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軍內戰略研究專家、國防教育工作者,孟祥青把自己的講台拓展到軍營、黨政機關、院校和研究機構。
羅金沐攝
9月13日,解放軍后勤學院“名師講壇”如期舉辦,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孟祥青的報告引人入勝。“有聽頭,耐琢磨,特解渴!”會后大家這樣評價。
孟祥青,作為國防大學的杰出中青年專家和學科學術帶頭人,兩次獲得全軍院校育才獎銀獎,連續13年獲得學校“優質大課獎”,主編或合作出版學術著作50余部,成功入選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專家師資庫……。他是眾人眼中炙手可熱的明星教授,而他卻稱自己只是一名“憂對天下的軍人”。
為教之道
“學生都是軍地高級干部。如果說每個人都是一本有內涵的‘書’,那麼孟教授就是要讓自己成為更厚的‘書’。”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主任肖天亮說。
為此,孟祥青廣泛涉獵數千本各學科書籍,精雕細琢課程教案,記下上百萬字的讀書筆記﹔引入戰略理論體系展開學術研究,積極創新學科思維方法﹔苦練授課兩三個小時不用講稿的硬功夫,堅持睡前讀書研習……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全心投入和精心施教,使高中級干部學員視野更開闊、思慮更高遠、決策更科學。”孟祥青說。
他力求每堂課都有最新的學術觀點支撐,有古今中外史料的匯集,有打動自己也有打動別人的共鳴點﹔不僅要有現實的維度,還要有歷史的厚度﹔不僅要講熱點,還要談政策﹔不僅要解讀國際形勢,還要緊貼我軍實際。
2008年,孟祥青受命成為中央軍委軍事理論學習講座第四講《非戰爭軍事行動特點規律研究》的主講人。他走訪了10多家研究機構,做了數萬字筆記,收集了數十萬字資料。這次授課新穎獨到、講解入木三分,軍委領導高度認可。
5年來,他幾乎承擔了學校所有重要班次的大課講授任務,所開設的《中東北非劇變及思考》、《釣魚島爭端走勢及思考》等10多門課程均成為精品課、主干課,他還先后為全國人大外委會、外交部、部隊等單位授課數百次。
一路求索
“一個教員,做點學問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在學術的道路上不畏艱險、不斷攀登。”孟祥青說。
2004年初,指揮員班的一名學員問孟祥青,“當前在學術界有一個普遍的認識:非傳統安全問題應主要採用非傳統手段來解決。那麼,軍事斗爭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
很快,他便以《軍事斗爭手段在非傳統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為題,申請了年度課題,提出了“要把軍事斗爭作為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必要手段”的觀點,闡述了軍事手段運用的特殊性原則和策略,獲學校“十大創新觀點獎”。
“他的科研課題基本都在圍繞國家安全戰略展開,戰略性和政策性強,層次高,涉及面廣。”國防大學政治部主任吳杰明評價說。
“中國威脅論”在西方具有一定市場。孟祥青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關注並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收集整理了大量國內外資料。
他認為,反駁“中國威脅論”既要揭露少數國家的“居心叵測”,做好發展中國家的“釋疑解惑”工作,又要承認並改革我們發展中的一些弊端,探索出新的發展模式。
隨后,他撰寫的《中國發展讓世界放心》、《中國國際角色完成歷史性轉變》等文章陸續問世。文中提出的“和諧、綠色的發展之路”等觀點,有力回擊了“中國威脅論”。
多年來,孟祥青堅持每天早晨上網瀏覽和梳理重大事件,跟蹤最新研究成果,用卡片記錄體會和感悟,定期到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聽課,虛心向身邊同志請教,定期深入部隊一線。
10年來,他獨立或者參與完成課題70多項,獨立或合作撰寫的政策咨詢報告中有10多份獲得上級批示。
居危思危
2011年8月,我國發布《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孟祥青被指定為軍方解讀白皮書的唯一專家。2011年底,在布魯塞爾舉辦的“中歐論壇”上,他發表了有關“中國和平發展戰略與中國國防現代化”的演講和公開辯論,向世界說明我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贏得我駐歐盟使團的高度評價。
有了厚實的積累,孟祥青把自己的講台拓展到了一座座軍營、黨政機關、院校和研究機構。他的研究成果,通過報紙、電台、電視台和網絡,傳播給了千百萬關注國防的人們。
“備戰才能止戰,重戰才能國安。”孟祥青說,“培育與中國夢和強軍夢相適應的全民國防觀念,做一名報國憂天下的軍人,是榮譽責任,更是使命擔當!”
“和平並不等於安全,發展也蘊含著風險﹔不僅要居安思危,還要居危思危……”,孟祥青的講演總是緊扣時事,在許多敏感問題上,其看法總是有著常人難以下探的深度。
“我的目的是讓大家感覺到,在改革開放的和平年代,威脅和挑戰仍然不少且復雜多元,戰爭離我們其實很近。”孟祥青說。
作為軍內的戰略研究專家,通過公共媒體,孟祥青擁有大量“粉絲”。特別是在涉及大國關系、地區熱點、周邊沖突等重大問題時,他都能准確把握方針政策,引導公眾瞭望萬象雲吞的世界,觀察風雲際會的軍情,喚起人們對國家安全的認知。(記者 曹紅艷 通訊員 褚振江 羅金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