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 資料圖片
“我出生於雷鋒犧牲的那一年,沐浴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成長。我們那個年代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人,有著與雷鋒精神切不斷的聯系”,得知記者的採訪意圖,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就打開了話匣子:“雷鋒精神給我的最大影響和啟發,是他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理解、堅定的信仰信念及從點滴做起的精神。”
從山東沂蒙山革命老區走出來的公方彬,既是雷鋒精神的實踐者,又是雷鋒精神的研究者和宣傳者。幾天前,他剛獲得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頒發的“雷鋒獎”。
上世紀80年代,公方彬在雷鋒精神的鼓舞下選擇從軍,並從一個文學愛好者轉向研究部隊思想政治工作。后來,他被部隊樹為典型,提升為軍官並進入軍校讀書深造。人生的巨變,讓公方彬思考一些人生與社會的重大命題:“為什麼自己做得談不上多麼出色,而組織上卻給予那麼高的嘉獎?”他從雷鋒那裡得到啟示:“雷鋒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成了家喻戶曉的英模人物,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他的實踐與主流社會價值相一致。”
公方彬學雷鋒,持續助學32年。入伍的第二年,他在一次野外訓練時,看到十幾個孩子伏在土坯做的書桌上學習,便下決心拿出一筆錢買來紙和筆送給這些孩子。盡管只是區區30元錢,但這已是公方彬當時四五個月的士兵津貼。之后,這樣的助學行動,公方彬就從未間斷過。他承諾隻有在兩種情況下可以終止這項活動:一個是中國再沒有因貧窮而失學的孩子,再一個是自己進入貧困者的行列。
為什麼敢於作這樣的承諾?“根本在於自己找到了支撐助學行動的力量源泉”,公方彬說,自己早期無私助學是受雷鋒等英模的影響,后來當了典型增加了責任感,但到了今天,已經不是靠別人影響去助學,因為雷鋒精神已成為自己的價值觀。
長期從事信仰信念和道德價值觀研究,公方彬深切認識到,精神領域的許多元素和規律並非全靠邏輯推理來完成,因為實踐走到深處,已沒有既成的參照,隻能借助於自己的體驗。公方彬表示,一個精神領域的研究工作者,需要在實踐中感知人在道德和精神升華道路上會遇到什麼桎梏,如何才能突破。有了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有了與事業的緊密關聯,自己長期堅持助學就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升華自己的靈魂。
在潛心科研的同時,公方彬自覺走出書齋,面向軍營和社會發表演講、作報告。他說,我們今天講雷鋒精神,其中核心和本質是對黨、國家、人民的忠誠,是堅定不移的信仰。我們從事理論工作的人,要真正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必須要像雷鋒那樣,樹立堅定的信仰信念,站到國家、民族和軍隊的立場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支撐。(記者 陳勁鬆)
公方彬事跡
公方彬,國防大學教授。1962年出生,1980年入伍。3次參加邊境作戰,榮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獲二級英雄模范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軍首批創新型人才培養對象、全軍外宣專家。
公方彬堅持資助貧困地區學生32年,拿出自己的稿費、講課費、工資120余萬元,資助包括藏族、維吾爾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學生在內的676名貧困學生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