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深化改革更需身負“公罪”的干部

柏建全

2013年12月12日10:2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凡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這同人們熟知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公罪”指的是做官堅持原則,為了百姓秉公做事不怕得罪上司而獲罪。“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這句千古諍言對當下仍有現實教育意義。

新時期的黨員干部應當有什麼樣的行為約束呢?那就要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為好干部標准像,各自畫一畫自己的肖像,看看自己還缺乏哪些擔當?問問自己我是誰、我像誰?對照中央“八項規定”、聚焦“四風”問題,看看自己還有哪些差距?問問自己為了誰、依靠誰?高爾基說過,“反思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沾污。”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或反思一下,自身“公罪”“私罪”有幾否。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這個物欲橫流、利益沖突的社會裡,站在那些欲壑難填的人群面前,對黨員干部來說就是一次次考驗。雖無較量之聲,卻驚心動魄﹔雖不見硝煙彌漫,卻是刀光掠影之景。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若能做到敬畏權利、敬畏人民、敬畏法紀,公道正派地行使權力,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懼“公罪”,雖然得罪少數人,但卻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擁戴。在這裡“少數人”與“多數人”僅是量的概念,最根本的是在權力的運用上,“關鍵的少數”決定著“次要的多數”,對“關鍵的少數”的監督成為關鍵之關鍵。

身無“公罪”心不安,胸懷“公罪”天地寬。“公罪”有或無是檢驗黨員干部能否堅定信仰、服務人民、剛正不阿、秉公執紀的分水嶺。江蘇省泰州市原信訪局局長張雲泉說過一句話:“老百姓有理,就寧可得罪官,決不得罪人民。”屢屢得罪官員的張雲泉,用條條“公罪”贏得了黨和人民的嘉獎,當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的“雙百”人物。

“公罪”與“私罪”好比如一面硬幣的兩面。獲“公罪”的人必定是鐵肩擔道義,執政執紀為人民,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坐鎮雅俗,引領風尚﹔而犯“私罪”的人多是利用職權放縱貪欲、假公濟私,或花錢買權、用權賺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至上。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自十八大以來查處並被報道的貪腐案有83名廳級以上官員,其中“一把手”佔了四成,另有接近六成是分管一攤的“二把手”。這些“關鍵的少數”權力之大,監督之難可見一斑。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視察山東時念給菏澤市、縣委書記們的一副對聯。他說,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這也是對“關鍵的少數”們的警示。

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改革進入了攻堅期,需要解決的問題遠比以往更為敏感和復雜,加強懲治腐敗的任務更加艱巨和繁重。我們的黨員干部要有為黨為民勇於擔當的胸懷,不懼“公罪”而折腰的膽量,敢邀“公罪”、堅拒“私罪”的氣魄﹔心存身無“公罪”即是罪的愧疚感,立起身負“公罪”不覺重的正義感,以“公罪”為功,久久為功,方可實現人民群眾期盼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願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娟、謝磊)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