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自1990年以來,中國的糧食生產結構逐漸發生變化。糧食主產區逐漸從南方轉到東北平原。1989年,東北平原四省區的糧食總產隻有4608萬噸,佔全國的11.3%,2011年四省區總產13163萬噸,2012年可能達到1.44億噸,佔全國總產的24%。1989年到2012年,東北四省區的總產純增9800萬噸,平均每年增加426萬噸。其中僅黑龍江一省就純增約4600萬噸,平均每年增加200萬噸。
同期(1989年到2011年),湖廣五省區糧食總產22年隻增加191萬噸,平均每年增加8.3萬噸,其中廣東省2011年比1989年還減少466萬噸。每年平均減少21萬噸。
中國未來的糧倉在哪裡?經過多年的經營,東北平原的糧倉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2012年東北平原四省區的糧食總產佔全國總產的24%,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40%以上,已經初步起到了替代原來主產區的作用。更為可喜的是,東北四省區的糧食增產的潛力還很大。未來糧食生產仍呈大發展的趨勢,據有關部門介紹,黑龍江省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佔40%以上﹔隻要水利建設到位,還有大片荒漠之地可以開墾種植,耕地面積還可擴大。近幾年農場職工在北緯49.5度附近引種德國玉米品種成功,畝產也達1000斤。以黑龍江省農墾系統大水利、大農機為標志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很成功,墾區的糧食單產比一般農村高一倍。
再經過若干年的努力,黑龍江省的糧食生產潛力如果能夠發掘出來,2025年總產達到1.25億噸是有可能的,黑龍江省已經有了這方面的調研和預測。其實,東北平原的吉林、內蒙古、遼寧三個省區的糧食潛力也很大,特別是內蒙古的東四盟和吉林,同樣有40%以上的中低產田和大片可開墾的荒漠之地。如果有相應的政策、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和大農機的投入,把這三個省區的生產潛力也發掘出來,那麼,東北大平原的糧食產量,就將從2012年的1.44億噸,佔全國總產24%,提高到2025年的2.2億噸以上,佔全國總產的31%以上,成為未來中國的最大糧倉。
把東北平原建成中國未來的大糧倉,這是國情、糧情發展的必然要求。既有需要,也有可能。真正實現的話可以增產0.6億噸至0.7億噸糧食,滿足國家到2025年需要增加1億噸糧食中60%以上的供給。這是農業生產布局方面的一項重大戰略,需要從長計議,需要多方調研、協商,制定相應的戰略方針、任務和實施方案。
我國的農村、農業政策是連續性的,保証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農業與糧食生產的健康發展,實踐証明是成功的。考慮到今后要建東北平原大糧倉,要增加0.6億噸至0.7億噸的糧食生產能力,應對東北平原四省區和相關市縣區,在財政投入、農田水利、農機化建設和糧食購銷等方面採取一些特殊政策、給予相應的優惠和支持。例如,可否在東北平原建一個農業現代化生產的試驗區。先選幾個市縣做試點,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廣。
黑龍江墾區改造中低產田和墾殖荒地的經驗最主要是兩條。一是興修水利進行農田基本建設,二是購置大型農機具,實現機械化作業。這兩條都需要大量的投資。黑龍江省有關部門測算,要增加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大約需要投入2000億元資金,今后13年,東北平原四省區要增加0.6億噸至0.7億噸糧食,大約需要12000億元至14000億元的投入,每年約需1000億元。這當然是一筆很大的投入,但能增加0.6億噸至0.7億噸的生產能力,產出總量以億噸計的糧食,還是合算的。而且這個糧食大增產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東北平原地區的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將徹底改變這些地區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面貌,其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就更加重大。
要全面總結黑龍江省農墾總局改革創新的經驗。墾區實行以家庭農場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既發揮了家庭農場經營的積極性,又發揮了大農場組織化程度高的優勢。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