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這是繼十五大報告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后又一次對我國法治國家建設階段性任務和發展目標提出的具體要求。
■必須依托“法治思維”來實現“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
十八大報告一方面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另一方面又著重強調了“法治思維”在“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一科學論斷表明,如果離開了“法治思維”,就不可能運用“法治方式”來很好地“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繼而也就會影響或阻斷“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目標的實現。故必須依托“法治思維”來實現“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這一命題的基本要求就是領導干部必須要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解決各種復雜和重大的政治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各種非“法治方式”在解決上述各項復雜和重大事項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排除了“人治方式”、“道德方式”、“倫理方式”等在處理涉及“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等復雜和重大事項中的“可行性”和“優先性”,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於徹底地改變過去習慣性地運用“政治方式”來解決法律問題、以“管理”簡單代替“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法律問題的高度政治化的治理模式。倡導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各種復雜政治問題的治國理政的“科學方法論”,要學會將“政治問題法律化”,而不是將“法律問題政治化”,進一步提高執政能力,掌握執政藝術,努力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平。
■什麼是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200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綱要》還提出了七項基本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一是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基本理順,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基本到位﹔二是法律、法規、規章得到全面、正確實施,法制統一,政令暢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得到切實保護,違法行為得到及時糾正、制裁,經濟社會秩序得到有效維護﹔三是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行政決策機制和制度基本形成,人民群眾的要求、意願得到及時反饋﹔四是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基本形成,社會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五是行政權力與責任緊密挂鉤、與行政權力主體利益徹底脫鉤﹔六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依法行政的觀念明顯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圍基本形成﹔七是依法行政的能力明顯增強,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能夠依法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
《綱要》提出,為基本實現“法治政府”的目標,需要堅守“依法行政”的六項原則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這六項原則在理論上可以歸結為“法治思維”指導下的“法治方式”的核心內涵。
■實現從“建設法治政府”向“建成法治政府”的歷史跨越
從2004年《綱要》提出的“基本建設法治政府”到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這是全面推進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新舉措和新任務,對各級政府提出了依法行政更高的要求,即從“建設法治政府”向“建成法治政府”的歷史跨越。這一跨越意味著政府依法行政本身不是目的,“法治政府”才是終極理想﹔“法治政府”不僅僅是“法治國家”的一個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法治政府”是“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標志。到2020年,必須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否則,就無法有效地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為此,十八大報告對各級政府提出了加快依法行政步伐,建設法治政府的更高、更快的要求,各級政府要科學和有效地基於“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來解決嚴重影響“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各種阻礙因素,將“法治思維”貫徹到領導干部處理日常每一個實施憲法和法律的具體工作和事務中,形成高度自覺的法律意識。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