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 陳炳才(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萬鵬)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3日在京舉行。會議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就此,記者採訪了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陳炳才研究員。
陳炳才談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賦予城鎮化新內涵,回歸了城鎮化本質內涵。會議提出,城鎮化“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此可見,城鎮化不是土地、住房的城鎮化,也不是大拆大建的造城運動,而應是布局合理、優雅、讓人有記憶、有鄉戀的城鎮化,城鎮化的人文和歷史、自然特色更明顯。他指出,新加坡城市建設經驗告訴我們,人老懷舊,因此,其高樓大廈邊留有足夠的空間建造新的樓房,一旦舊房需要改造,在空地上建新房后,先搬住后拆遷,避免了拆遷矛盾。到目前,新加坡的土地60%依然是禁止開發,40%的開發地帶依然有很多尚未開發。新加坡的城市,是一個花園城市,綠色城市。反觀我國的城鎮化,地方城市官員們急於求成,試圖把后來幾代人完成的事現在就想做完,這種大拆大建的拆遷隨時耳聞應該反省。可喜的是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糾正了以往的片面政績觀和城鎮化思路。
本次會議指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陳炳才認為,這為城鎮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幾千年來,城鎮之所以被人們向往的一個朴素認識就是城市比農村好。城市比農村好在哪裡?現代社會,城市的高樓大廈、繁華、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交通便利拉開了巨大的城鄉差距,高福利、良好的教育體系和制度令農村人向往,城市的組織性、開放性和相對農村的公平吸引著人們走進城市。正因為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大城市與小城市的差異,吸引著人們從鄉村走進城市,從小城鎮走進大城市。從歷史看,城鎮是非農業人口的集中居住地,是非農經濟活動的聚集地,也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人類文明及其發展的集中表現形式之一。城鎮享有比鄉村更高的生活、福利水平和更高的文明程度。城鎮也是一種組織,具有秩序性和制度性等約束要求,它消除了農村的自由散漫。
陳炳才認為,城鎮必須讓常住人口市民化,不能讓新進城的居民低人一等,受到政策和制度和歧視。那樣,就是超越了城鎮化的條件。因此,城鎮化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扎實,不要超越自身能力和條件盲目搞隻見樓群不見人的城鎮化,更不能搞身份待遇歧視的城鎮化。他強調,城鎮化以人為本,有著豐富的內涵。不僅要入城農民、常住人口享受市民待遇和福利,從拆遷、建設布局、小區建設設計,包括車位、老年人、孩子活動場所,公園配置上,須有人性化的安排﹔城鎮必須是生態、環保、節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否則,城鎮在嚴重的污染和霧霾之中,也不是人民所期望的﹔城鎮也必須適宜居住、建筑物可長期保存有地方特色而非大拆大建。城鎮必須設置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城鎮的建設應有立法、規劃,按照規劃布局和建設,而非換一任書記市長換一次規劃思路,城市群、主城與衛星城相互協調布局,不能是開發商設計的城鎮化,不能是為了土地財政的城鎮化。一個城鎮和城市的發展,不是一任領導和一代人就完成的,而是無數代人的努力,不應有“畢其功於一役”的不切實際的妄想。要一張藍圖干到底,每任領導和居民,都是在為城鎮化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而不是推倒重來,各搞一套。
陳炳才講到,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功成不必在我,要甘於做鋪墊性的工作,敢於抓未成之事。”紅旗渠、三北防護林等大工程,都是幾代人一以貫之而成的。又說,領導干部要善於“瞻前”,既不搞“一個師公一道法”,也不刻意高“新官上任三把火”,要遵循客觀規律,尊重群眾意願,多多添柴而不胡亂起灶,不求個人風光而是一以貫之地干下去。
最后,陳炳才指出,城鎮的建設和發展,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部分,美麗中國不僅要讓鄉村山清水秀,空氣清新,也要讓城鎮如此,更要讓城鎮具有傳承。會議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要“保留村庄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因此,不能只是發展高樓大廈連成群片、道路便利的城鎮,忽略城鎮化的本質。沒有歷史傳承的城鎮化,城鎮就會失去了特色、文化和靈魂,因此,一定要“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