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節約型社會,浪費亟待解決,節約刻不容緩。系統地思考和分析浪費的原因,是治理和解決浪費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浪費現象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主觀的和客觀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歷史的和現實的。
一、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在形形色色的的浪費現象后面,存在多種多樣的浪費原因。探討浪費的原因,需要先分析浪費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在一個確定的事物或系統本身內部所包括的各要素間的對立統一是內部矛盾,即內因﹔它同其他事物或系統或環境之間的對立統一則是外部矛盾,即外因。一種浪費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是由這種事物自身的內部矛盾引起的,同時又受外部矛盾的影響。內因是浪費現象產生和存在的第一位原因,各種浪費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原因引起的。
浪費的客觀環境是指浪費活動賴以進行的客觀條件,主要包括時間、空間、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生產力水平、地區和民族特點,文化傳統,群眾思想認識水平等等。浪費的客觀原因可能是客觀世界復雜性造成的浪費,體制和制度弊病下的浪費,文化傳統中的浪費,管理落后的浪費,科學技術落后的浪費,等等。浪費的主觀原因是指道德品質和思想意識問題引起的浪費,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問題引起的浪費,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問題導致的浪費。
體制和制度的弊端是產生浪費的重要條件,是浪費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原因。但是在同樣外界條件下,每個部門單位浪費的多少、大小,還是取決於部門單位自身的狀態等內因。就是說,在這裡仍然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不同的人,在同樣的體制和環境中做同樣的工作,有人取得的成績很大,有人沒有造成損失或損失很輕,有人造成的損失大。出了問題后,有人滿不在乎,以至於一犯再犯,有人就認真作自我批評,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可見,在體制和制度一定的條件下,人的思想覺悟程度和工作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不能把由於行為者個人原因造成的浪費損失推卸給體制和制度的弊病。由於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准不同,有的人很難從他人、社會以至人類的視角看問題,在一定條件下極易做出損公肥私的行為,可以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給社會造成浪費損失。
每個管理者,在既定的或自己不能改變的客觀環境條件下,如何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力所能及地解決一些浪費問題,面臨挑戰。事實上,國內各行各業之間,以及其內部,經濟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即使在同一個單位內,不同的人管理,效益也是大不相同的。系統的客觀環境條件往往不如人所願,但在系統內部,管理者卻可以自控。在任何體制和制度中,都存在著浪費的可能性,在同樣的體制和環境條件下,做同樣的工作,關鍵是能夠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在自己可控制的系統內有效地反對浪費,厲行節約。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存有許多這樣的成功的事例,他們反對浪費,厲行節約,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在肯定內因是變化的根據的同時,還要承認外因在變化中的作用。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會同周圍其他事物有關聯和相互影響,這是該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不同的外部條件,會直接影響到浪費現象的性質和發展狀況,例如在改革開放前,體制和制度產生的弊端造成企業許多浪費。即使在當前與今后,企業外部環境條件,例如政策的變化、市場的變化、其他企業的發展等也會對企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因此,要全面地認識浪費現象產生的原因,既要重視內因,又不可忽視外因,外因隻有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既定的客觀條件下,往往是主觀原因讓浪費現象得以產生、存在和發展。分析浪費的原因,不能用客觀的原因代替主觀的原因,不能用體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問題來掩飾行為者自身的原因。
二、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在多種多樣的浪費原因中找到主要原因是十分重要的。事物是一個由多種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這些矛盾力量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這些矛盾中往往會有一種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控制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處於支配地位,對浪費的產生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的原因,就是主要原因。其它處於從屬地位,對浪費的產生和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原因,就是次要原因。
抓不住主要原因,就找不到重點,就不會綱舉目張,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浪費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浪費現象就長期難以解決。例如,現代科技和管理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從科技和管理兩方面分析浪費的原因,管理落后是當前浪費得以產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因為科教興國是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已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相比之下,管理比科技落后,由於管理發展與科技發展不協調,隨之而來產生很多浪費問題。在管理中,又分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我國深層次的制度性矛盾,體制和制度的弊端,這屬於宏觀管理問題。例如體制和制度方面問題所造成的浪費十分嚴重,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宏觀管理問題不斷得到解決,微觀管理的問題日益突現。有很多浪費是屬於微觀管理問題,其中既有老問題,又有新情況。資源浪費是老問題,古往今來從未根治,並且隨著科技的發展,資源浪費問題更復雜了,在生產發展中可能對資源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如果管理跟不上,現代科技發展可以產生巨大的副作用。先進的科技需要先進的管理,管理落后會阻礙科技進步,同科技進步比較,在某種意義上,管理落后是比科技落后更嚴重的問題,科技進步,呼喚管理進步。
我們要分析浪費的主要原因,也不能忽視浪費的各種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和非主要原因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主要原因對次要原因的產生和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而次要原因也會反過來影響主要原因的發展和變化。
因此,我們需要研究分析浪費的主要原因,同時注意各種非主要原因的作用,注意各種矛盾相互關系的變化,正確預見到主要原因的變化,並且在主要原因發生變化,得以解決時,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及時把主要精力轉移到新的主要原因上來。
三、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浪費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有其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浪費並不是某個國家或某種社會制度的專屬品,而是為整個人類社會所共有。在時間范圍內,從古至今,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浪費就隨之產生了。以社會制度來劃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都存在浪費現象,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下,浪費各有相應的表現、原因、特點和危害。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考察,漁獵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也都存在各種浪費現象,有的是相對浪費現象,有的是絕對浪費現象。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是不斷提高效率,減少浪費,走向節約型社會的過程。
在空間范圍內看,不同的國家、地區、單位和個人都擁有各自的浪費問題。大國有大國的浪費,小國有小國的浪費,發達國家有由於經濟發達而帶來的浪費,不發達國家也存在由於經濟落后而產生的浪費。並且某些浪費現象可以為大家共有,大國和小國可以表現出同樣的浪費,不發達國家的浪費可以在發達國家找到影子,發達國家的浪費亦可傳染到不發達國家。浪費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並不總是一一對應的,同社會發展也不是完全同步的。
浪費的表現和原因還具有歷史的延續性,這是指每一歷史時期的浪費及其表現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浪費及表現形式有著延續的關系。在新社會裡,人們都希望以前社會的優秀文化傳統能夠得到繼承和發展,但遺憾的是歷史上落后的東西也會流傳到新社會,並得以發展。浪費也就這樣常常頑固地流傳、延續下來。
浪費原因還具有綜合性,這是指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浪費綜合起來,形成新的浪費。在現代觀念看來,人類在技術上的進步和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現有技術上的綜合運用,綜合就是創造,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在浪費問題上的綜合就會產生出新形式新內容的浪費,產生出新的危害。因為不同體制制度的浪費現象和原因被傳承來,並綜合形成新的浪費原因和現象,給治理浪費帶來了困難。
四、浪費的因果關系
浪費的因果聯系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在現實的浪費現象中,各種浪費現象、浪費原因和浪費結果,都是互相聯系,不能截然分開的。一種浪費行為,既可能與經濟活動有關,又可能影響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其產生的原因也不止一種,可能同時受社會決策、行為心理、管理制度、科技水平和人的素質的影響。而且,多種原因之間也會彼此交織,互為因果,一因多果。從而使浪費行為的產生原因更為復雜。
首先,一個原因不僅僅引出一種結果,而且常常引出多種結果,即一因多果或同因異果。一因多果,例如由於舊體制的弊端的原因可以造成多種物質、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浪費。
其次,因果聯系的復雜性還表現為一果多因。每一種浪費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都有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可能是管理體制和制度方面的問題,客觀事物的復雜性等原因。主觀原因可能是浪費行為者思想道德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原因。例如,在長明燈、長流水這些簡單的浪費現象背后,有著由於管理制度、職工思想覺悟等多種原因。再如,在短命建筑,短期行為、過度包裝等浪費現象背后,有著歷史原因、體制和制度原因、科技與管理原因、行為者思想道德與能力水平等多種原因。
因此,不能以共性的原因代替個性的原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樣的浪費后果,可能是行為者有意識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工作方法問題或技術水平問題造成的。在我國,許多漫不經心的浪費、無意識的浪費、無形的浪費,造成的損失也是很驚人的。
五、認識與行動
對浪費的危害認識不足,是浪費得以存在的原因之一。評價一個人,如果說他的能力差,他會面紅耳赤,心中不滿﹔說他貪污,也許他會跳起來辯駁,同你拼命﹔但是如果說他浪費多大,他卻可以若無其事,不屑一顧。“家大業大,浪費點沒啥”,甚至有人標榜浪費做法是自己工作“有氣派”、“大方”、“有大將風度”、“不小家子氣”,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不識浪費真面目,隻緣身在浪費中。浪費者麻木不仁,理所當然﹔旁觀者習以為常,漠不關心,有的浪費甚至是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習慣成自然,互相影響擴散成為“群眾運動”,形成浪費型的個人、家庭、企業、城市和社會。
“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曾經是人們熟悉的響亮口號,我國憲法第十四條中明確規定“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黨和政府歷來提倡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家的認識卻沒有這麼深刻。有一幅漫畫,題為“兩隻老虎不一樣”, 生動地反映出人們對貪污和浪費的不同認識。畫中兩隻老虎,一隻披枷帶鎖,愁眉苦臉,眼淚汪汪,人人喊打﹔另一隻搖頭擺尾,揚眉吐氣,得意洋洋,被人視若寵物。這前隻老虎挂個牌子叫“貪污”,后一隻名曰“浪費”。兩隻老虎不同的待遇,生動地反映出人們對貪污和浪費的不同態度。老虎都會害人,披枷帶鎖的貪污老虎已引起人們警覺,而被人視若寵物的浪費老虎,往往被人忽視,放鬆警惕,不加防范,可能會造成各種不可估量的危害。
從貪污和浪費所造成的后果來看,都是對國家和個人財產的侵犯。這幅畫生動深刻地反映出浪費行為不被人們所痛恨,缺少專門針對浪費問題的法律法規,浪費行為很少受法律制裁而逍遙法外的現象。
事實上,人們常聽到有“貪污犯”這個罪名,卻很少見到“浪費犯”這個名詞﹔可以看到各級別的反貪局,但卻少有反浪費的專門組織機構和研究機構。因此,有必要對浪費的危害和影響進行全面分析,深刻地揭示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浪費現象的嚴重危害,讓浪費真正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找出浪費行為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有助於認識浪費問題。可借用物理學中的慣性定律來思考浪費運動,物理學慣性定律是,物體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動者恆動,靜者恆靜。浪費運動定律是,在沒有外力作用下,浪費行為保持原有的浪費狀態不變。要改變原有浪費狀態,就要施加外力。這就像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改變浪費習慣或浪費慣性,也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作用。
從浪費到節約的轉變是一種動態過程,必然受到力的作用,有其動力,也會遇到障礙,受到阻力,其運動狀態是合力作用的結果。隻有動力大於阻力,浪費狀態才能變化。要進行相關作用力的分解和綜合分析,增加動力,減少和消除阻力,引導和調控運動的方向、速度,提高轉化效率。國家發出的有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文件通知,是改變浪費陳規陋習的有利武器,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強大推動力。
浪費現象得以存在,還因為浪費和節約之間的轉變規律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實現由節約到浪費的轉變是一個輕鬆的過程,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軍在攻進北京后,幾十天就完成了從節約到浪費的轉變。而實現由浪費到節約的轉變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在實踐中,這是一個普遍存在、亟待解決的而又不易解決的難題,反對和防止浪費工作有很大的難度,節約行為的實現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對個人的培養、教育、訓練,並在各種適宜的外在環境條件下才能培養起來。而浪費行為的產生卻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有時甚至瞬間就完成了。因為浪費行為對人們約束少,浪費比節約更容易被人們接受,而節約行為對人有約束,要求高,不容易為人們所適應。
分析浪費原因,解決浪費問題,走節約之路,我們面臨著眾多的機遇與挑戰。浪費是對領導者、管理者的挑戰:實踐方面,觸目驚心的浪費問題亟待解決,形形色色的浪費病亟待治理。浪費也是對理論工作者的挑戰:還缺少對浪費問題的綜合的、系統的、深入的、專門的分析和研究,缺少專著、專業學科、專門研究機構和專門人員,浪費研究有待深入。應該有各種體制的專業研究單位,應該有大批的反浪費專家和節約專家。
挑戰也是機遇,挑戰與機遇並存。讓浪費走出千家萬戶,讓節約走進千家萬戶,這是一項有巨大潛力的大有作為的而又具有現實可行性的工作。由於浪費問題的普遍性、嚴重性、長期性,治理浪費可以產生多種間接的、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將加速我國現代化的進程,促進人民幸福,國家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