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程志高:陸軍職能下降了嗎
程志高
2013年08月20日10:03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陸軍職能下降了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登陸作戰,登陸部隊為達成登陸和建立灘頭陣地的目的,在發起進攻之前都會最大限度地運用海空力量進行前期的火力准備,但即使在最適宜的條件下,對於防御者的殺傷率也從未超過百分之五,即95%以上的防御人員並未遭受到火力准備的殺傷。這一數據在太平洋戰區的夸賈林島之戰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夸賈林島是一個僅有3.9平方公裡面積,沒有自然條件可資利用以限制高爆彈爆炸威力的小島,美軍在登陸行動發起之前,運用艦炮火力和空中支援對其實施了數量威力空前的火力准備,平均每秒有2顆炮彈在島上爆炸,共約7000顆艦炮炮彈把該島從一端到另一端耙了一遍,附近島上5個營的野戰炮兵對該島發射了29000發炮彈,共有96架次的戰機使用機槍、火箭和重磅炸彈對整個小島實施了地毯式轟炸,在這樣密集的火力准備之后,夸賈林島上似乎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已經被消滅了。但結果証明,即使在這樣猛烈的飽和轟炸下,躲在戰壕、防空洞或水泥掩體裡的大部分士兵依然保持了戰斗力,戰后抽樣調查顯示大約70%以上的地表敵人並非死於登陸前的火力准備,而是斃命於登陸后陸軍的野炮或迫擊炮火力。可見即使是在海空優勢一邊倒的情況下,陸軍作戰能力的發揮仍然極為重要。

時隔半個多世紀以后,戰爭形態發生了革命性、重組式的變化,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伊拉克戰爭。這次戰爭中,美軍在地面作戰行動實施之前,都會運用空中力量為陸軍保駕護航,已披露的戰爭報道也大都集中在美軍的空中打擊上,對陸軍的作戰行動往往是一帶而過,這仿佛做出了這樣的詮釋:陸軍在聯合作戰中發揮的作用正在急劇下降,未來戰場陸軍的職能正不斷向后讓位,陸軍出現面對面直接沖撞幾率已經變得很小。倘若孤立地審視伊戰,那麼這一結論是具有總結性的,但如果把這一結論推廣到整個信息化戰爭,其觀點無疑又是片面的:首先從軍事實力看,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事思想美伊雙方都存在“代差”鴻溝,如果雙方實力均等或差距不大,陸軍職能是否如此發揮應當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其次從戰場環境看,沙漠平原環境為美軍的空中和遠程打擊力量提供了絕佳的“練兵場”,如果戰爭樣式轉換為登陸戰或山地叢林戰,是否能夠繼續沿用這一套路應當是一個未知數﹔最后從陸軍本身看,美陸軍是一支機械化信息化程度很高的部隊,即使是在空中支援的“空窗期”,仍然能夠憑借極強的戰斗力擊潰伊拉克正規地面部隊,如果沒有陸軍較高的戰術素養,美軍恐怕也未必能在戰爭中取得傷亡率如此之低的勝利。可見陸軍作為作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大小按照“木桶效應”原理直接決定了作戰系統整體效能的高低,因此陸軍的職能與作用無論何時都不能降低,應當始終保持與加強。

吸取歷史的教訓絕不意味著歷史會重演,前一場戰爭的經驗可以學習借鑒,下一場戰爭卻不能機械地套用模仿。試想未來信息化戰爭,當戰爭雙方的制信息權或制空權都不是那麼明顯,陸軍的短兵相接就可能成為打破僵局,奪取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手段,陸軍的職能很可能會起到決定戰局的作用。因此在軍隊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應當始終關注陸軍的戰斗力建設,大力推進陸軍信息化轉型,以從難從嚴的標准加快轉變陸軍戰斗力生成模式,使陸軍永葆“能打仗,打勝仗”的本色。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