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有兩種力量在支配著他們的發展,一是硬力量,二是軟力量。一般來說,硬力量就是看 得見的力量,而軟力量則是企業內在的無形力量。正如引入“軟力量”一詞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所說的:“軟力量是吸引和說服他人的力量”。一般認為,“軟實力”是指精神力量,包括文化、制度、價值觀念等所謂的軟要素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量,在當今綜合國力和企業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軟力量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文化力
從結構上看,文化一般有三個層面,如外在的器物層面,中間的制度層面,以及核心的價值觀層面。核心價值觀就是企業的長期實踐中認同和踐行的價值理念。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不同的器物、制度層次和行為方式,其發展結果也大相徑庭。美日企業的實踐充分証明了這種力量的存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在研究結構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時,得出這樣的結論:任何一種明智的管理都涉及7個變量:結構、戰略、體制、人員、作風、技能、共有價值觀。前三項是硬件,后四項是軟件。美日企業管理實踐的真正區別在於,美國企業家重視硬件,即戰略、結構與制度要素﹔而日本企業不但重視硬件,更重視軟件,這正是他們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秘訣所在。日本企業之所以重視“軟力量”也是有歷史淵源的。日本政府在總結明治維新時期經濟能得到迅速增長的經驗時發表過一份白皮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日本的經濟發展有三個要素:即精神、法規和資本。這三個要素的比重是:精神佔50%,法規佔40%,資本佔10%。這就是說,錢和資本並不是最關鍵的要素,精神的、文化的要素所體現的“軟力量”才是最關鍵的。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對比了一下加納和韓國的經濟統計數據,發現20世紀60年代兩國的經濟水平驚人的相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等,初級產品制造業和服務業所佔的比例彼此相近,絕大部分是出口初級產品,他們接受的經濟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30年后,韓國成了一個工業巨人,經濟名列世界第14位。加納卻沒有發生這樣的變化,它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相當於韓國的十四分之一。據此,亨廷頓判斷,文化在起重要作用! 如今,美國之所以無人能與之抗衡,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表面上是一種硬力量,實際上還有其強大的“軟力量”的支持,特別是其無處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冒險精神和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成就了其強大的實力。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品牌國家對外的臉面。企業精神是企業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中國溫州奇跡的創造同樣靠一種強大的“軟力量”--企業精神的力量。即:歷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還有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開拓精神﹔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創新精神。 以青島、煙台、威海為中心的半島城市群的崛起也是靠的一種“軟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上善若水,靈活機動的創新精神﹔走出市外,聯合創業的拼搏精神。尤其是張瑞敏、汪海、周厚健等一大批企業家產生,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涌現,成為中國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不重視“軟力量”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的。2001年,具有70年歷史、年上繳利潤1000萬元的南京冠生園因“陳餡事件”被央視曝光后被迫破產再造,根本原因是該企業本身失去了起碼的誠信價值觀,不重視產品質量,愚弄、坑害消費者,結果終被消費者所拋棄,被市場所淘汰。無獨有偶,美國安然公司因做假賬,被迫宣布破產,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司破產丑聞,安然公司股東和員工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被送進監獄。安然公司的破產從“軟力量”中找原因,就是企業道德底線--誠信價值觀的缺失,應驗了“良心發霉必然導致事業倒霉”。可見,“軟力量”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文化的力量。
西方學者有句名言,經濟現象和倫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鏈的兩個側面。經濟現象的背后是文化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經久不衰的背后,必然是其適應企業現狀的文化作支撐。誰擁有文化優勢,誰才能擁有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有企業在總結經驗時得出這樣的結論:實力弱、文化強者興﹔實力強、文化弱者衰﹔實力強、文化強者勝﹔實力弱、文化弱者亡。成功企業的代表--世界500強實踐表明,他們勝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這些公司重視“軟力量”,善於給他們的企業注入活力,憑借企業文化力保持了百年不衰。他們與普通公司的不同在於:一是團隊協作精神﹔二是以客戶為中心﹔三是平等對待員工﹔四是激勵與創新。正是這種以價值觀為核心並踐行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力,成為企業贏得客戶、贏得市場、贏得競爭優勢之本。
軟力量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核心競爭力之源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獨具的、支撐企業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值得重視的是,硬力量並不一定就是核心競爭力。僅有資金、技術、人才、設備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一種以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軟力量”與之有機融合並整合起來,這些要素優勢就難以有效發揮。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些年來,為什麼中國一些企業盛極一時而后又曇花一現,正如有人編的順口溜:‘“巨人”倒下了,“太陽”下山了,“三株”入土了,“飛龍”折翅了,“愛多”失戀了。我以為“軟力量”的不足是造成硬力量缺失,最后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在考察眾多被公認是成功的企業時,我們不難發現,真正使企業久盛不衰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是隱含在商品力和銷售力后面的“軟力量”,而不是人們所想象的經濟實力。
實踐証明,作為核心競爭力之源的“軟力量”在企業戰略中的作用不亞於在軍事中的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其導向力、凝聚力和約束力上。有人可能會說,戰略決定企業成敗。當然,沒有戰略的企業是沒有歸屬,沒有方向的企業,沒有方向的企業是難以取得成功的。也就是說,戰略是企業發展的硬力量,那麼戰略提出和執行靠什麼?提出戰略不僅需要企業家的個性和創新思維,需要正確的企業哲學和價值觀指導,而執行戰略更需要一種“上下同欲”的精神理念支持。如果說,戰略是決定企業做什麼和不做什麼,那麼,企業理念就是及時為戰略糾偏,不使戰略方向有誤,從而做正確的事,把目標變為現實,使不可能變為可能。看起來體制、戰略是硬的,是人對環境與能力的理性反映,但是如何執行這一戰略,就需要一種人性的力量--“軟力量”的有效支持和配合。也就是說,無論是制定戰略還是實施戰略,都必須要有一致性的文化認同,否則,戰略隻能是領導者的一廂情願、紙上談兵,難以發揮作用,達到預期的目的。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他把企業的資本、技術、設備和產品等物質文明建設,比做人的“筋骨肉”,而將企業職工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思想觀念、行為規范等精神文化方面的素質,比做企業的“精氣神”。如果說硬力量是“筋骨肉”,那麼,軟力量就是企業的“精氣神”。離開了 “精氣神”,企業自然就喪失了生機和活力。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者認識到,如果要想發揮員工的潛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必須強化企業的精氣神,以文化俘獲人心。
其實,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軟力量長期積澱和升華的結果。從表面上看,產品競爭力是由技術競爭力決定的,技術競爭力是由制度競爭力決定的,而制度競爭力無非是物化和固化的理念存在形式。特別是當一項新的全球性技術標准出台后,企業要適應它,拼的往往並不是已有的硬力量,而是企業潛在的軟力量。因此,作為體現企業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才是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成長的 “基因密碼”,是隱藏在產品、行為和制度背后的無形力量,離開了所處的具體環境就難以復制。這也是許多人學海爾總是學不像、學不到的重要原因。其實,海爾以創新為核心的軟力量,早已成為企業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之源。從此意義上說,企業隻有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善於取長補短,以開放的態度博採眾長,不斷優化本企業的文化基因,才能形成自己特色價值體系,把軟力量轉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軟力量源於企業持續成長中的人格力
企業即人。離開了有思想的人的相互支撐,企業就如同脆弱的葦草那樣,經不住大風大浪的沖擊。如果把經營管理比做企業的骨骼臟腑,核心價值觀就是企業的靈魂和“遺傳基因”,從根本上決定企業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能夠走多遠。正如一句廣告詞:思想走多遠,企業就能走多遠。如果把企業當作有生命的人,那麼,人格力就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力量之源,體現了對真、善、美境界的不懈追求。鬆下幸之助認為:一個人格上有缺陷的人,其才能越大,越容易危害他人以及社會,在這種人身上,高超的才能是‘惡的武器’,是‘惡智慧’。”這種高品質的人格力體現為企業的領導力、認同力和學習力。三者是有機整體,互為補充和融合,才能成為健全的、富有文化品位的、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成長、壯大。為此,一要培育以價值為核心的領導力。彼得·德魯克在研究了689家企業后發現:一個企業所能依賴的隻有企業精神,而這種企業精神的實質往往受到企業領軍人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企業管理者作為為企業的舵手和主心骨,要引領企業這條大船順利駛向目標,一定要培養以價值觀為核心的非權力影響力,以高超的文化定力、正確的文化主張、獨特的管理理念,通過有效的文化傳播,把廣大員工團結在一個旗幟下,這樣,才能使管理者變成領導者,成為企業的“精神領袖”和“首要頭腦”,成為企業思想、理念的引領者,才能把領導力轉變為企業凝聚力、競爭力。因此,領導者必須從戰略高度建設企業文化,從經營績效方面評價企業文化健康情況,從履行社會責任角度體現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系。二是強化以忠誠度為核心的認同力。認同,包含對形勢、任務、目標的判斷,是權衡損益、明確立場后形成的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說,認同與認知互為因果,是對認知的選擇與升華。隻有認同才能產生動力,轉化為行為。因此,企業要堅持一切以員工為本,以提升員工忠誠度為目標,以塑造團隊精神為核心,持之以恆地重視企業員工文化素養的提升,特別是加強對員工有關企業誠信、發展戰略、企業哲學、管理宗旨和企業道德倫理的培訓,讓員工認同:隻有企業發展了,自己才能在共建中共享。實踐証明,員工隻有以企業為家,把企業的意志變為自己的意志,把個體價值與企業價值融合起來,才能與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從而變“精氣神”為士氣,變士氣為“財氣”。三是培育以創新為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力。成功企業實踐表明,在這“惟一不變的是變”的世界上,惟有持續學習力,創造性破壞,才能產生核心競爭力。因為企業最本質的變革就是觀念的轉變,而觀念的變革在於找到一種符合時代、符合規律的新理念,才能創新企業文化,並帶動經營管理上的一系列變革。
綜上所述,“軟力量” 伴隨企業發展的始終,內生於企業經營管理各環節,是一種具有不可復制的影響力、吸引力和幅射力,但不可能像“硬力量”那樣可以“拿來”或短期內獲得,隻能立足於自身積累,潛心修煉,長期培育,才能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源,企業持續成長的內在“基因”。
(原載《政工研究動態 》2009年第2、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