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關於反浪費法規的思考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李曉群
2013年04月16日14:0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研究、治理和解決浪費問題。從理論上研究並在實踐中解決浪費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總結借鑒國內外管理經驗,研究制定反浪費法規是綜合治理和解決浪費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用法律法規制止浪費現象、倡導勤儉節約,規范社會行為,讓對浪費行為和后果的治理有法可依,從而減少和預防浪費,建設節約型社會。

一、浪費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

2013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新華社一份《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浪費問題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一個普遍存在而又解決不力的難題,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種媒體對於多種浪費現象不斷地進行揭露和批評,大量觸目驚心的事實無可辯駁的表明,我國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如果把浪費比喻為一種病,浪費病已是常見病、多發病、流行病、傳染病,浪費幾乎成為我國一大社會公害。縱觀歷史,“奢侈之費,甚於天災”,“歷覽前朝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浪費觀念和浪費行為阻礙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延誤著中華民族的發展。人們把浪費大、效率低比作橫亙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上的兩座大山,或是兩大包袱,不搬掉它們,不拋棄它們,中國民族就將步履艱難。不解決嚴重的浪費問題,就不能建成節約型社會,隻有解決了嚴重的浪費問題,才能走向節約型社會,進而構建和諧社會。我們的目標是要建設節約型社會,我們面對的現實是眾多的浪費問題,浪費著的個人、家庭、單位。實現由浪費到節約的轉變是一個艱苦的過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反對和防止浪費工作有很大的難度,建設和實現節約型社會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

二、國外的經驗和教訓

浪費行為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浪費並不是中國的專利。到了現代,由於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活動方式的多樣化,活動影響的加深,浪費問題也越來越復雜起來。與此相應,現代社會形成了新的節約意識和效益觀念,也產生了新的浪費問題。浪費是一個社會問題,每一個要求實現現代化的地區、部門、單位、以至家庭和個人,都無法回避這個問題。或是受其危害影響進展緩慢,或是清除和減少浪費,人盡其力,物盡其用,走在時代的前面。有些國家和地區非常注意對浪費問題的管理,多種學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浪費現象,其成果實際地運用於管理制度的法律規則中,從而使管理體制、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社會輿論等都滲透著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的觀念和原則,有效地減少、治理和預防著浪費行為。他們的相關管理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也為在關於節約和浪費問題方面的學習和借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應該加強關於節約和浪費問題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應該深入地開展“節約與浪費問題”的專題討論研究,對浪費病進行會診:對形形色色的浪費現象加以系統分析,究竟有哪些浪費現象,浪費何在,如何識別浪費現象﹔對多種多樣的浪費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原因進行綜合分析,人們為什麼會浪費,浪費病的根源是什麼﹔對大大小小的浪費危害和影響進行全面分析,浪費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對個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影響和危害有哪些,浪費何罪,全面認識浪費問題的危害性和嚴重性﹔綜合治理解決浪費問題,實現從浪費到節約的轉化,逐步建立節約型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其中,研究制定反浪費法規是綜合治理浪費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

三、國內的理論和實踐

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視節約和浪費問題。2013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新華社一份《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中共中央辦公廳1月20日發出通知指出,習近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批示,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的新要求,反映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呼聲和願望,表明了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體現了中央關心群眾生活、注重改善民生的為民情懷。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狠剎浪費之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採取有力措施落實好習近平同志重要批示。

2005年7月,胡錦濤同志號召“使勤儉節約在全社會蔚成風氣”。2003年12月,胡錦濤同志在西柏坡指出,“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自覺地發揚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作風,弘揚艱苦朴素、勤儉建國的精神,堅決反對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大手大腳。”2005年6月,溫家寶同志在全國建設節約型社會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事業,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 2005年3月溫家寶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我國存在的問題時指出,“奢侈浪費的問題比較突出”,要“全面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2004年3月,溫家寶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必須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各行各業都要杜絕浪費,降低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2002年11月,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的報告中指出,“鋪張浪費行為相當嚴重。” 2001年10月,朱镕基同志指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奢侈浪費行為相當嚴重” 就是其中之一。1989年6月,鄧小平同志指出:“各方面的浪費現象蔓延”。1980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中指出:“最大的問題還是要杜絕各種浪費”。

我國許多政策法規中,都有制止浪費,厲行節約這方面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四條中規定“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05年6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對建設節約型社會作出精心部署和安排。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大力節約能源和重要資源,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逐步建立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199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中發[1997]13號文件《關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若干規定》中指出:嚴格控制新建和裝修辦公樓﹔嚴格控制各種會議﹔嚴格控制各類慶典活動﹔嚴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揮霍浪費。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目前,城市企業經濟效益還很低,城市經濟的巨大潛力遠遠沒有挖掘出來,生產建設和流通領域中的種種損失和浪費還很嚴重。” 1952年3月8日政務院批發的《中央節約檢查委員會關於處理貪污、浪費及克服官僚主義錯誤的若干規定》中,對“個人生活與工作上揮霍性的超支”和“由於責任人嚴重的官僚主義或經營人員失職所造成的業務上的浪費和損失”,“情節嚴重因而招致國家巨大損失”者,明確規定“酌與刑事處分”。

四、借鑒反腐倡廉《實施綱要》

2005年頒布的反腐倡廉《實施綱要》提出,“加快廉政立法進程,研究制定反腐敗方面的專門法律”,這發出了明確的信號,表明黨中央已經把制定反腐敗方面的專門法律的立法工作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在反腐倡廉活動取得進展之后,如何制定反浪費方面的專門法律,這個問題將亟待研究和解決。

有一幅漫畫,題為“兩隻老虎不一樣”, 生動地反映出社會上對貪污和浪費的不同認識。畫中兩隻老虎,一隻披枷帶鎖,愁眉苦臉,淚眼汪汪,人人喊打﹔另一隻張牙舞爪,理直氣壯,得意洋洋,被人視若寵物。這前隻老虎叫“貪污”,后一隻名曰“浪費”。兩隻老虎不同的待遇,生動地反映出人們對貪污和浪費的兩種不同態度。老虎都會害人,披枷帶鎖的貪污老虎已引起人們警覺,而被人們視若寵物的浪費老虎,往往被忽視,放鬆警惕,不加防范,可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從貪污和浪費所造成的后果來看,都是對國家和社會財產的侵犯。貪污主要發生在金錢和物質方面,而浪費則無處不在,可能隨時隨地發生,浪費既可以在人力、資金和物質方面,也可以在文化、科技和管理等諸方面發生。這幅漫畫形象地反映出浪費行為被人們忽視,不受法律制裁而逍遙法外的事實。

學習借鑒反腐倡廉《實施綱要》的制定和實施過程,應該研究制定反浪費方面和節約方面的專門法律,建立健全治理和預防浪費問題的法網,應該研究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浪費法》和配套的法規。

五、完善反浪費法律法規體系

許多浪費現象得以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缺少約束、制裁浪費行為的專門法律規定,對於浪費造成的損失因為缺少專門法規而難以處理,我國還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浪費法》,這是由於無法可依而產生的的問題。有沒有浪費罪,什麼是浪費罪,有沒有浪費犯,誰是浪費犯?許多問題亟待回答。事實上,人們常聽到有“貪污犯”這個罪名,卻很少見到“浪費犯”這個名詞。可以看到各級別的反貪局,但卻少有反浪費的專門組織機構和研究機構。國家制定反浪費法規和節約法規,將為各省市治理浪費問題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指導。從全國看,制定國家有關法規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應盡早做准備。有條件的省市部門可先行一步研究探索,制定有關的地方性部門性法規,這也可以為國家提供典型經驗。

浪費現象能夠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執法問題,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我國各級管理部門多年來已經制定出許多關於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政策法規,如果能夠落實,許多浪費問題就會得到解決。現在有些浪費現象是屬於有令不行,屢禁不止,“春風吹又生”,明知故犯。為什麼做不到令行禁止呢?這與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有關,當然也與有些法規本身缺少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有關。在有法可依的時候,還需要執法要嚴,違法必究。

制止浪費,既要採取節約思想觀念教育、行政處罰、經濟制裁等必要的手段,還要運用法律方法,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懲治浪費和倡導節約的法律法規體系。法律方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法治”,這裡講的法律方法,不僅包括國家反浪費法的制定和實施,還應當包括由政府的各級機構以及各個管理系統所制定和實施的各種類似法律性質的社會規范。在對浪費問題的管理中使用法律方法,可以使管理系統中各個子系統明確自己的職責、權利和義務,使它們之間的渠道暢通,並正常地發揮各自的職能,使整個管理系統自動有效地運轉。變“我要浪費”為“我要節約”,變“讓我節約”為“我想節約”。

各種有關反浪費法規及配套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將會讓浪費有罪深入人心,讓對浪費行為和后果的懲治有法可依,從而減少和預防浪費,這是一項有巨大潛力的可以大有可為的而又具有現實可行性的工作,預期可以產生較大的、間接的和直接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這將有助於逐步建立起我國節約型的生產模式、流通模式和消費模式,建設節約型社會。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