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審計局 李國龍
在近幾年的財務收支審計中,發現許多單位存在“隱性福利”問題。事實上,在我國現階段,“隱性福利”已經成為財政資金流失的黑洞, 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百姓痛恨的一大腐敗問題。如何遏制這一問題的泛濫,是擺在各級政府和紀檢監察部門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
一、 什麼是“隱性福利”?
職業福利是企業(單位)基於雇佣關系,在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引導下,以企業(單位)自身的支付能力為依托,向員工提供的各種以非貨幣工資和延期支付形式為主的補充性報酬與服務。職業福利范圍很廣泛,可分為法定福利和企業(單位)自主福利兩類。法定福利是依法建立的,任何就業單位和職工都要參加的,比如“五險一金”﹔自主福利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員工福利”,是企業(單位)在政策范圍內自願為員工提供的,國家並未立法強制執行的,如年終獎、補充住房津貼、教育培訓等。
所謂“隱性福利”,是指某些部門、單位在政策、制度之外發放的各種貨幣或非貨幣形式的收益。當前引起社會廣泛質疑的“隱性福利”,其實是一些掌握公共資源和權力的部門——主要是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以福利的名義,無償或者廉價地向本部門的職工及家屬出售國家公共資源的行為。用經濟學的語言說,這些部門的職工享受的福利價格低於市場價格,而中間的差額卻由不能享受福利的社會其他群體來負擔,實際上就是使用公共資源而沒有付費。
一段時間以來,公務員、國家企事業單位的隱性福利越來越多的引起了社會的質疑。從北京鬧市區僅為市場價八分之一的央企房,到每月500至1000元話費補助的內部手機﹔從不斷攀升的單位住房公積金配套繳存比例,到各個部門名目繁多的補貼﹔從坐著公車每年仍舊拿著幾萬元的車補,到各個單位五花八門的獎勵,各種“隱性福利”真可謂名目繁多,五“彩”繽紛。
二、“隱性福利”的性質和危害
公眾之所以關注或質疑“隱性福利”,不僅是因為“隱性福利”沒有大眾化,更是因為“隱性福利”特殊的寄主:一是政府利用對權力的壟斷而形成,如亂發津貼、福利房、車補等﹔二是資源壟斷的行政部門、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近便利,如自來水公司職工免水費、鐵路職工免車費、電信公司免話費、醫院職工看病不排隊等﹔三是國有企業利用市場壟斷自謀私利,典型的如石油、銀行、電力等企業遠高於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工資。
隱性福利,說白了,就是權力福利、權力自肥。沒有權力的存在,就沒有隱性福利的資金來源,就沒有人為“大家拿”去決策拍板,就沒有多少“擦邊球”好打,就沒有“妙招”來暗渡陳倉,遮人眼目,就沒有心知肚明的“下不為例”。“權力福利”最典型的莫過於“執法經濟”。部門利益作祟、個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沖動,是某些執法部門福利失控的內在動力。預算外收入的存在提供了灰色收入獲取的可能性,而對預算外收入缺乏管理規范最終讓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
隱性福利危害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它就象鴉片一樣,利益既得者對其情有獨鐘,不願意放棄﹔利益圈外之人想擠進利益圈,從而能夠分得一杯羹。在這種思想驅使下,許多人將自己的工作崗位,手中的權利變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和陣地。它使本屬於社會總體福利的公共資源變成了個人利益、少數人的利益,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的公平。在這種體制下,不僅是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而且巨大的社會階層落差更加扭曲了最底層老百姓的心理,扭曲了許多人的價值觀,使普通百姓和特權階層形成了嚴重的對立。這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社會的和諧,也是許多暴力犯罪形成的思想根源。因此,隱性福利等同於腐敗。
三、“隱性福利”的產生原因及解決辦法
隱性福利,是在我國整個社會分配制度還不健全、分配秩序還不規范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產生原因,用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的話講,包括思想、制度、監管等多方面。從思想根源來說,一些部門、單位和人員“想方設法從公家謀取好處,美其名曰改善職工生活,存在片面追求物質利益的錯誤思想”﹔從制度根源來說,相關制度、政策不夠清晰細致,“可以搞哪些福利、如何搞,講得不是很明確”,同時對違規搞隱性福利要承擔何種法律等方面的責任,沒有明確、具體的便於操作的法則﹔從監管角度來說,監管不到位,一些部門“老打一些擦邊球”,在“為職工謀福利”的口號下巧立名目,解決“隱性福利”的膽子越來越大。而且行業內自覺構建“攻守同盟”,在利益均佔的鏈條上抱作一團,使查處無從下手。而監管部門不好懲罰或者不敢懲罰,也助長了這些問題的發生。
隱性福利必須整改。我國雖然是法制國家,但是各種法律、法規、制度都是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進、加強和完善的。某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滯后於經濟的發展以及制度的缺失,政策的不清晰,監管的不到位都是隱性福利形成的根源。糾正隱性福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建立健全科學可控的分配模式,輔以完善的法律制度,最大程度地透明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三公經費,並施以嚴格的稽查,才能逐漸消除這種腐敗現象。
遏制“隱性福利”必須從規范權力運行和陽光財政開始。首先,要建立公務員津貼補貼制度,改變現有政出多門、各自為政、濫發失控的亂象。其次,將國家工作人員的工資、津貼和福利列入財政預決算的公開范圍,將支出公諸於眾,接受社會監督。第三,要強化財政和審計監督,重在剛性問責,建立公眾參與的監督平台,將違規者公開曝光。發現濫發或變相謀取規定之外的福利,除了全額退錢外,一查到底,追究領導決策責任。第四,更重要的,在調節社會收入分配的制度中,將隱性福利問題作為規制的一大重點,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分門別類地予以規范、限制和取締。第五,還要將集體腐敗列入刑法追究的范圍予以嚴懲,以儆效尤。唯有此,才能讓收入的公平與透明始終成為社會公平正義的一扇窗子。
相關專題 |
· 問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