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蘭考縣7名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童,在收養者破爛擁擠的房屋中殞命大火。蘭考縣政府對此事給出的回答是“沒有錢建福利院”。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在這樣一個缺錢的縣裡,蘭考縣財政局卻能籌來2000萬元建起蘭考縣財稅服務中心(見《東方早報》2013年1月8日報道)。
許多貧困地方,都可以擺出一大堆沒錢干的事來:沒有錢修建更好的校舍﹔沒有錢建起更多的養老院、孤兒院和鄉村醫院,沒有錢給困難家庭更高的生活低保……但人們同時不難發現,在好多貧困地方,有領導坐著價值上百萬的高級小轎車﹔有政府花幾十億修建的高檔辦公樓,甚至一頓招待飯就得花掉上萬元。
其實,許多事並不是有錢沒錢、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想沒想到、重視不重視的問題。在有限的財政預算支出中,把教育、住房、養老等這樣的民生事項擺在前還是置於后?在爭取上面的資金支持上,是優先建設“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還是向民生工程傾斜?
有些項目,如增建救助站點、改善鄉村醫院、興建便民市場等,可能對提高當地的GDP沒有太大“拉動力”,也凸顯不出一屆政府的“政績”,但是,這些事卻關系老百姓的冷暖福祉,關系黨和政府的形象,也關系社會的平安穩定。給農村留守兒童的一頓“陽光早餐”,給城市流浪者一個溫暖的棲身之所,給進城農民工子女能有在城裡上學的教室和課桌……這些細微的工作中,更能體現執政為民的理念,體現領導干部的務實作風,體現政府的執政水平。
群眾利益無小事。為群眾辦實事,並不在於口號喊得多響,目標定得多遠,而在於是否能從群眾生活和工作的細微處著想,實實在在為人民群眾解決生活最迫切的困難和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辦實事,就是要求從點滴入手、從具體事做起,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力戒空談。”這要求領導干部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求真務實,多到基層去,到困難群眾中去,多聽民之需,常思民之苦,真解民之難。
如果我們的每一個領導干部,真正能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那麼,就再不會發生或者少發生類似“流浪兒童死於火災”“學生在嚴重超載的校車上送命”等此類悲劇﹔如果心裡真正裝著群眾,把群眾生活冷暖的小事當作自己肩負的最大使命,那麼,即使是一些意外的災禍發生了,也就不會像蘭考縣的一些領導干部那樣先急於撇清責任,而是應盡快找到問題的漏洞和症結所在,進行漏洞堵塞、制度完善的工作。如是,實為民生之幸、百姓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