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北京論壇十周年寄語】哈裡 托馬斯 狄金森:北京論壇(2008)回顧

2013年10月29日14:59   來源:北京論壇秘書處

原標題:【北京論壇十周年寄語】哈裡 托馬斯 狄金森:北京論壇(2008)回顧

哈裡 托馬斯 狄金森 愛丁堡大學英國史名譽教授

2006年,我與北京論壇首度結緣。那一年,我應北京大學歷史學專家的邀請,為一場題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英國為發源地)時期英國史的研討會撰稿。我提交的論文題目為《人民的政治》,闡述了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這幾十年間英國所經歷的巨大社會經濟變革。許多國家的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會議還為代表們配備了英中同傳。在這一年的北京論壇上,我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學者,參加了一系列的盛宴(包括在人民大會堂的那一次),並游覽了故宮、頤和園和長城等名勝古跡。這次北京論壇,對論壇的宗旨、活動和成果進行了全面的闡釋,令人激動且富有成效。

2008年,我十分榮幸地應邀成為這一年論壇開幕式的四位主旨報告人之一,(另三位分別是諾貝爾和平獎共同獲得者默罕 穆那辛何、東京大學校長小宮山宏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我對北京論壇的認識和感情也進一步加深。我的報告,從總體上強調了歷史過程的復雜性,以及人類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的不可預期性,同時我指出,西方世界邁向民主的步伐是緩慢而遲疑的,由此我的結論是:沒有一個西方國家已經實現了完美的民主制度。我的報告強調,認定其他國家能快速完成民主化轉型,這種想法未免有些武斷,尤其是當這些國家缺少實現民主的一些先決條件時,譬如高度城市化、商業化和工業化的社會,以及較高的文化普及率。構建一個在社會和經濟方面最能滿足廣大民眾要求的現代社會,其方法不隻一個,但所有這些方法均依賴於較高的文化普及率和不斷擴展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此前提下,決策者及其顧問才能對人性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對其它社會制度有進一步的了解。北京論壇的舉辦正是為了促進此類重要目標的實現,並改善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除了在2008年北京論壇上發表的主旨報告外,我還向專家研討會提供了一篇名為《1768-1848年英國民主意識形態之爭》的論文。文中指出,盡管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且最為現代化的國家,但是幾十年來它卻未能確保其所推崇的民主改革得以實現。在眾多的改革者們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改革方案后的數十年裡,英國政治的前進步伐依舊緩慢而遲疑。

2008年北京論壇期間,我和所有其他與會人員積極參與並聆聽了各國學者和決策者對最新研究成果的闡述及對不同領域諸多問題的思考,這將有助於各方攜手推進全人類的和諧與繁榮。北京論壇還是一個發展友誼和構建人際網絡的平台,其宗旨在於推動各方在未來幾年開展深入合作。與會代表住得舒適,吃得滿意,並有幸參觀了市內及周邊的一些文化歷史名勝。論壇組織的社會文化活動也讓所有參與者見証了首都北京的繁華:這座不斷擴張的大都市擁有全世界最高級的現代化建筑、商場、飯店、賓館、奧運場館和地鐵,數量龐大的私家車和組織高效的出租車穿梭於城市街頭。作為一個現代化的首都,北京優質的硬件設施可與倫敦、紐約、柏林、新加坡、東京等全球任何一座大都市相媲美,這點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由於此前我曾多次訪問中國,期間的所見所聞使我對2008年北京論壇和這座城市有著比其他代表更深的眷戀。

我與中國學者的接觸已有35年之久,且自1980年至今,已多次來華參加學術活動,因此我想就2008年北京論壇期間的感受同之前訪問中國各地學者和學生的經歷作一番比較。1978年,我與研究英國史的中國學者進行了初次接觸。當時,南京大學的王覺非教授就如何推動南大英國史研究這一問題尋求我的建議和幫助。我寄給王教授一些書籍和影印資料,並促使英國出版商和英國文化委員會向南大圖書館捐贈了一些著作。1980年,我首度到訪南大,為來自中國各地的大約30名碩士生做了講座。講座持續數周,每天6小時。他們是我整整52年教學生涯中見過的最聰明、最勤奮、最上進、最執著的一批學生。雖然課程任務很重,但是指導這些學生卻帶給我極大的滿足感。他們中的一些學員后來成了英國史方面的知名學者,包括北京大學的錢乘旦教授和南京大學的陳曉律教授。當年我還訪問了北京、上海、無錫和西安,並游覽了中國的許多歷史文化名勝。從那以后,我有幸多次來華(目的地主要是南京和北京)為十幾所大學演講,從而結識了很多優秀的教授和積極上進的學生。在此,我很樂意提一下高昊,目前他是北京大學的一名教授,他也是我此前指導過的一位南京學生的兒子。高昊最近剛剛在我的指導下完成了一篇英國史方向的博士論文,並提交至我所任職的愛丁堡大學。總而言之,我同研究英國史的中國專家有著長期深入的接觸,這或許也使我對北京論壇的感情比大多數代表更深。 之所以簡要提及三十多年來與中國學者的接觸,是為了更有效地突出我對近幾屆北京論壇,尤其是對2008年論壇的喜愛。首先,我想對2008年的情形同三十年前作一番比較。三十年前,中國政府決定敞開國門,邀請外國專家來中國講學,同時派遣最出色的學者和學生前往世界各頂尖大學進修,以期同外部世界建立更廣泛的聯系。1980年,我來到南京這座大城市,是當時這裡為數不多的幾位西方學者之一,而我所有的中國學生都未曾踏出過國門一步。到了2008年,大批外國學者紛紛來到北京論壇,許多參會的中國學者和學生也都有出國留學的經歷。論壇雲集了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者和決策者,他們就如何促進和諧和實現繁榮這一議題各抒己見。這樣的場面若是放在三十年前,一定會讓所有中國學者和學生大為驚訝。

三十年前,中國大學的基礎設施(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教具等)明顯落后於西方頂尖學府。然而在這三十年裡,中國的大學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中國大學的教學樓及其它設施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對此,與會代表們隻需短暫走訪北大清華便可一目了然。同樣堪稱世界一流的還有中國頂尖學府的師生質量及培訓機制。三十年前,一如此前的漫長歲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聰明、最勤奮、最執著的學者和學生,然而落后的設施以及與國際學者間交流的匱乏使他們的潛力未能得到完全釋放。北京論壇所展現的情形已不同於往昔,中國學者在許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沿。如上所述,三十年前中國的大學生是我五十多年教學生涯中見到的全世界最聰明、最勤奮、最執著的一批人,但是他們很難接觸到最先進的設施,對於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技術、知識和方法也知之甚少。。北京論壇告訴我們,這種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中國教授引以為豪的是,他們最優秀的弟子與世界各地頂尖大學的學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許多中國學生都有機會到其他國家的頂級學府深造,他們也以實力証明了他們自己絲毫不遜色於那些本地學生。我所任職的愛丁堡大學每年都會接納數以百計的中國學生來校深造,他們也是我校畢業生中最優秀的一群人。這些學生將滿載著知識和技能回到中國,為自己祖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三十多年前,我作為一個對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地方都很熟悉,但對亞洲知之甚少的英國人。生平第一次有幸到訪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和無錫等地,了解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古國之一。2008年北京論壇期間,同所有其他與會代表一樣,我清楚地意識到中國正在確立其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最現代化、最具影響力國家之一的應有地位。過去十年的每一屆論壇都告訴我們,現代中國願意學習各國之所長,而且現在的中國已有許多地方值得全人類借鑒。

2008年首度來華參加北京論壇的代表們,親眼見証了這樣的大都會,它擁有堪與世界任何城市相媲美的現代化設施。記得曾幾何時,川流不息的自行車遍布首都北京的大街小巷,而現代化設施幾乎無處可覓。過去三十五年來,北京以及中國許多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變化之大和發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任何其他國家和城市都未曾有過的。我有幸目睹了數十年前中國的舊貌,盡管它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然而更讓我欣喜的是,2008年北京論壇及之后數屆論壇我看到的這樣一個事實:在最近幾十年裡,一個現代化的中國給廣大中國人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利益。

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在北京論壇及中國各地的演講中曾試圖闡明如下觀點:解決社會、經濟、智力和政治的問題始終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還沒有一個國家在上述所有領域均取得了成功。這一觀點是我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對本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先進、最現代化的國家之一-------的歷史進行研究的經驗總結。我也意識到,任何國家都無法獨享智慧,從而在人類文明和發展的各個方面引領全球。目前,這些觀點已在中國許多發展勢態良好的頂尖大學得到了積極有效的教授並為人們所接受。北京論壇吸引了相關領域的眾多學者和決策者參與互動,並且探索出在全球范圍內促進和諧與繁榮的最佳手段。2008年及過去十年的論壇無疑幫助中國了解了其他國家在解決這類問題上所做的嘗試﹔同時,論壇也非常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應對這類問題的方法。就如何以人類可實現的最佳手段解決這類問題而言,中國有許多值得各國學者和決策者們借鑒的地方。讓我們共同努力,確保這一互動學習的過程能長久地進行下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北京論壇(2013)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