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抓黨建 促發展 努力打造台江文化旅游三大名片
貴州財經大學教育管理學院  張博文 
2013年03月26日09:5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建扶貧是新形勢下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同步奔小康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切實轉變領導干部工作作風、進一步加強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切入點和重要突破口。作為省直赴台江縣黨建扶貧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的成員之一,筆者與貴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貴州旅游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兩位同志一起,圍繞台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在深入施洞鎮、台拱鎮、南宮鄉、老屯鄉等鄉鎮調研和四新村、交碾村、交宮村、紅陽寨、洋汪村、登魯下村等民族村寨走訪的基礎上,與縣旅游局、縣招商局、縣文體廣播新聞局、縣統計局、縣交通局、縣工商局等職能部門共同商討扶貧開發事宜,科學籌劃黨建扶貧工作,形成了以“旅游扶貧、產業跟進”為核心、以特色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為抓手的旅游主導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構想,力圖通過打造“美麗台江、人文台江、生態台江”三大文化旅游名片,集聚人脈、人氣和各種資源,促進縣內外各種發展力量和資源的有效整合,使台江豐厚的特色民族文化資源得到很好開發、充分利用,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努力實現后發趕超、建設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台江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

一、“抓黨建,促發展”是當前黨建扶貧工作的主基調

如何開展黨建扶貧工作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進一步密切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當前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的重大研究課題。對於經濟欠發達、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台江來說,開展黨建扶貧工作必須緊緊圍繞脫貧致富這一台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將縣、鄉(鎮)、村(寨)三級基層黨組織建設融入扶貧開發,通過文化扶貧、旅游扶貧、教育扶貧,整合美麗台江豐厚的特色民族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強人文台江建設,不斷促進生態台江的發展,努力實現黨的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推進,從而引導廣大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科學謀劃發展、主動服務發展,在發展中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使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僅僅體現在身先士卒、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具體行動中,更要在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主動為群眾服務的駐村幫扶工作中予以充分體現。一句話,要通過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提高領導干部謀劃發展、服務發展的執政能力,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在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在艱苦創業、帶頭致富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不難看出,黨建扶貧要著力解決的是欠發達地區領導干部謀劃發展、服務發展的執政能力不足和基層組織建設較為薄弱的根本性問題,旨在抓黨建、促發展,夯實加快欠發達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同步奔小康奮斗目標的組織基礎。聯系台江黨建扶貧工作的實際,在村鎮走訪和部門調研的過程中,筆者與工作隊的同事發現,無論是縣鄉(鎮)層面,抑或村(寨)層面,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在創業精神、發展理念、文化知識水平和學歷層次等諸多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領導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相對不足、辦法不多,自身也缺乏服務發展的人脈和資源,加上基層組織建設薄弱、難以將廣大黨員和群眾組織起來脫貧致富,致使縣內外各種發展力量過於分散、相關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步伐。

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隻有實施文化扶貧、教育扶貧,使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率先在思想觀念和文化知識水平上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領導發展、服務發展的執政能力不足的問題,也才能增強廣大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從而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好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對於廣大群眾來說,文化扶貧和教育扶貧解決的不僅僅是更新思想觀念和提高文化知識、技能水平的問題,更是激發大家創業沖動、創業欲望,進一步更新就業觀念,培育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創業精神、冒險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以及在組織紀律性、職業道德和文化素養等方面不斷提升進城務工人員素質,盡快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中農民工向現代產業工人轉變,等等,諸如此類的文化價值觀念重塑和創業就業能力全面提升的問題。

這裡,黨建扶貧除了實施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整個黨建扶貧工作最終都要落實到產業扶貧、切實體現在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上。針對台江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極為豐厚的實際情況,確立旅游主導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僅對於幫助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同步奔小康來說是必要的,而且對於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台江、保持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來說,也是可行的。就是說,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積極推進旅游扶貧,並以此作為黨建扶貧的突破口,拉動廣大群眾在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方面的現實需求,激發其脫貧致富、同步奔小康的迫切願望和強烈的創業沖動。如此看來,隻有堅持以旅游扶貧為先導、切實將其作為黨建扶貧的突破口,才能真正找到扶貧開發的切入點,也才能通過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改善投資環境和人力資源狀況,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從而影響、帶動其他相關產業跟進和逐步發展。

由此可見,對於黨建扶貧工作來說,抓黨建、促發展是主基調。隻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各級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建設,創新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才能科學謀劃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切實按照“旅游扶貧、產業跟進”的總體思路,努力打造“美麗台江、人文台江、生態台江”三大文化旅游名片,全面推進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旅游扶貧三位一體的黨建扶貧工作,從而探索新形勢下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新機制、新模式。

二、堅持“三位一體”是台江黨建扶貧工作的著力點

當前,開展黨建扶貧工作,必須根據台江自身發展條件和資源狀況,從實際出發,按照“旅游扶貧、產業跟進”的總體思路,率先在特色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上下功夫,積極推進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旅游扶貧。這裡,文化扶貧重點是重塑人們的文化價值觀念,解決的是思想觀念更新和創業沖動、就業積極性如何激發的問題。須知,有了艱苦創業精神和就業意願,才談得上其他方面扶貧開發。教育扶貧重點是針對創業或就業崗位的現實需求開展一系列專業知識教育與應用技能培訓,解決的是創業能力、就業技能如何培養和提高的問題。旅游扶貧重點是幫助和引導人們挖掘、整理台江縣境內豐厚的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特別是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盡可能將其轉化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獨特優勢,解決的是創業平台和就業機會的問題。概言之,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旅游扶貧分別從創業意識或就業觀念、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創業平台或就業機會等三個方面推進扶貧開發,構成了台江黨建扶貧工作不可分割的整體。就是說,堅持“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旅游扶貧”三位一體,是台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當前黨建扶貧工作必須著力研究解決的重點問題。

首先,文化扶貧是黨建扶貧的先導,也是推進駐村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透過貧困現象,分析致貧因素,固然有深處苗疆腹地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以及產業開發滯后、經濟商品化和市場化程度不高等諸多原因,但最為重要的還是人的因素,也就是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要求相差太遠,尤其缺乏冒險精神、創業沖動和脫貧致富的緊迫感,“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所有這些人的因素,說到底是文化的貧困!不從文化上脫貧,不徹底改變人們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傳統思想和價值觀念,不樹立帶頭致富的先進典型,就難以激發人們的創業沖動和就業意願,就無法挑戰貧困,更談不上走出貧困了。如上所述,治窮先治愚。這裡,“愚”並非“愚蠢”或智力上不發達,而是指思想不覺悟或愚昧。也就是說,人們意識不到貧窮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困難,更有文化知識水平有限和個人生存環境的相對較差,以及由此所必然帶來的對於子孫后代的消極影響,使其難以與發達地區的同齡兒童享有同等的發展機會、進而影響其參與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的平等競爭。因此,推進文化扶貧,幫助和引導大家樹立艱苦創業、勤勞致富的思想觀念,使人們不僅要有為改變自身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況而努力拼搏的創業沖動或強烈的就業意願,而且更要強化為子孫后代造福、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后面貌而不辭辛勞的犧牲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就需要在駐村幫扶中加強農村青壯年掃盲工作、農業生產技能及衛生安全和科技致富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普及,以及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農村廣播電視和遠程教育網絡的推廣,等等。隻有重視文化扶貧,幫助和引導農民從思想觀念上擺脫貧困,增強脫貧致富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激發創業沖動、冒險精神或強烈的就業意願,才能進一步引導廣大農民去勇敢地挑戰貧困,使最終走出貧困成為可能!

其次,教育扶貧是黨建扶貧的關鍵,也是推進駐村幫扶工作的根本舉措。文化知識水平和就業技能的差異,以及職業素養和組織紀律性的差異,決定了職業身份的歸屬和社會勞動的分工﹔相應地,不同職業身份和工作崗位的勞動者生活境況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農民工或進城務工人員之所以不同於工人或從事管理服務的白領階層,就是因為存在上述差異。消除城鄉差異,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農民工向現代產業工人的轉變,推進城鎮化,從根本上講要靠教育,靠知識消弭就業能力的差距,靠文化消除個人素質的差異。文化與知識的傳播、就業技能的培訓離不開教育。然而,教育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利用捐贈、資助、救助等形式,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社會上可以利用的各種教育資源,推進教育扶貧,重點加強對農村“兩后生”(返鄉的初、高中畢業生)勞動預備制就業培訓、農民工或進城務工人員職業發展與就業技能培訓、返鄉大學生創業與就業技能培訓,以及廣大基層干部領導力的開發和招商引資、農家樂旅游管理與服務技能等專項培訓,是開展黨建扶貧和駐村幫扶工作的當務之急,也是將救濟式扶貧與開發式扶貧相結合、增強農村造血功能和農民自主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在扶貧開發中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切實將其落實到駐村幫扶工作中,才真正抓住了黨建扶貧的關鍵,才找到了影響農民增收、制約產業開發這一問題的症結所在!可見,教育扶貧是幫助農民主動挑戰貧困、最終走出貧困的希望工程,也是扶持農民脫貧致富、盡快實現同步奔小康奮斗目標的基礎性工程,應將其納入黨建扶貧工作體系,並充分發揮其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

第三,旅游扶貧是黨建扶貧的突破口,也是推進駐村幫扶工作的切入點。通過各鄉(鎮)調研和村(寨)走訪,筆者發現台江有著發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僅以我們工作隊聯系的施洞鎮和幫扶點四新村為例,這裡不僅自然風光旖旎,屬於沿清水江風光帶的重要節點,而且人文資源也極為豐厚,先后有《苗族古歌》、《苗族姊妹節》、《苗族獨木龍舟節》、《苗族服飾藝術》、《苗繡》、《苗族織錦技藝》、《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有這些獨特條件和璀璨奪目的特色民族文化資源,都是發展文化旅游不可多得的優勢。加上中共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鄉村公路網的不斷完善,以及施洞鎮文化產業園的規劃和建設,必將為周邊民族村寨發展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和以苗族風情歌舞、垂釣、漂流、燒烤、養生和休閑度假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提供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對於基層黨組織來說,能否抓住機遇、帶領農民群眾發展適合村情的農家樂旅游,是檢驗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基層組織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准,直接影響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形象。對於駐村干部來說,能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幫助和扶持農民發展農家樂旅游,進而帶動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逐步發展,也是檢驗自身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客觀標准,同樣會影響個人乃至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望。可見,推進旅游扶貧,既是基層黨組織凝聚人心、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廣大駐村干部開展幫扶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因而是當前加強和改進農村工作、實現同步奔小康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選擇。

三、打造“三大名片”是台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

通過前期調研和基層走訪,圍繞抓黨建、促發展,工作隊積極探討開展黨建扶貧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明確提出了以“旅游扶貧、產業跟進”為核心、以特色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為抓手、以“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旅游扶貧”為支撐、以打造“美麗台江、人文台江、生態台江”三大文化旅游名片為特色、以建設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台江為目標的旅游主導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構想。其中,打造台江文化旅游的“三大名片”是上述戰略構想的最大亮點,也是能否集聚和整合各種發展力量及相關資源、實現后發趕超的關鍵。事實上,無論是美麗台江的憧憬、人文台江的建設,抑或生態台江的發展,都不只是文化旅游的問題,更涉及到規劃未來更有魅力更具活力新台江的戰略全局,因而是關系台江經濟與社會建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大戰略。

首先,打造“美麗台江”是大力發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促進和帶動相關產業逐步發展的重要前提。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的台江縣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98%,史稱“苗疆腹地”,並以世界上苗族人口聚集最集中和精彩瑰麗的苗族文化被譽為“天下苗族第一縣”。這裡,有“人間仙境”——百雞山瀑布群,有“天然氧吧”——南宮國家森林公園,有依山傍水的苗族民居——吊腳樓,有精美絕倫的苗族刺繡,有精巧迷人的銀飾盛裝,有驚險火爆的舞龍噓花,有熱情奔放的笙鼓歌舞,有“天籟之音”的反排多聲部情歌,有溫婉悅耳的苗族飛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節——苗族姊妹節,有世界唯一的施洞獨木龍舟節,有文化古鎮施洞和苗族歌唱家阿泡、阿略,更有苗家姑娘衣著銀飾上透出的“文化藏在身上,史書從頭讀起”的古風韻味。感慨台江,山美,水美,人更美,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更是悠遠、古朴、原始、厚重、獨特的苗族文化的滋養和積澱。台江之美遠不止這些,然而這種美麗卻很少為世人所知、更談不上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文化體驗的愉悅感和獵奇心。於是,美麗便與貧困不和諧地結緣。打造“美麗台江”,就是要通過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向世人展示台江之美,讓更多人走進苗族文化,去感受苗族同胞的熱情,去體驗苗疆腹地瑰麗多姿、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文化魅力。也隻有通過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文化旅游的大發展,精心打造“美麗台江”這張文化旅游的名片,才能集聚人氣、人脈和各種資源,帶動傳統種植業、養殖業、手工制造業、農產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跟進和逐步發展,從而加快台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其次,打造“人文台江”是進一步開發特色民族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根本途徑。利用台江之美,去挑戰貧困、進而走出貧困,靠的是人文台江的建設,核心是提升人的素質、培育台江特色民族文化在文化旅游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當前,加強人文台江建設,必須從經濟欠發達、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實際出發,一方面,要利用好國家扶持民族地區、西部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特別是國發二號文件的相關規定,積極爭取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旅游扶貧等方面的扶貧開發項目及資金,加大從外部輸血的力度﹔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各級領導干部謀劃發展、服務發展的執政能力建設,在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干部培訓名額的同時,廣泛開展招商引資、農家樂旅游等專項培訓活動,採取超常措施發展教育特別是與文化旅游直接相關的縣域旅游職業教育,下大力氣進行人力資源開發,進一步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為此,建議設立人文台江建設基金會,並特別提出兩點意見:一是堅持教育興縣,這是建設人文台江的基礎性工程﹔二是堅持文化強縣,這是建設人文台江的鑄魂工程。設立人文台江建設基金會,是為了更好地籌集資金,確保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足夠的財力支持。關於教育強縣,除了關注學校教育外,還要大力提倡發展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事業,積極開拓教育培訓市場,同時要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審視教育發展,努力在提升教育層次和水平上有所突破。談到教育層次提升,可以考慮試辦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目前,全國已經有江蘇省太倉市的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省三河市的燕京職業技術學院兩家縣域高職院校。鑒於貴州尚無高職高專層次的旅游職業院校,應該積極爭取黔東南州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台江文化旅游資源比較富集的台拱鎮或施洞鎮創辦貴州旅游職業學院,以迅速提升台江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從根本上解決文化旅游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急缺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問題。此外,要建設文化強縣,除了發展文化旅游、向世人展示苗疆獨特的文化魅力,還應該堅持走出去、努力擴大天下苗族第一縣的文化影響力。這裡,可以考慮舉辦每年一度的苗族文化活動月,在全國范圍內宣傳和弘揚苗族文化,並在文化、旅游等相關部門支持和配合下,積極推動民族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軍營”等系列活動,通過大規模文藝義演和募捐活動,為人文台江建設基金會募集資金,用以支持台江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特別是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傳承、保護,支持台江教育事業發展和各級各類人力資源的開發。

第三,打造“生態台江”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的重點是資金和項目、促進產業開發,最關心的是盡快摘掉貧困的帽子。然而,西方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生態脆弱、環境修復能力極差的西部民族地區來說是不適用的,台江開發建設也承受不起環境破壞的巨大代價。因此,倡導並確立旅游主導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較多地考慮到了旅游相對其他產業更為環保、能源和資源消耗也相對少得多。事實上,堅持以旅游扶貧和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為先導、其他產業以不破環原生態的文化旅游資源為原則逐步跟進,客觀上有利於將人口、環境、資源等發展要素加以優化配置,從而確保經濟與社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如此,生態台江的發展還為人們未來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理想提供了一種現實的憧憬或期望。與我國中東部地區近年來持續不斷、且日益加重的霧霾天氣相比,台江苗疆腹地的秀美自然風光、清新潔淨的空氣和面積廣大的天然氧吧絕對是一種極其稀缺的資源,必將成為人們文化休閑和度假旅游的最佳選擇。基於這種考慮,完全可以將向人文台江建設基金會捐贈、投資與享用上述稀缺資源的權利轉讓挂起鉤來,即:首先捐贈一定金額,取得投資人文台江建設基金會的資格,再按照實際投資的金額多少,在獲得利潤分紅的同時,每年享有台江縣境內任何旅游設施或休閑度假村所提供的一定時限的食宿及娛樂休閑等方面的免費服務,相關費用支出依據投資人消費記錄統一由人文台江建設基金會予以報銷。可見,打造“生態台江”首先是一種經濟發展的理念,一種經營生態資源與宜居環境等稀缺資源、借助開發養生與保健需求籌集資金、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有了這種理念,才有可能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進行科學規劃、精心設計,才有可能作出相應的制度性安排,從而在實踐中探索並構建一種區別於西方工業化、符合台江實際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張博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高等旅游教育特色化發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05).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