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繼昌 陳向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習主席明確指出,要堅持把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作為戰略重點。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任務,是實現強軍目標的現實課題,隻有以強烈的進取意識、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創新,一步一動扎實推進,才能在未來戰爭中佔據優勢,贏得主動。
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是實現強軍目標的重要途徑
新型作戰力量是國家戰略能力的前瞻力量,是生成新質戰斗力的強力引擎,代表著軍事技術和作戰方式的發展趨勢。縱觀戰略發展史,發展新型作戰力量歷來都是建設強大軍隊、打贏未來戰爭的基本規律和有效途徑。
新型作戰力量是先進軍事技術和新型作戰思想聯姻的產物。新型作戰力量的興起,往往預示著軍事改革大幕的開啟。恩格斯有個著名論斷: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在冷兵器時代開始之際,融沖擊力與防御力於一體、代表了當時軍事技術發展成就的騎兵,是新型作戰力量,成為戰場上的寵兒。隨著火藥的發明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配備火藥化武器的軍隊成為威力無比的新型作戰力量。20世紀80年代,世界新軍事變革悄然興起,以信息化為主導的軍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深刻沖擊了傳統安全觀念,深刻改變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引發整個軍事領域革命性變化。世界主要國家軍隊紛紛圍繞新型作戰力量建設進行激烈角逐,制定新型作戰力量發展規劃,加大對戰略預警、軍事航天、戰略投送、低空作戰等新型作戰力量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以便贏得戰略主動。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的蓬勃興起,為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提供了資源保証。能否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能否把先進技術和新型作戰思想有機融合,支撐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發展,關系到國家安全戰略全局,影響和決定著軍隊未來。
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是實現跨越發展、打贏明天戰爭的戰略選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處於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現實、潛在的風險和挑戰,外部安全威脅與內部安全隱患、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並存。西方大國進一步強化在西太平洋地區軍事部署,深化我周邊國家軍事同盟,從戰略上強化對我防范和遏制。我國周邊地區利益矛盾錯綜復雜,地緣戰略競爭加劇,一些熱點問題升溫,安全風險和隱患增多。建成與我國大國地位相稱、與我軍使命任務相適應的軍事力量,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迫切需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作戰力量,以新質戰斗力建設帶動整個軍隊改革發展整體躍升。與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相比,我軍新型作戰力量建設起步較晚,在規模結構、武器裝備、作戰能力等方面明顯不足,有些方面甚至存在“代差”。我們必須主動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大的發展,並力爭在某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深入研究把握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的基本要求
以理論創新為前瞻。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其本質就是一場革命,需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突破機械化戰爭思維定勢,樹立開放式、交互式的信息化理念,推動作戰力量組織模式、運行方式的轉變,推動部隊戰斗力的不斷躍升。具體地說,就是要勇於突破機械化思維定勢,實現由要素性思維方式向一體化思維轉變,由直線式思維方式向矩陣式思維轉變,由延伸性思維方式向原創性思維方式轉變,由單一性思維方式向多樣化思維方式轉變。要打破傳統的條塊化運行、分散化交換、低效率利用的思維和工作模式,深入研究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的主、客觀條件,認知其本質特征,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實踐,不斷循環往復,形成完整系統理念。
以能力需求為牽引。任務牽引針對性強、見效快,是當前軍隊建設的重要抓手。基於任務的牽引是短期的,基於威脅的能力的牽引才是根本的長遠的。當前,我國國家發展和安全利益的不斷拓展,已經超出傳統的領土、領海和領空范疇,向更大范圍和縱深拓展,海洋、太空、網絡空間安全面臨諸多挑戰,要求軍隊不斷強化全球視野下的大國防觀、大安全觀。戰爭不具確定性,作戰對手可以變化,但作戰方式可以預設。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必須統籌好當前急需和長遠發展兩個大局,把目光投向十年甚至三十年后的戰場,以未來作戰需求為牽引,切實搞清楚未來打什麼仗和怎樣打仗等基本問題,著力提高核心軍事能力,真正實現基於任務向基於能力的轉變。
以信息技術為主導。信息化是未來戰爭的時代特征,信息技術是新型作戰力量的基本標志。在陸、海、空、天、電、網等多維空間進行對抗,必須通過信息的滲透性和網絡的聯通性才能實施最有效攻防作戰。信息系統是信息化建設的先行領域,是構建聯合作戰體系、生成體系作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其特有的“網聚”能力和“血脈”作用,把各類作戰力量、作戰資源聚合成新質戰斗力。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加快推進機械化信息化復合發展,提高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成為部隊戰斗力的倍增器,發揮信息能力在軍事行動中的主導作用。
以體系建設為支撐。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軍事思想、編制體制、戰略戰術、武器裝備、人才建設、綜合保障等﹔是一個漸進的動態的過程,需要妥善處理社會進步與軍事需求、戰術性調整與戰略性推進的關系,在整個進程中需要不斷調控。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必須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需求,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作戰與保障、數量規模與質量效能、主要戰略方向與其他戰略方向等重大關系,切實走開從系統到要素再到系統的路子,以提高體系作戰能力為核心,以增強作戰力量為重點,以綜合集成建設為手段,按照總體籌劃設計,抓好分級分類建設,全面提高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水平。
以軍民融合為基礎。國家經濟科技實力不斷躍上新台階,利用經濟社會資源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前景更加廣闊。要建立健全與軍工企業裝備發展相一致的協調機制,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同時,在軍事需求主導下,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應急行動能力建設,注重基礎設施軍民合建共用、優勢資源軍民互補共享、重大項目軍民協作共贏,使新型作戰力量建設走出一條投入少、發展快、效益高的路子。
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的思路舉措
武器裝備發展速度、發展水平牽引和決定著新型作戰力量建設進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相結合,優化建設模式,自主創新發展,不斷加強裝備科研,以重點型號研制為抓手,以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為突破口,夯實發展基礎,積蓄發展力量。隨著偵察監視技術的發展,未來戰場將變得更加透明,要達成出奇制勝的效果,依靠“行動突然性”越來越難,而“技術突然性”則上升為重要手段。要按“敵有我破、敵怕我建”不對稱發展的總體思路,積極研發新一代殺手锏武器裝備。要注重成系列發展,加強武器裝備系列化、通用化、標准化建設,精簡現有型號,運用先進成熟技術對現役裝備進行信息化改進,逐步構建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的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
現代戰爭既是武器裝備的較量,更是知識技術、戰略戰術的較量,實質就是人才的較量。要進一步牢固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為根本,以提高信息化素養為核心,以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各類專業人才、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為重點,培養造就德才兼備、數量充足、結構布局合理、信息素養較高、效能作用明顯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隊伍。要採取院校超前培養、部隊預先儲備、及時組織改訓等辦法,走開“院校訂單式”“裝備研制生產嵌入式”“兩成兩力銜接式”培養新路子,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要突出抓好各級指揮員隊伍建設,強化信息化知識、聯合作戰理論培養,加大實踐鍛煉力度,提高聯合作戰指揮素質。
自新一輪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全面展開以來,新型作戰力量的比例大幅上升,使作戰力量的內在結構、武器裝備的編配類型發生了較大變化,客觀要求對任務定位、指揮編組、力量編成等進行再研究、再設計,重新構建起一個與新的體制編制相適應、與新的作戰要求相符合的新型作戰力量體系。如陸航力量要研究構建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戰主用型轉變,切實融入陸軍作戰體系。要按照優化布局、滾動發展的思路,進一步擴大新型作戰力量規模。要按照平戰一致原則,靈活確定編組方式,使內部結構高度合成、更為緊密,提高力量運用的時效性、可靠性。要在充分研究論証的基礎上,及時頒布相關法規制度和條令條例等,用制度規范發展。要大力改進工作作風,切實防止本位主義傾向,主動破除利益藩籬,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各級黨委要加強組織領導,大力弘揚改革精神,完善科學決策機制,切實抓好頂層設計,緊緊扭住重大現實問題,自覺做新型作戰力量建設的促進者推動者。
(作者單位:總參陸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