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審計風險規避與防范初探
吉林省吉林市審計局  佟林
2013年01月22日13:4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審計實踐中,盡管審計人員實施了合乎規范的審計程序和審計方法,但仍然存在著作出錯誤判斷的可能性,而一旦作出錯誤的審計判斷,就會導致某種不良后果,因而審計工作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本文試從審計風險的概念及產生原因等方面,就審計風險的規避與防范措施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審計風險的概念及產生原因分析

審計風險,通常是指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沒有公允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審計人員卻認為已經公允的反映﹔或者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已經公允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審計人員卻認為沒有公允的反映,審計機關據以發表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做出不恰當的審計決定的可能性。一般來說,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審計人員的意志為轉移,審計活動自始至終潛在著審計風險。審計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其中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是指被審計單位在經濟業務處理過程中所固有的風險以及其內控制度未能避免和發現錯弊的風險﹔檢查風險是指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檢查時未能發現這些錯弊,或者已經發現但未引起審計人員足夠重視所帶來的風險。從一定意義上講,每個審計項目都有產生風險的可能性。根據當前執法環境和法律背景的變化以及審計質量現狀,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和企業內部審計,都必須面對審計風險,必須增強審計風險防范意識,努力控制、防范和規避審計風險,以提高審計質量。如何才能有效的規避與防范風險是每個審計單位和審計人員必須面對和認真對待的問題。審計風險的產生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計主體的因素

一方面表現為審計單位的內部管理體制是否健全,是否建立了嚴格執行的內部質量控制制度。如:審計取証材料三級審核制,驗資查賬業務是否有必要的審計程序及監督反饋機制。另一方面表現為審計工作人員的素質高低、掌握知識的多少、實踐經驗的多少、工作責任心的強弱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審計風險,如:查証核實不夠深入細致,取証不全不足不充分,証明不力﹔依據法律法規欠准確或錯用時效已過期的法律條款﹔實施審計程序相對不足,不履行告知義務﹔不遵守審計職業道德,弄虛作假,隱瞞真情,掩蓋違紀違規事實,避重就輕等均能帶來審計風險。

(二)被審計單位因素

被審計單位規模、經濟活動的復雜性,企業管理者的變更,企業所處行業的平均盈利水平,企業經營成果對通貨膨脹的敏感性,企業欠債多少,企業有爭議會計問題的多少,被審計單位的不斷變化,都使審計內容更加廣泛。其實,審計的對象是各類經濟組織,而所有的經濟組織都處於不斷變化中,這些變化會直接影響審計結論的公正性和正確性,因而增加審計風險﹔同時,被審計單位的資料失真,如財務報表虛假失真、會計資料不完整等也能帶來審計風險﹔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失效,管理人員品行不端且能力較差,如內控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混亂等同樣會帶來審計風險。再如被審計單位經營不佳、管理鬆懈、錯弊叢生,審計人員雖然能將其中絕大部分錯弊揭露出來,但很難揭露無遺,從而因未能發現錯報而提出錯誤的審計意見,導致審計風險的出現。而被審計單位的嚴重欺詐、違法行為也是加重審計風險的一個根源。被審計單位出於不良企圖而弄虛作假、篡改資料、偽造証據,使審計人員難以弄清事實真相。如關聯方交易,有的上市公司通過關聯方交易將巨額虧損轉移到不需審計的關聯企業,從而隱瞞其真實的財務狀況。關聯方交易是導致審計失敗的常見例子。

(三)審計方法的因素

審計方法對審計風險的形成也不容忽視,因為有時候,現有的審計方法可能查不出被審計單位的錯弊。例如1938年美國審計史上最大案件--麥克森.羅賓斯藥材公司倒閉事件的發生就是因為當時的審計沒有使用監盤存貨、函証應收款等審計方法而發生。而審計方法的局限是審計風險產生的溫床,其中最有可能有三種:一是審計抽樣,它雖然可以節約時間、費用、提高審計效率,但由於它本身是用個體特征推論全體特征,其審計結論客觀存在一定假設成分,況且在樣本的設計,選擇多少和抽樣結果的評價上都存在不確定因素,相關風險必存其間﹔二是審計証據作為審計結論的証據客觀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由於審計証據包括實物証據、口頭証據、內部証據等,而這些証據隨時間、條件、環境的變化都存在失實可能。不僅如此,審計証據的確定也會受制於審計人員的專業修養、審計實際環境的影響,客觀上也存有風險﹔三是制度基礎審計方法也會帶來審計風險,現代審計以測試內部控制制度為基礎,由於內部控制有其固有限制,加上審計人員對其了解、測試及評價也有局限,並且影響到后續審計程序,因此會產生一定審計風險。

(四)審計外部環境的因素

一方面,入世加快了中國審計國際化步伐,中國審計市場日益融合於各國審計市場。入世加大了無形資產審計在我國審計業務中的比重。而由於無形資產帶來的經濟利益與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如某些實效性信息過時后,其價值便大打折扣;當有更先進的知識產生時,舊知識便大為貶值。由於種種原因使得審計人員在判斷和執行國際審計具體業務時缺乏審計依據,加大了審計風險。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無紙貿易得以實現。被審計信息由以紙張為信息載體轉變為以磁盤、磁帶等磁性介質為信息載體。記錄於磁性介質上的信息是看不見的,必須借助於計算機才能將可見和易懂的文字形式打印或顯示出來;對磁性介質上的信息進行修改可不留下任何痕跡,利用磁性介質也難以實現諸如簽字、蓋章等使信息証據化的操作,這也給審計帶來了新的風險。

二、審計風險的規避與防范措施

以上我們通過分析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採取相應措施加以規避和防范,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審計風險的發生。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規避與防范審計風險呢?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審計人員素質,強化審計人員的法律意識,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辦事。

一是加強政治學習,提高審計人員的政治素質,從政治上防范審計風險。政治素質是業務素質的前提和保証,較高的政治素質是審計機關對審計人員的基本要求。政治素質高,就會忠於職守,把握好審計職業道德,樹立審計為國為民的思想,不致於出現審計腐敗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審計機關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全體審計人員的政治素質,確保審計隊伍政治上的純潔性和可靠性是擺在各級審計機關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是強化業務培訓,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從技術上防范審計風險。首先把好人員進入關,不具備條件的不能進﹔其次,應對在職人員進行后續教育,並形成一種機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吸收新的知識,提高業務能力。隨著我國財稅制度的改革,逐漸向國際慣例靠攏,以及財務工作信息化的普及,審計手段也要相應發展,這都需要一大批具備較新知識結構,精通相關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員。所以應開展多種方式、多個學科的業務培訓,還要掌握國際審計信息,學習並運用最新的國際化審計技術,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水平。

三是提高審計人員的依法行政意識,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辦事。審計人員要有較為全面的法律知識,除了掌握本行業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外,還要熟悉掌握《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和相關的部門法規,用法律法規來規范自己的審計監督執法行為。在此基礎上,要開展對法律法規適用的研究,准確的引用法律法規。目前很多部門經濟、行政法律法規都有關於執法主體的規定,審計監督活動中援用其處罰條款進行處罰,嚴格意義上講是越權執法。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伴隨市場經濟的審計隻有在一個完善的法制環境中才能生存發展。加強審計立法工作,加大審計司法力度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從最高層解決審計監督與其他經濟監督的關系,進一步完善審計法規,加強審計司法力度。明確審計執法的涵蓋范圍,制訂與《審計法》配套的財經處罰的法律規定,既體現審計再監督功能,又不超越權限。在各部門法律法規還不能完全協調的情況下,審計中可以引用有關部門法律法規對違反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行為進行問題定性,但必須依照《審計法》及實施條例的規定對違規問題進行處理處罰。

(二)規范審計工作程序,強化審計質量控制制度,保証審計質量

一是審計人員要嚴格執行《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和工作規范。從確定審計項目計劃,送達審計通知書,審計取証,審計報告,征求被審計單位意見,到依法提出審計意見和出具審計決定書等每個環節,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進行,避免執法的隨意性。對審計事實清楚,引用法律法規適當,但因違反法定程序而在復議、訴訟中被撤銷具體審計行政行為所帶來的審計風險,審計機關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是要強化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嚴格執行各環節的審計工作規范,減少審計風險。在准備階段,要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找出其薄弱環節和重點環節,做好明確的審計工作實施方案。實施階段,首先審計人員取得的証據必須充分、有力、合規、合法、客觀、真實,具有可証性,收集的証據一定要經過審計人員和被審計單位的主管和有關人員共同簽章才有效﹔其次,應規范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人員在審計活動中制作的“原始憑証”﹔最后,審計人員應嚴格自律,自覺執行行業標准和職業道德規范。報告階段,提交報告前,應對審計工作底稿中有關重點問題、重要程序和對審計報告有直接影響的部分進行認真復核,確保准確無誤。

三是完善審計承諾制度,界定會計責任,化解審計風險。審計規范體系對審計承諾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中不可忽視。審計承諾書應要求被審計單位對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是否存在賬外資產等情況做出承諾,對擔保、抵押、訴訟、關聯交易、期后事項等做出說明,以界定責任﹔並可要求被審計單位法人代表對負責提供會計資料、在審計証明材料和審計報告上簽署意見的人進行授權,由被授權人負責向有關部門和人員全面征求意見,防范和化解這方面的審計風險。

(三)建立風險預測與責任制度,健全內部激勵約束機制

一是搞好審前調查,預測潛在風險。通過調查事先掌握的情況,如調查結果與實際不符可及時調整審計重點、審計方法和審計范圍。二是對被審計單位內控制度進行符合性調查,預測風險程度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審計方案。三是從風險防范的角度出發建立健全審計組織內部的全面管理制度,即明確審計組織內部各層次、各崗位的責任和權限,做到事事有人審核,有人監督,出了問題能夠及時反映,分清責任。

有了風險預測與責任機制,還需有激勵約束機制,要解決干與不干,干好與干壞一個樣問題,關鍵是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審計行為,在制度的完善和實施中,一要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抓好重要環節、薄弱環節,“對症下藥”﹔二要獎懲並重,讓干好的嘗到甜頭,干不好的吃到苦頭﹔三要有剛性,制度本身不能含糊其辭,執行中要堅決兌現,不能失信而動搖大家執行制度的決心﹔四要有科學嚴格的考核方法,對每個審計項目,每個人的工作質量和成果給予准確合理的評價。

(四)認真聽取被審計單位意見,提出公正恰當的審計評價和審計建議

在審計中,應認真聽取被審計單位的情況介紹和匯報,盡力掌握全面情況。對審計查証的事實取得被審計單位有關人員認可,多傾聽被審計單位的意見,在審計報告征求意見時,要認真聽取和分析被審計單位的闡述和對方的申辯,對形成申訴的客觀因素,應給予充分考慮。遇有爭議的問題應進一步深入查証和調查,加以分析判斷,徹底弄清事實,辯明是非。對審計不當和失誤的定性和處理,要堅決及時糾正,不要因顧及面子而強詞奪理。

在對審計取得的審計証據進行歸集、整理、綜合分析之后,還需要對照選定的評價標准,做出各個審計重點或分項目乃至整個項目的評價結論。審計評價中凡涉及審計結論的重大問題,都要具體說明相關的標准、結果及原因,對審計報告中的審計建議,也應詳細列明理由,便於與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交換意見。尤其對履行經濟責任的評價或涉及對事、對人的處理,必須保持職業謹慎,充分聽取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單位意見,對不當之處進行修改。

總之,審計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隻要我們認真謹慎去對待、控制、防范,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審計風險,從而成功的達到規避與防范審計風險的目的。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