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論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體現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實踐在不斷深入﹔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未來目標和方向的把握越來越明確。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只是一個經濟目標,更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協調發展的目標﹔不只是衡量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目標,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目標。生態文明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的匯聚點,良好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條件。黨的十八大報告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了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具現實針對性、更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從而使這一目標要求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完善。建設生態文明,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文明的全面進步、社會的全面和諧,從而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時代要求。我們推動改革發展,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民的需求既包括各種物質文化需求,也包括清新空氣、清潔水源等生態環境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對良好的生態環境有了越來越強烈的需求,對環境質量、生存健康的關注日益強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隻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才能回應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環境訴求,才能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指數,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永續發展的戰略抉擇。傳統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為主要特征,這種生產方式必然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因而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資源、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已集中出現。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式的發展方式,經濟社會的發展將難以為繼。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以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從根本上突破資源環境的約束,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保護生態中加快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又為后代人提供發展的基礎和保障。這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戰略抉擇,是實現世世代代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客觀需要。近年來,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一個重大國際問題,圍繞能源資源、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博弈日趨激烈,低碳發展、綠色發展正成為各國發展經濟的戰略重點和新一輪國際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既有利於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又有利於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維護我國的核心利益和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全球的低碳發展、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