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自覺自信自強:創新托起“中國夢”
翟錦程
2013年06月05日10:04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委員並參加討論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的共同選擇。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在關鍵時期、攻堅階段作出的重大抉擇。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從改革開放政策實施至今,我們遇到過前人從來沒有應對過的困難與挫折,經歷過千變萬化、錯綜繁紛的復雜局面,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亙古未有的歷史性貢獻,這也深刻地昭示著唯有創新才有進步,唯有創新,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樹立創新自覺,順應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趨勢。波特的國家競爭力理論將國家競爭力發展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要素驅動,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屬於資源型國家,比較優勢來自於成本和資源。第二類是投資驅動,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利用全球技術資源進行本土生產、外國直接投資、合資以及業務外包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處於這一階段。第三類是創新驅動,這些國家把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而當今世界的發展也主要是由這些創新型國家主導的。中國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中國經濟社會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中國共產黨的自覺選擇,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需要我們樹立創新自覺,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進一步鞏固中國的科學發展與可持續發展,自覺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樹立創新自信,立足中國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等不同階段,刻畫出一幅原始文化、農耕文化與科技文化更迭交織的歷史文化畫卷。但是,客觀地審視中國的現實,我們不難發現,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使得不同發展形態出現了共生並存的全景式特征。這是中國特有的國情與實際。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進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告訴我們,辦好中國的事情,解決好中國的問題,必須依靠我們自己。因此,需要我們樹立創新自信,應對科學技術快速迅猛的發展態勢,直面錯綜復雜的內外部現實情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

樹立創新自強,全面建成創新型國家。樹立創新自覺、創新自信,目的是要實現創新自強,全面建成創新型國家。199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從創新主體建設入手積極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2006年1月,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同志發表了題為《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的重要講話,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用15年的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時至今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實質性進展,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問世,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步入新的境地,顯示出中國強勁的創新力。因此,需要我們樹立創新自強,從點滴做起,為全面建成創新型國家添磚加瓦。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需要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需要我們充分重視文化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這也是文化的根本作用。從廣義上來講,文化是體現人類價值的一切有意識、有目的的創造活動過程及其結果,其本質特征是體現了人的價值與追求。人類文化傳承與發展至今的根本動力在於文化自身的創新性。對於人類創造活動的把握應該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就創造活動的形態而言,要區分出物質創造活動和精神創造活動﹔另一方面,從創造活動本身出發,應區分創造活動的過程與結果。從人類創造活動的過程與結果來看,人的創造活動首先表現為一種過程,即內在的精神活動與外在的物化勞動的統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意識居於主要位置。就創造活動本身而言,也許沒有任何現實的實際功用和外化形態,但它歸根到底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自覺的人類認識自然世界、探索文化世界的創造活動,不能不歸屬於人類文化活動范疇。另一方面,人類文化活動的結果正是以此過程為前提和條件的。由此可見,文化的發生、形成和發展是以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認識和改造為依托,又以人對文化世界的建設為目的的,文化的根本屬性是表現了人的創造力,是人的價值體現的所在。

中華文化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底蘊與根基。中國有五千年文字可考的文明歷史,積累的文化成果曾引領中國領跑世界。當前,我們國家的發展正處於傳統與現代延續、中國與世界融合的交匯點上,因此,更有條件汲取傳統文化積澱的底蘊,吸收世界各國的創新成果,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曾幾何時,一輪明月成為古人的美麗神話,喚起人們無限的遐想。2004年,中國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開展了深空探測活動,邁出了月球探測的第一步。“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又成為今世的浪漫夢想。從1999年神舟一號首發,到2012年神舟九號發射升空,並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在同一天,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成功突破7000米,下潛深度達7020米,創造了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中國已經掌握了深海載人潛水器自主設計、集成創新等核心技術。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項研究成果將會推動新一代的低能耗晶體管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進步的進程。這些成就都標志著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國際媒體驚嘆“創新勢頭在地理上正向東方轉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文化引領,需要創新驅動。全面建成創新型國家是一個長期的探索和實踐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創新自覺、提升創新自信,彰顯創新自強,用創新的力量托起中國夢。

(作者:哲學博士,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南開大學戰略發展研究部部長、社會科學研究管理處處長)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