了旺旺食品、百穗食品、興業鋼鐵等企業,提供了3000余個就業崗位,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途徑,2011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338元。四是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堅持把“民生事”做成“民心事”,在全面完成新農村建設“四化四改”、“六個一”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和提升,全鄉上下政通人和、風清氣正,一個富裕、和諧、幸福的新鳳城正呈現在我們面前。
(作者:山西省臨汾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