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人有安全感,是周欣悅的夢想。資料圖片
周欣悅是重慶人,1998年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4年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4年到2007年在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任教,2007年至今在中山大學心理系任教,現為心理學系社會心理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周欣悅的研究方向有些“拗口”——威脅管理的心理與神經機制。她在自己的網絡主頁上加上了一小段注釋文字:“社會排斥、生理疼痛、死亡、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等威脅對人心理與行為的影響,金錢、社會關系和懷舊感等作為心理保護機制的作用。”
她有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金錢具有一定“鎮痛”功能,失去金錢的疼痛和肢體受傷的疼痛類似,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心理學刊物《心理科學》上,還成為首屆菠蘿科學獎心理學獎獲得者,引起了學術界之外的關注。她帶領的團隊關於文化與認知的研究取得進展,成果發表在著名心理學刊物《人格心理學》(JPSP)上,這是中國內地第一篇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的JPSP論文。
周欣悅說,她的夢想就是自由探索,發現人類心理和行為的規律,並為現實生活做出指導。她對“中國夢”的理解就是,在中國社會人人都有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以讓我們更富於創造力,更敢於夢想,更不懼失敗。
她計劃研究人們面臨突如其來的威脅性事件,在心理和行為上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國設立更好的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處置方案。
對話
南方日報:從你的研究領域“威脅管理的心理與神經機制”來看,人有夢想和沒有夢想,有什麼不同?
周欣悅:持續細致的夢想,可以促進我們將夢想實現。已經有大量研究表明:在運動競技場合,運動員在比賽之前需要想象自己成功的表現並且站在領獎台上。參加重要的考試之前,每天花一點時間想象自己努力學習並取得好成績,會使考試成績更好。事實上,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就在於我們的遠見卓識,我們可以超越現實去夢想未來。
南方日報:現在不少高校的青年教師面臨生活、科研、家庭等多重壓力。對於青年教師培養問題,你有什麼感受和建議?
周欣悅:如果一個社會中的科研工作者疲於奔命,那麼他們將無法發揮創造力和探索精神。隻有當人們擁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夠去探索去想象去創造。當然這種安全包括了很多方面,包括經濟安全和心理安全。
南方日報:最近,國內高校發生多起宿舍矛盾引發的事件,此外,近年有一些大學生輕生自殺。作為獨生子女一代的80后、9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再次受到廣泛關注。你有何對策和建議?
周欣悅:我覺得我們中小學教育要有更多的挫折教育,更少的應試教育。一帆風順的生活會導致青少年對挫折沒有耐受力。另外,對於自殺事件不宜大篇幅報道,因為會導致模仿。(作者系中山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導 記者 雷雨)
■我的中國夢
——青年文化英才系列訪談
在中大,周欣悅是深受學生歡迎的“美女教授”。她教授的積極心理學課程,是學生們口口相傳的“幸福課”,因為“能釋放青春正能量”。她還愛“織圍脖”,擁有的一萬多微博粉絲中,不少是已經畢業的中大學生,他們常常大呼“周老師,想念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