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論鄧小平的社會管理思想
代山慶
2013年04月01日14:0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十分重視社會管理工作,對社會管理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取得很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觀點。研究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對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深厚的理論淵源

任何思想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有其產生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它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毛澤東社會管理思想為理論基礎的。關於社會管理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作過精辟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地說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為我們黨進行社會管理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列寧是第一個將社會主義管理思想付諸實施的無產階級領袖。他強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首要任務是“組織對俄國的管理”[1]。他指出,進行社會建設和管理,必須發揚民主,反對官僚主義。“官僚主義是隨時隨地把國家權力同地主和資本家的利益連接在一起,而目前在俄國卻已完全破壞這座官僚主義堡壘。但反官僚主義的斗爭在我國遠未結束。……,要使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獲得成就,繼續進行反官僚主義的斗爭是絕對迫切需要的。”[2]另外,列寧還強調,進行社會建設和管理,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必須“採取一系列逐步的、經過慎重選擇而又堅決實行的措施,以吸引全體勞動人民自動參加國家的管理工作。”[3]列寧關於社會管理的思想和觀點為我們黨進行社會管理提供了理論借鑒。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肩負起社會管理的歷史重任。在中國這樣的生產力很不發達、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前無古人,無先進經驗可以借鑒,馬克思主義著作沒有也不可能提供現成答案,隻能靠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並不斷總結提高。

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毛澤東向全黨提出,要“以蘇為鑒”,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走出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毛澤東領導我們黨和中國人民對社會管理進行了艱辛探索,創立了一系列思想原則。毛澤東關於社會管理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十大關系》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兩篇論著當中。首先,協調好各種社會關系。1956年4月,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毛澤東指出:“提出這十個問題,都是圍繞著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4]圍繞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毛澤東深刻論述了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這十大關系都是當時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命脈問題,能否處理得當事關我國政局穩定,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的發揮和活力的釋放。理順這些重大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是進行社會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其次,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系統地論述了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兩類社會矛盾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毛澤東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具體方針。對於政治思想領域的矛盾,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對於經濟領域的矛盾,實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對於科學文化領域的矛盾,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於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矛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對於民族之間的矛盾,實行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方針。毛澤東關於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社會矛盾的理論,特別是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的思想,對於指導我們黨進行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最后,明確提出頂層目標設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好各種社會關系,其目的就是保証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1957年8月,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我們要達到的目標。他指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5]這種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的政治局面,是毛澤東為我們提出的頂層目標設計,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明確提出目標,使社會管理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為我們黨進行社會管理指明了努力方向。

必須指出的是,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毛澤東為社會管理確立的一系列思想原則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很好貫徹執行。但是,毛澤東關於社會管理的正確思想,無疑為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鄧小平理論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在關於社會管理問題的立場觀點上,它無疑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毛澤東社會管理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管理思想、毛澤東社會管理思想為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來源。

二、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領導我們黨和人民撥亂反正、解放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明確地把社會管理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新恢復了毛澤東所確立的關於社會管理的一系列思想原則,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社會管理思想。概括起來講,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主要包括:民主法制建設是社會管理的治本之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為社會管理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保持社會穩定是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公平正義是社會管理的根本原則等。

(一)民主法制建設是社會管理的治本之策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針對“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遭受嚴重破壞,使黨和人民遭受極大痛苦以及改革開放出現的新情況,十分強調和重視民主法制建設。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隻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正確地集中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體性,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形成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鑒於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沒有切實建設民主政治的歷史教訓,鄧小平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6]的著名論斷,科學地揭示了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系。即發揚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發揚民主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鄧小平把民主政治建設提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創新了我們黨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鄧小平十分重視民主政治建設,同時也十分重視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是人民當家作主和治理國家的基本方法。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政治基礎,社會主義法制又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鄧小平強調:“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隻手,任何一隻手削弱都不行。”[7]“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8]這些論述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關於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綱領性表達,既強調了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又說明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方向是從人治走向法治,努力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另外,鄧小平還全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9]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執法必嚴是關鍵,違法必究是保障。這四個方面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包括立法,也包括執法﹔它既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根本指針,更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和內容。鄧小平反復強調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告訴我們,制度建設更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民主法制建設是社會管理的治本之策。

(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為社會管理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缺少哪一個方面都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要整體推進,要注意綜合平衡,防止社會的畸形發展。經濟建設是基礎,應該加以強調,但不能因此忽視社會其他方面的建設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反復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最大的政治的同時,鄧小平也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鄧小平指出:“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如像經濟與教育、科學,經濟與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我們過去長期搞計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安排好各種比例關系。農業和工業比例失調,農林牧副漁之間和輕重工業之間比例失調,煤電油運和其他工業比例失調,‘骨頭’和‘肉’(就是工業和住宅建設、交通市政建設、商業服務業建設)比例失調,積累和消費比例失調。……。除了這些比例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比例,就是經濟發展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發展的比例失調,教科文衛的費用太少,不成比例。”[10]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隨著改革的深入,必然會引起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等一系列變化。因此,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協調好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鄧小平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鄧小平強調:“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隻有一手是不行的。”[11]鄧小平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問題,提出過一系列“兩手抓”的論斷,如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一手堅持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一手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這一系列“兩手抓”涵蓋了我國社會各個領域,對於我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辯証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具體運用,為我們黨進行社會管理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三)保持社會穩定是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

“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12]這是治理中國的大道理。在當代中國,發展經濟需要穩定,深化改革需要穩定,擴大開放需要穩定,完善民主、健全法制需要穩定,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穩定。基於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的考慮,鄧小平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反復強調穩定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國的最高利益。鄧小平強調:“中國人這麼多,底子這麼薄,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麼事也干不成。穩定壓倒一切。”[13]鄧小平指出:“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擺脫落后狀態,必須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必須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建設。”[14]鄧小平在強調中國一定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的同時,也提出了保持社會穩定的途徑和方法。第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鄧小平對黨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所作出的科學概括,是不可動搖的立國之本。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有一個穩定的社會主義中國。鄧小平指出:“必須反復強調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因為某些人企圖動搖這些基本原則。這是決不許可的。每個共產黨員,更不必說每個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者,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15]鄧小平指出,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是核心。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團結的核心,國家必然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鄧小平強調,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這一條不低於其他三條。對各種反革命分子、嚴重破壞分子、嚴重犯罪分子和嚴重犯罪集團,必須使用專政手段,使用法律手段,嚴厲打擊,決不能手軟。否則,隻能危害現代化建設的大局。第二,建立健全社會運行機制。鄧小平認為,真正要鞏固安定團結,保持社會穩定,還是要靠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完備法制,建立健全保証社會正常運行的激勵機制、控制機制、保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第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証和重要條件之一。鄧小平指出:“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需要向廣大人民群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動員和組織他們自覺地、積極地行動起來,同各種破壞安定團結的勢力進行有效的斗爭。”[16]保持社會穩定是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也是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的核心內容。

(四)公平正義是社會管理的根本原則

生產決定分配。馬克思主義認為,分配方式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麼樣的分配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收入分配領域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這種分配制度客觀上存在著產生兩級分化的可能性。鄧小平十分關注這個問題。他強調,社會主義既要講效率,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又要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一定要把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結合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分配制度,理論上都明確要實行按勞分配,但實踐中常常背離按勞分配而帶有相當程度的平均主義色彩,導致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改革開放以后,針對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的狀況,鄧小平反復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必須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堅持按勞分配,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他把堅持按勞分配作為堅持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原則問題加以強調,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17]針對在實行按勞分配過程中,收入差距拉大的情況,鄧小平又強調,必須走共同富裕道路,防止兩極分化。他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是社會主義的最大優越性,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之一。鄧小平明確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麼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8]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鄧小平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即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帶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19]“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20]另外,鄧小平還提出了防止兩極分化的具體措施。即征收所得稅,提倡先富裕起來的人自願捐款辦教育、修路﹔先富起來的地區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支持不發達地區的發展﹔國家要從各個方面,特別要從物質上給西北、西南和其他貧困落后地區有力支持。共同富裕思想是鄧小平社會公平理論的核心內容,這就確定了公平正義是我們黨進行社會管理所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

此外,鄧小平對建立責任制,對樹立和保持良好的社會風氣,對反官僚主義等問題都有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也是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的重要內容。

三、研究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管理任務更為艱巨繁重。研究鄧小平社會管理思想,對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首先,中國共產黨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領導核心。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社會管理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要搞好社會管理,關鍵在於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還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是社會管理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提高黨領導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關鍵是提高領導班子領導干部領導創新社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一要提高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夯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基礎。二要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要提高強基固本的能力和水平,實現社會管理全覆蓋。

其次,改善民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點。社會管理的價值取向是為了公眾利益,為了社會共同利益,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堅持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當前,我國存在的各種矛盾,社會管理領域裡產生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由發展得不全面、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導致的,必須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是硬道理,但必須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根本原則、最終目標。社會管理要搞好,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大分配關系的調整力度,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切實改善民生。

最后,深化體制機制制度改革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關鍵。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很大成就。與經濟管理相比,社會管理相對滯后,出現了“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經濟領域取得很大成就,得益於經濟體制改革。同樣,搞好社會管理,需要進行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制度的改革和創新。第一,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明確政府職責,引導社會組織和支持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真正做到社會管理政府管,社會管理社會管。第二,完善社會管理機制。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形成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第三,建立健全社會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建立健全社會管理的法律制度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保障。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從制度入手是治本之策。社會管理法律管,除了運用經濟、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之外,更要重視運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社會管理相關的法律體系,加快社會管理法治進程,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2][3]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6、744、745.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5]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543-544.

[6][7][8][9][10][15][16][1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189、146、147、249-250、173、371、146.

[11][12][13][14][18][19][2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284、331、208、110-111、155、166.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