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工作模式研究
——以江西省萬載縣為例
陳曉平
2013年07月03日09:3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摘要:緣起於西方的社工服務方式,能否回應解決中國“三農”難題?國家民政部在江西萬載縣培養的農村社會工作試點經驗表明,現代社會工作不僅適合發達國家、發達城市,也同樣適合廣大農業地區。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萬載試點模式有效延伸了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起到了重要補充作用。

關鍵詞:農村社會工作 萬載試點模式 典型意義

社會工作是新農村建設亟待開發的領域,探索社會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專業性、技術性,以及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對推動我國社會工作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萬載縣農村社會工作試點始於2007年,通過六年來探索,已充分彰顯民營社工隊伍,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活力,既有效延伸了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又起到了連接城鄉、服務基層的重要補充作用,有助於實現城鄉統籌的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的試點路徑探索

國家民政部試點:江西省萬載縣,運用西方社工技術介入新農村建設領域,初始是從改革傳統的政府包攬社會服務起步,后來延伸到診斷農村社區自治、民主管理與公共服務層面,逐漸發展成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新農村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總結萬載模式發展路徑,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開通社工服務綠色通道,彰顯社會工作以人為本魅力。新農村建設抓什麼?社會工作如何切入?作為民政部工作試點,初始,縣委感到責任重大。圍繞此問題專門組織黨員干部開展了一次大討論。一致認為,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涉及硬件、軟件兩大類。在硬件方面,突出“發展是第一要務”,重點落在貫徹執行黨的科學發展觀政策,不搞折騰群眾的政績工程,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軟件方面,集中在“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八個字上,是新農村建設在文化層面必須解決的突出問題。因此,挖掘社會工作“軟實力”特征,把好服務農村四個著力點“農村維穩、農民致富、社區救助、智殘康復”,通過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彰顯社會工作以人為本魅力。

首先,在村“兩委”設立社工崗(社工委員),在專業社工機構,設立熱線電話、社工直通車、職業公示攔、知識宣傳欄等。通過熱線電話接收村民咨詢,滿足農村社區各類服務需求﹔其次,在政府網站設立《社工論壇》供專職社工、社區居民,交流個案、小組心得,了解服務項目、普及社工知識﹔其三,在電視台設立專題節目,宣傳社工理念、傳播科學技術、溝通社工與村民心理距離。縣社工協會主席介紹,在村兩委會設立社工委員,有利於將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延伸到農村,既宣傳了社工知識,又營造了社工服務氛圍,使社區人對社工理念有了清晰認知,社工實務也有了廣闊的應用平台。具體做法是:

⑴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組織專業人才介入。留守兒童是當前農村社區普遍現象,這些孩子生活缺少照料,行為缺少管教,學習缺少輔導,情感缺少關愛。縣社工協會在當地社工委員配合下,通過創設“少兒樂園”,組織“春游爬山、手拉手”活動,模擬“愛心媽媽”和“幸福家庭”情境,矯治兒童孤僻心理,讓幼兒心靈感受到親情溫馨,重燃起愛的火花,促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⑵為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開展專業化服務。針對農村家庭“空巢化”、“贍養糾紛”等社會問題,以社區老年體協、養老服務中心為主體,建立起老年社會支持體系,組織他們開展老年健身文體活動,倡導“讓天下兒女盡孝、為政府分憂解難”,激活了農村老人“康樂健身”愉悅感、幸福感﹔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生活負擔重、情感缺失、身心健康受損等社會問題,以“婦女互救會”為依托,成立婦女幫扶中心,從文化娛樂、生產生活等方面安撫、幫扶,保障了她們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⑶開展濟困扶貧、社區矯治、鄰裡糾紛等援助活動。針對自然災害困難戶、勞力缺乏特困戶等“三農”弱勢群體,及時組織社工援助活動,在政府主導下,整合社會資源、搭建社會愛心平台,既安撫情緒,又實施救助,緩解了他們燃眉之急﹔針對農村“三癮”行為(賭癮、毒癮、網癮),配合公安、衛生、司法“三下鄉”活動,開展“矯正咨詢、心理診斷”服務,促其回歸社會、回歸正常﹔針對那些吵架、斗毆、偷盜、不誠信等農村陋習,在普及法律知識同時,運用個案分析“1對1”疏導溝通,矯治其不良心理行為,確保了社會和諧﹔介入農村社區民主自治事務,化解鄰裡、家庭糾紛,引導鄉風民俗,營造了“和諧在社區”的互助友愛氛圍。

⑷開展智殘康復服務,為其提供生理、心理援助。針對農村殘疾群體面較大,康復設施落后等現狀,在政府支持下,舉辦多類職業技能培訓班,培養殘疾人群體中的專職社工,協助成立“自救康復中心”,讓他們活躍在農村社區,為弱智、殘疾者,提供生理、心理援助,通過學習各類生產技術,提高生活自理和生產自救能力,幫助他們振奮精神,完成“自信、自立、自強”的心身轉變。

第二階段,全面領會新農村20字內涵,拓展社工服務的社會化職能。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包含有豐富的社會工作內容,如何在服務“三農”中,全面拓展社會工作獨特功能?萬載縣社工協會、百合服務社、綜合福利中心等社工機構,經過多年來實踐,如今已從四大著力點,延伸到農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⑴延伸到爭創文明衛生村鎮活動領域。小街小巷樓院衛生、村鎮結合部衛生,是新農村硬件建設難點,通過設立社工崗,社工帶領義工,分片包干、規劃整治責任到人,逐步解決了這個“老大難”。比如,針對農村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禽畜亂跑、塑料袋亂扔的“臟亂差”陋習,通過開設健康講座,制訂門前三包、庭院綠化、公共衛生制度等,引導村民自覺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在整合社會資源方面,爭資金、跑項目、鼓勵社會捐助,添置垃圾桶、建起垃圾場,解決新農村建設的“水電路氣房”五大民生工程,使村落舊貌換了新顏。

⑵延伸到維護農村網絡社會安全領域。青少年上網成癮,過去是“法律管不到、學校管不了、家長沒法管”,通過社工介入,設立“少年網癮干預崗”,開展個性化心理診斷,配合學校、家庭、社會,進行疏導、溝通,建議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加強監管,使這項工作獲得孩子們家長的一致好評。

⑶延伸到村落文化領域,使斷流的優秀文化復蘇。例如,白水鄉、永新村,曾是遠近聞名“百合文化村”,也是港商資助的全國首個婦女“蓄金會”試點,發展了百合加工、掃盲班、文化教育中心,助殘扶貧中心等公益項目,享有“平等參與、助人自助”的民俗優秀文化傳統。但從2004年以來“蓄金會”呈現危機,優秀村落文化也隨之斷流。社工介入后,與婦女們“同勞動、同學習、同聊天”,理清蓄金會經濟問題,化解了會員心中郁結,通過帳務公開、民主選舉,激活了蓄金會組織體系,不僅使斷流的村落文化復蘇,還開拓出富有時代特色的百合花地婚紗攝影、百合花季一日游、百合花季少年樂園等鮮活多樣的社區文化活動。

⑷延伸到社區民主管理領域,積極參與“難點村”治理。科學管理、民主管理,是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也是“三農”矛盾多發區。讓職業社工扮演鄉鎮政府與村兩委或村民之間“中介人”角色,能杜絕官本位,讓處於弱勢的農民,得以維護其草根發言權。通過改善民主管理,協調各方情緒,溝通彼此心理,消除雙方心結,使原先較緊張的黨群、干群關系得以緩解,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不少鄉鎮領導、村兩委干部,從社工介入“難點村”治理中,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主動要求社工介入,協助改善農村社區的民主自治管理。

⑸延伸到社會生產領域,引導農民科學致富。各示范社區服務中心,普遍設有“愛心幫扶坊、技能加油站、談心室、心靈驛站”等個案診斷小組,開辟有“種植業、養殖業、家電業、烹飪業、汽修業”等專業基地,為解決農民致富問題,拓展了廣闊的專業服務領域。不僅使社工技能獲得提高,社工機構也通過成功介入新農村建設,提高了協調溝通、組織策劃等綜合能力,緩解了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少,政府社會管理力量不足的矛盾。

第三階段,積極探索本土化改革新路,科學破解社工人才短缺瓶頸。構建和諧社會重在人才支撐,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應遵循這個社會工作發展規律。社科界專家指出,社會工作是項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在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都具有不盡相同的發展模式。故此,必須根據各地實際,探索符合本地特點的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模式,走中國特色本土化發展路子。首先是科學謀劃,學會融入全局,隻有融入全局,才能認識規律,把握發展中的突出矛盾,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新時期、新階段,城鄉“打工潮”仍然很濃,社會工作人才高度分散,隻有通過重點領域突破,整合各方人力資源,才能科學破解社工人才短缺瓶頸。

萬載縣的實踐體會是,堅持“社會化與本土化”結合,通過多元渠道職業技能培訓,增強本土社工責任意識、技術服務意識,使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更牢固,發展的空間更寬廣。尤其注重擴展培訓范圍,將社區管理者、駐區職工都包納其中,創造出“存量盤活、多元吸納、專業引領、轉換提升”科學方式,整合了一支本土化的“社工、從工、義工”隊伍。一是整合機關、企事業在職社會工作人員,使原本分散的人才資源實現“存量盤活”,壯大了從業者隊伍﹔二是多元吸納,將那些散居在社區的離退休老干部、老村書記、老農藝師等“六老”資源,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技工等組織起來,擴大了志願者義工隊伍﹔三是通過黨校、職校定向培訓,實現本土社工素質的“轉換提升”﹔四是政府牽線搭橋,與著名社工院校簽定合作協議,實施“專業引領”傳幫帶,激活了社工人才成長鏈,推動本土化人才的滾動式發展,這個可持續人才戰略,對各地新農村建設與社會工作創新,具有普遍推廣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二、延伸政府公共服務的萬載模式啟示

人類社會工作起源於西方,考查西方社會工作緣起與發展歷程,無論是初級階段基督教愛心救助,還是發展階段西方各國福利政策與專業化制度,都緣於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帶來的社會問題,既啟動了社會工作,也激活了社會工作,最終推動了社會進步。正如專家總結說:“沒有社會問題,就沒有現代社會工作,隻要有社會問題存在,就有發展社會工作的必要”。就中國“三農”現狀看,發展黃金期、矛盾凸顯期,既是新農村建設前提,又是社會工作介入的環境。首先,社會轉型期“陣痛”是二者共同背景﹔其次,農村社會弱勢群體是二者關注重點﹔其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對農村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深化,也是社會工作追求的以人為本目標。緣起於西方的社工模式,如何回應中國“三農”難題?“萬載模式”路徑給我們的啟示是:

1、堅定一個思路: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全民共建。首先,必須在政府主導下,健全體制機制、搭建服務平台、開展教育培訓,編織起延伸到農村基層的縣、鄉、村三級服務平台,通過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機制﹔其次,採取“盤活存量、多元吸納、轉換提升、專業引領”科學方式,發展“社工、從工、義工”三支隊伍,為統籌城鄉社會服務“均等化”提供組織保証。三是改革傳統的政府包攬社會服務管理模式,調動民營資本和職業社工積極性,拓展社會工作的社會化職能,使之真正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延伸和補充。四是構建“政府主導、社工服務”制度體系,為各級社工機構提供可持續發展經費保障,讓專業社會工作者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務實成效,以彰顯政府職能轉型后的社會機制活力。

2、以社區診斷為突破口:鞏固和完善社區民主管理自治機制。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重要內容,社工介入行政村管理,除個案、小組方法外,社區診斷是重要突破口。首先,要結合行政村換屆選舉,宣傳貫徹憲法、選舉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增強村民法律意識,推動民主政治建設﹔其次,開展“民主法治社區”創建,幫助建章立制,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民主監督等制度建設,推動社區自治管理,依法治理社會事務﹔其三,引導、幫助社區居民以理性、合法方式,表達利益訴求,提高村兩委干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社區事務、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因此,以構建“示范社區”為特征的專業化社會工作,必然成為政府關注的新農村建設大事。政府實現管理職能轉移,應改變過去大包大攬做法,把涉及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化職能,如民主管理、公共服務、鄉風民俗和社區利益訴求等,交還給社會,在政府主導下,啟動民營機制和專業化運作,延伸政府社會管理職能,讓社區居民享受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乃至民主自治政策的實惠,才能真正體現“和諧在社會,活力在社區”的優越感。這個轉變,必須有專業人才介入,通過培養“示范典型”影響帶動周邊。既要在縱向持續推進典型引路,又要在橫向創新點面結合機制,運用點上經驗指導面上工作,因地制宜、滾動式發展,爭取在“十二五”期未,全國約有20-30%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樣本,達到社會工作專業要求的示范社區標准。

3、國際視野、本土路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社會化新路。本土化社會工作在中國古代就不泛實例。如,孔子大同理想,“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鯀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孟子仁政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省刑法、薄稅斂”,使民有“恆產”,“養生送死無憾”﹔墨子主張兼愛,“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等。可見,中國式社會理想,小康、和諧等社會工作理念,都孕含著豐富的“社會責任”內容,這不僅是東方文化精粹,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的根基。它與西方從基督教義演繹而來的“愛心救助、普世情結”,施舍弱者的“救世主”人道精神、個人責任觀等,具有顯著的文化差異。“執政為民、權為民用”,不僅是我黨宗旨,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宗旨,我們倡導社會工作,目的是“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不是一種改良或安撫。誠然,西方國家從社會責任出發,創立的許多福利性政策,如“助人自助”社會工作理念,對我們仍然有可參考價值。但不能全盤照搬,忽視民族傳統根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用國際化視野,探討本土化路徑,走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社會化新路。

4、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激發農民自覺參與美麗、幸福家園建設。當前,欠發達地區農民,普遍存在“對政府投入期望過高,卻對自身作用發揮意識頗淡”的“等、靠、要”,甚至不作為思想。黨的各級農村基層組織是黨的細胞,通過引導社會服務,在政府與群眾之間架設“連心橋”,可起到執政黨在群眾中不可替代的政治核心作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的細胞,如何通過引進社會服務,啟迪農民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隻有通過專業社工人才介入,宣傳新農村建設美好願景,宣傳示范區農民建設美麗、幸福家園的新觀念、新風尚,使“學有榜樣、干有信心”,才能激發農民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這一新提法,將社會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使社會工作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意見》亦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一要堅持以人為本,著眼社區多層次、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特別是群眾最關心、最需要、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及時提供服務﹔二要堅持社會化,發揮黨委政府、農村社區居委會、民間組織、駐社區單位、企業及個人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三要堅持分類指導,既要整體推進又要解決薄弱環節、重點項目和關鍵問題,將傳統服務方式同現代科技手段結合,提高示范社區服務水平,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總之,黨的“十八大”報告、國務院《意見》精神,以及萬載縣實驗路徑均表明,把社會工作重點放到農村,以創建和諧村社為載體,使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功能,統籌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功能等,都可以在農村社區得到延伸。萬載縣的眾多示范社區案例也証實,隻有把農村本土人才隊伍建設好了,政府承擔的許多社會職能,都可以轉移到農村社區,這對於緩解政府壓力,創新科學管理、民主管理機制,推動鄉風文明、保障社會和諧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陳曉平 中共江西省上饒市委常委、武漢大學09級博士班學員(原宜春市委常委、萬載縣委書記)。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