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國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2013年11月04日09:13   來源:《求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歷史淵源、廣泛現實基礎和客觀發展規律,對於我們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獨特的文化傳統,深深培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根

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精神,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是一種無所不在的“軟實力”。不同的文化傳統,注定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路徑和命運也不盡相同。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延續至今,並在當代進一步迸發出強大生命力和競爭力,一個深層根源就在於獨特的中華文化優勢。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根與魂,是中華文明數千年長盛不衰的“文化密碼”。

當今世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但社會主義在中國卻一枝獨秀,根本原因正在於我們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獨特的發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獨特性”、“中國特色”的重要方面就表現在,它深深扎根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中,是在吸收、融合、提升中華文化優秀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它的血脈中流淌著大量的“中國元素”,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從精神追求看,傳統文化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進取精神、“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態度、“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一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成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重要支撐。從社會理想和治國理念看,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的國家觀念,“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的民本思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好戰必亡”的和平思想,“應時而變”、“與時俱化”的變革意識,“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等等,使中華民族得以創造歷史上的輝煌,並為今天的探索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可以這樣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源。也恰恰因為這點,這條道路才易於為中國人民接受、認同,並轉化為強大的正能量。

一個沒有文化傳統的民族,是不完美的民族﹔有著獨特文化傳統卻不知珍惜的民族,則是可悲的民族。如果拋棄文化傳統、割斷文化血脈,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就會如同無根浮萍、斷線風箏,既會喪失基礎和動力,也難免迷失方向和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這使它的發展道路彰顯著鮮明的民族風格,體現著深邃的中華智慧,散發著無窮的迷人魅力。

二、獨特的歷史命運,注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時代和人民的選擇

創造了五千多年璀璨文明的中國,長期昂揚走在世界的前列。《大國的興衰》的作者肯尼迪指出:“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文明更發達、更先進。”著名學者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也認為,中國曾長期佔據世界經濟的中心地位。據西方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研究,公元1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22.7%,此后長期保持在20%以上,到1820年達32.9%。

1840年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此后中國遭到“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備受列強欺凌,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經濟凋敝,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逐年降低。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一百多年時間,是中華民族最動蕩、最屈辱、最悲慘、最痛苦的時期。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為了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斗爭,中國各種政治力量圍繞救國尋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試圖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歷經14年終被中外反動勢力合力絞殺。洋務派發起“求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這條治標不治本的救國道路破產。資產階級改良派試圖“跪著造反”,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式的資本主義,“百日維新”的失敗証明這條道路根本行不通。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仿效西方實行多黨制、總統制,建立了共和政體,但革命果實很快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所篡奪。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由於國民黨右派集團叛變革命走向失敗,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政權實行新的獨裁統治,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想難以變成現實。“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毛澤東用這10個字,形象地概括了近代以后中國革命的曲折發展和救國尋路的苦澀歷程。

歷史証明,舊式的農民戰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多黨制的革命,都不是引領中國人民完成兩大歷史任務的正確道路。在救亡圖強的中國革命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不僅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而且開辟了建設、改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90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近代以來獨特的歷史命運雄辯地証明了一個真理: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我們隻有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拓前進,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國情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情況,是各國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根本依據。不同的國情,從根本上決定了各國發展道路的差異性。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633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482億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74260多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6094美元,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創造了世界矚目的“中國震撼”、“中國奇跡”。近年來,由美國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進一步暴露了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端。同歐美一些國家受困於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相比,同一些發展中國家陷入發展陷阱相比,同西亞北非一些國家政治動蕩、社會混亂相比,我國發展可以說是風景這邊獨好。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樣的一個基本國情,正是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都要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這樣一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脫胎而來,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也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期。准確認識並牢牢把握當代中國這一最大國情並非易事。改革開放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嚴重失誤和曲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認識脫離實際,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脫離、超越了這個基本國情。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正是基於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准確把握,我們黨科學制定並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正確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開辟出了一條嶄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歷史和現實都啟示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都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道路決定命運,自信才能自強。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正確的道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隻有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與外部世界,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我們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我們的夢想才能不斷變成美好現實。

(執筆:張明倉 李祖發 霍其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求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