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派基層挂職干部、鄉寧縣台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楊曉琴
內容摘要:資源型地區農村發展的短板日益顯現,許多農村面臨著資源枯竭、經濟結構單一、農業產業模式落后、人才和技術缺乏等一系列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以鄉寧縣台頭鎮台頭村為例,針對資源型地區農村產業結構滯后的現狀和轉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提出了以下資源型地區農村轉型發展的對策:
一是在“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上找出路。二是發展“種—養—沼”良性循環模式,打造生態農業。三是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四是提高農業經濟組織化程度,發揮集約經濟效應。五是引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科技轉化力度。六是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提供經濟發展平台保障。七是發展農村現代服務業,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八是深化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
關鍵詞:資源型地區 農村轉型發展
今年5月份,我被省委組織部選派到臨汾市鄉寧縣台頭鎮台頭村黨支部擔任“第一書記”。承蒙中心的關懷與指導,我在擔任台頭村“第一書記”工作期間,立足調研、了解民情,從台頭村發展現狀入手,對資源型地區農村轉型發展形成了一些思考。
農村轉型發展,是指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推進,農村發展所必須進行的產業經營與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鄉村空間重構。其實質是構建城鄉一體化,促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
我國鄉村發展的區域性非常明顯,不同類型的鄉村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不盡相同。在資源型地區,豐富的礦藏資源優勢,曾經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就了一批富裕村。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型地區農村發展的短板日益顯現,許多農村面臨著資源枯竭、經濟結構單一、農業產業模式落后、人才和技術缺乏等一系列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何利用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轉型發展,是資源型地區農村發展需要解決的新問題。本文嘗試以鄉寧縣台頭鎮台頭村為例,通過分析台頭村產業發展現狀及轉型發展面臨的困難,提出資源型地區農村轉型發展的對策。
一、台頭村資源稟賦及發展現狀
(一)基礎條件
鄉寧縣位於山西省呂梁山南端,資源豐富,享有"煤鐵之鄉"的美譽,是全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台頭鎮台頭村地處鄉寧縣東部工礦區的中心,周圍大小礦井4座。全村總面積13平方公裡,屬石山森林區河谷地帶。海拔1069米。耕地1129畝。有7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666戶、2163口人。“兩委”班子成員9人,其中支部4人,村委5人,村民代表31人,黨員74人。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運輸、務工為主,人均年純收入8500余元。
(二)產業現狀分析
在普遍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我分別召開了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等座談會,在全村范圍內深入開展了村情大調查活動,基本掌握了產業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單一,附加值低。種植作物主要有玉米、核桃、小麥、薯類、蔬菜、其它雜糧,種植面積達1282.6畝。其中,主打作物——玉米種植面積達954.5畝,佔到79%﹔每口人有3平米土地用於種植蔬菜,能基本滿足蔬菜需求﹔小麥、雜糧等,由於面積小,以供應本村村民為主﹔玉米產量80%以上以原材料形式被外地客商以低廉的價格收走。農作物種植規模如圖1所示。
圖1
種植業收入較低。2012年,台頭村玉米產量400斤/畝,收購價1.1元/斤﹔2013年,由於水分充足,玉米產量達600斤/畝,物價普遍上漲、玉米產量增加,價格保持在1.1元/斤。以台頭村李xx家為例,全家6口人、4個勞力、承包20畝耕地,均為旱地。2013年,李家種植玉米20畝,產量600斤/畝,收購價1.1元/斤,毛收入660元/畝,總的毛收入為13200元﹔而種植每畝玉米的成本至少需要540元。其中:土地承包費200元/畝,耕地30元/畝,種子25元/畝,氮肥30元/畝,農藥5元/畝,運輸10元/畝、人工240元/畝(包括播種、間苗、除草、圍土、施肥、收割、脫粒、晒干等,至少需要8個勞動日,每個勞動日按最低工資30元計算),種植每畝玉米實際純收入僅為120元,全家種植純收入隻有2400元。如果不計算人工投入,該農戶的種植純收入也隻有7200元。農忙回家種地,農閑外出打工。
近年來,該村畜牧業有了小規模發展,出現了一批養殖戶。主要項目是養殖豬、雞、牛、羊。共有養殖戶12戶,分別為養雞大戶3戶,養牛3戶,養羊3戶,養豬3戶。養殖戶佔農戶總數的1.8%。養殖業的發展為養殖戶帶來了經濟增收,這是一個可喜的勢頭,但是目前養殖業的從業人口少、產業規模小、經濟鏈條短,沒有形成區域優勢和聚集效益,市場能力不強,對全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仍然有限。將四大養殖類、每類三戶的養殖戶分別以A、B、C代替,養殖產業規模如圖2所示:
二是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現有的薄弱的服務業僅限於日雜、百貨經營、餐飲業、修理等,零星化,起點不高,技術含量少,發展后勁不足,收入不高。服務於工礦區城鎮化、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的勞動力,嚴重不足。
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勞務,包括在煤礦下井和外出打工。台頭村的務工人員885人,有1/5在本地從事與煤礦相關的勞動,此外,有外出到臨汾、太原、北京等地打工的,外出務工人員缺乏技能,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活難找,錢不多,且競爭激烈,主要在建筑裝潢、餐飲住宿、商品零售等行業務工。以台頭村高xx家為例,全家5口人,父親是老黨員、護路工人,母親務農,本人在煤礦務工,兩個姐妹在臨汾市服務行業打工。
三是以採煤為主業的產業模式斷鏈后,沒有形成新的農村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渠道。資源型農村經濟發展,普遍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危機、國家政策調整的考驗和工礦區次生問題的困擾。多年來,由資源利益界定獲得的煤礦補償,一直是台頭村集體收入的主要部分,但是自從煤炭行業兼並重組的政策實施后,該村所有的煤礦被鄉寧焦煤集團收購,其中三座礦井被關閉,造成了村委集體收入下滑和礦區農民打工難的狀況。同時,由於長期的煤炭開採,導致該村地表水下滲、地下水位下移,水質受污染,人畜用水發生困難,農民飲用水都要從城裡買,農業灌溉幾乎為零。目前,靠資源、發煤財的大勢已去,新的支柱產業沒有形成,農民增收渠道窄,經濟發展困難重重。許多農民打工沒有礦可下了,種地受制於立地條件和傳統作業模式,缺少新招數,出現了創收難的困惑。
為此,資源型地區農村調產轉型,提質增效,發展現代農業,勢在必行。
二、資源型農村轉型發展面臨的困難
一是農業自然資源稟賦不足。工礦型村,往往地下資源豐富而地上農業資源相對貧乏。由於開採帶來的水資源流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使農業的發展受到影響。資源型農村的農業自然資源稟賦不足,主要表現在:立地條件差,可耕地資源缺少,耕地往往以山地為主,不利於作業﹔水資源緊張,農業灌溉條件差﹔由於自然環境的影響,交通條件不利,道路運輸困難﹔與外部社會大環境比較,相對封閉。對資源型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需要進一步增大。
二是勞動力資源的開發不夠。農村尚有一部分閑置勞動力,沒有投向。其主要原因:文化素質低,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技能培訓,主要靠個人悟性在干活中學習、摸索,不具備參加技術崗位應聘的資格和條件﹔就業信息渠道不暢,勞務組織服務程度不高,大部分村民外出務工仍舊主要依賴於親戚、朋友、老鄉的介紹和帶動,處於無組織流動狀態﹔保障制度不健全,收入分配不合理﹔外出務工人員一般享受不到職工養老、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障待遇。
三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信息化程度低,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在傳統資源型經濟條件下,礦業生產是主導產業,農業生產依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產品附加值低,服務於本地發展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尚未形成。一方面表現在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供大於求的矛盾,導致農產品價格低迷、銷售難,農民增收難﹔另一方面表現為農產品的生產依附於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粗放投入,科技含量低,而依靠市場引導生產的能力低下,農產品生產存在無序性。農戶分散經營,無法組織聯合作業和企業化運作,難以實現規模效益。
三、資源型地區農村轉型發展的對策
針對資源型地區農村產業結構滯后的現狀和轉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要合理確定轉型思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把握政策契機,培育非煤產業,發展集約經濟,擴大農村就業,走轉型發展路子。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是在“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上找出路。鑒於礦區工人較多,對蔬菜等農產品的需求量較大,且蔬菜價格較高,能形成穩定的供求關系,建議發展蔬菜種植業。選取耐旱農作物,如甘薯、山藥、芝麻、向日葵、南瓜、玉米等。發展設施蔬菜,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建造加溫、滲灌、滴灌、遮陽、殺虫等功能齊全的高標准溫室大棚,形成商品蔬菜生產供應基地。扶持和引導龍頭企業開展蔬菜貯藏保鮮、速凍保鮮、冷凍脫水、淨菜包裝、干制腌制、加工蔬菜汁(粉)、蔬菜飲料、調味品等深加工,促進產品增值增效。加快設施栽培、無公害栽培、保鮮加工等標准化生產技術的培訓力度。推廣生物和有機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建立健全農產品無公害檢驗檢測機制,倡導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發展綠色農業。
二是發展“種—養—沼”良性循環模式,打造生態農業。以生態農業為發展方向,優化種植業結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逐步形成生態示范村。在畜禽養殖業集聚地區建立畜禽標准化養殖小區,規范養殖行為,改變畜禽生產方式,利用當地玉米、秸稈制作飼料﹔利用糞肥發酵產生沼氣,解決家用炊事用能﹔將禽畜糞便、沼液無害化處理后用來養豬,或用於灌溉農田,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形成“種植—飼料—養殖—肥料—種植”產業鏈條,發展種植業與養殖業一體化的循環經濟。
三是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引導農民發展適合當地實際的農產品初加工、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市場競爭力。比如在秋糧主產區,搞米面油加工點,生產玉米糝、玉米面、豆類面等小雜糧,加工玉米餅,制作玉米油,以及配置飼料等。總之,從當地的優勢出發,瞄准市場需求,搞好農產品開發,以此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
四是提高農業經濟組織化程度,發揮集約經濟效應。針對農業勞動力轉移、市場機制不斷深化、現代農業技術和裝備普遍應用的新情況,在切實保障農民各項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組織和制度的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打破原有家庭承包經營農戶土地分散、生產方式落后、產品質量差的局面,採取聯合、入股等形式辦農場, 利用“公司+基地+農戶”、“訂單式農業”及“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模式,積極引導種植戶、養殖戶建立一定規模和技術的農場、養殖場,創新農業經濟組織模式,進一步解放和提高生產力。
五是引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村轉型發展。組織科技下鄉,推廣農村新型實用技術。加大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力度,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提供科技支撐。積極為農業規模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加強產學研合作牽線搭橋。加大農機推廣,用現代化裝備武裝新型農業。
六是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提供經濟發展保障平台。鼓勵並支持農村與城市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以及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形式,在農村發展商貿物流業。建立以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物流體系,建設連鎖“農家店”。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快速、准確、有效的農產品信息傳播網絡,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並建立信息中介組織。大力培訓農村信息化管理人才。通過構建新的市場流通體系,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七是發展農村現代服務業,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充分發揮資源型地區農村基礎建設的優勢,以小城鎮建設為龍頭,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和農村居住社區聯動建設,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積極培育專業服務、醫療保健、教育培訓、家政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積極推動醫療保健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康復、護理、體檢、美容等非基本醫療健康需求。注重發揮教育培訓的社會功能,大力發展各種人才緊缺領域專業技能的教育培訓。促進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家庭服務業發展。加強科技在服務業中的推廣應用,鼓勵各類新興服務業態發展。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升勞動力素質,有組織輸出勞務,促進農村現代服務業發展,以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
八是深化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生產。通過農村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集中。以市場為導向,對社會資金、技術、土地等要素優化組合,解決“有田無人種、有人無田種”的人地矛盾,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專業大戶(企業)的龍頭作用,帶動農村集約化經營,加快農業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相關專題 |
· 問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