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強國鑄魂
上海鐵路局黨干校理論研究室主任  王兆善
2013年01月31日15:5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就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行專題部署,從三個層面倡導24個字的核心價值觀,為建設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強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為科學發展提供動力。從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到十七大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再到十八大提出倡導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觀,表明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的把握和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強國迫切呼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量

從歷史進程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主流是軍事競賽,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主流是經濟競爭,那麼,二十一世紀的主流就是文化的競賽。誰佔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大國崛起不僅是經濟現象,而且是文化現象,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是文化增長,不僅是經濟繁榮,而且是文化繁榮。在國家由大國到強國的進程中,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核心價值觀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文化的競爭集中體現為國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力、凝聚力、吸引力。而這種認同力、凝聚力、吸引力源自於核心價值觀的力量。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我黨之所以戰勝國民黨就在於我們是一支有文化的軍隊,是一支由革命核心價值觀武裝起來的軍隊。如果說革命的“槍杆子”是當時中共的硬實力,革命的“筆杆子”就是當時中共的軟實力,正是軟實力彌補了中共在硬實力上的不足,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當前,我們要科學發展,改革開放,攻堅克難,仍然需要核心價值觀的力量。前一時期,諜戰劇《潛伏》《暗算》《懸崖》等熱映,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對當下核心價值觀的強烈呼喚。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但文化式微、道德滑坡、價值紊亂的情形並不是危言聳聽,已經成為阻礙文化強國的短板,成為檢視成為國人信仰的標尺。而“老人誰跌倒誰去扶”的問題一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也呼喚社會正確的價值取向的回歸。現在群眾關注的社會不應該、不健康、不理智的心態及行為背后,不僅是單一的社會現象,更是深層的國民理想、信仰、信念問題。這一問題不解決,在社會大轉型大變革過程中,建設文化強國的任務是沒有根基的。因為沒有精神與信仰的厚度,也難有物質財富的高度。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硬實力可能一打就垮,但如果沒有軟實力可能不打自垮。蘇共垮台就是一面鏡子。歷史實踐表明,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名片、身份証和識別碼,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一個國家若只是經濟強國、軍事強國而非思想信仰的強大,就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強國。特別是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居於世界第二位,但文化產業競爭力還與之不相稱,成為文化強國的軟肋。如何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體系建設入手,對內提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力和凝聚力,對外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戰略使命。

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強國鑄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主體,既包括政黨和國家,也包括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來說,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立身做人的燈塔和方向盤﹔對政黨來說,是凝聚和鼓舞全體成員的精神旗幟﹔對國家和民族來說,是不斷發展、實現振興的精神動力。隻有用核心價值觀的力量,建設精神家園,才能為文化強國鑄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核心是加強信仰認同建設。信仰認同是核心價值觀內化的集中體現。信仰力量首先需要科學理論的導航。心中有信仰,行事有方向。隻有把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搞清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搞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在認知基礎上認同,由理論層面變成一種內在自覺。一是強化理論武裝。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活動,強化黨員干部的主體信仰教育。當前,要通過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進一步強化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崇高理想和信念,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集體主義的價值目標的信仰。二是強化事實教育。事實勝於雄辯。要著眼於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和通俗化,使核心價值觀融入群眾曰常生活,讓人民群眾看到身邊的變化。要以真理的力量、真實的邏輯、真誠的態度感染群眾,用科學發展的事實和轉變發展方式帶來的變化,讓人民群眾從中受到教育、看到希望,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進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三是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的關系。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的一切都與利益相關。核心價值的背后取決於主體的核心利益的考量。當前影響核心價值建設的難題是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要教育黨員干部,公權是不能用市場法則來交換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是隻講物質利益不要精神支柱,隻講競爭不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不是隻講集體利益否定個人利益,而是把市場機制與政治優勢相結合,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如此,才能用理論武裝黨員干部,用事實教育人民,把個人理想與社會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政治信仰就會逐步從理論層面轉化為大家內心認同的價值追求。

基礎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道德是文明的心理底線,也是核心價值觀的來源和基礎。一個社會,倫理道德可以沒有上限,但決不能沒有底線。如果沒有了道德底線,分不清是非榮辱,辨不明善惡美丑,社會也就失去信仰的基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的道德判斷提供了基本准則,也為信仰形成提供了重要源泉。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寶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這為強化以公民道德為基礎的信仰指明了方向。黨員干部和各類先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格化。特別是中高級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意義重大。風行於上,俗成於下。正人先正己,律已益無窮。如果台上講一套,台下做一套,嘴上反腐敗,行動搞腐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隻能是空洞的口號。為人民服務是黨不變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應是黨員干部的最高價值觀和檢驗行為的標尺。領導干部作為公眾人物,關鍵在於如何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領導干部不僅要說得好還要做得好,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染指,才能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維護者和踐行者,以知行合一的人格力量凝聚黨心、民心,給群眾以示范、給社會以導向。因此,要在全社會弘揚公民道德建設,大力營造遵守道德、敬畏道德、踐行道德的氛圍,著力加強以道德為核心的公信力建設,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使以道德為基礎的信仰變成公民的一種自覺、一種習慣,潤物無聲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促進社會正能量的凝聚,為文化強國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石。

目標是提升文化認同力和競爭力。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凝聚力和吸引力就是軟實力,變成文化產品就是硬實力。一方面,要堅持服務人民的導向,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創造活力,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為人民群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認同力。另一方面,要強化創新精神,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於文化產品創作全過程,打造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在與西方主流文化交流碰撞中,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進而為文化強國提供軟實力保証。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