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 趙宇清
馬晶(左)和譚立英。劉新楊攝
為了探尋宇宙的奧秘,我們派出一顆又一顆衛星穿梭於茫茫太空。怎樣讓衛星迅速地給我們傳回海量信息? 23年前,哈爾濱工業大學執著的青年教師馬晶與譚立英開始在中國破解這道世界難題,就這樣這兩位空間光通信學者成了聯通天與地的信使。
星地激光通信終端於2011年8月16日隨海洋二號衛星發射入軌。2011年10月25日,哈工大的馬晶與譚立英夫婦帶領團隊成功完成了我國首次星地激光通信試驗。對衛星在軌工程遙測數據的判讀和分析表明:我國首次自主創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終端性能優於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星地激光通信鏈路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今年,他們的這一科研成果獲得了國防技術發明特等獎。
衛星光通信是天方夜譚還是民族之夢
23年前,34歲的譚立英還是哈工大物理系的一名年輕教師,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每天一邊上課,一邊忙於做自己的碩士論文,還要一邊照顧孩子。在北京圖書館,她查閱了上千篇資料之后,終於為自己的碩士論文找到研究方向。有關衛星激光通信的資料讓她的眼前一亮,衛星與衛星間、衛星與地面間用“光”鏈接起來,可以形成空間的信息高速公路。要是能在浩瀚空間建立一個無線光網絡,實時進行高速信息傳輸,這將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在當時那個年代,衛星微波通信還不是十分成熟,更不要說是衛星激光通信,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譚立英的想法是天方夜譚,包括譚立英當時的導師。
導師勸她:“方向雖好,但難度太大了,難以畢業。你要堅持做這個方向,碩士論文所需的研究費用還要你自己解決。”
這時,剛剛從日內瓦學成歸國的丈夫馬晶給了譚立英堅實的依靠。馬晶與妻子一起做了戰略研討,他認為這個研究方向很新,沒人干,而且它將是今后中國衛星信息傳輸急需解決的核心技術,該技術若能攻破,將給衛星通信領域帶來革命。
於是,馬晶安慰並鼓勵妻子:“沒經費,我們就用家裡的錢做,我陪著你一起干!”
或許,在上個世紀90年代,隻有這夫妻倆堅信:衛星光通信不是天方夜譚,它是民族之夢、中華之夢。
創業之初的日子無比艱難。或許沒人會想到中國的第一個衛星光通信實驗室就是馬晶從學校借來的一間地下室。地下室裡潮氣很重,所有的紙質材料放入地上室,都會因為浸入了潮氣而變得綿軟,難以翻閱。馬晶在裡面放了一個去濕機,去濕機每天都能抽出三箱滿滿的水來。
家裡的積蓄和微薄的工資是全部科研經費,譚立英不得不算計著花。為了節省費用,譚立英出門能步行絕不坐公交,能坐公交絕不打車,坐火車能坐硬座絕不買臥鋪。但現實問題仍然不可避免,建立理論模型需要實驗測試驗証,沒有經費就沒有最基本的實驗設備,初步的原理驗証無法進行。
一天,馬晶略帶得意地安慰妻子:“咱們的儀器有了。”妻子一臉迷惑:“別瞎說了,沒有錢,上哪去弄儀器設備?”馬晶賣起了關子:“這是個秘密,先不告訴你。”
兩天后,馬晶神秘的把妻子帶到了那間簡陋的地下實驗室。拉開實驗室門的一剎那,譚立英驚呆了,地上擺了一堆“破爛”。“你改行收破爛了?從哪搜羅的寶貝啊?”譚立英問。馬晶卻對這些破爛如數家珍:“這是教學實驗室報廢的儀器,有些修一修興許能用!”譚立英聽了半信半疑。
之后的幾天,夫妻倆在實驗室忙活兒開了。他們首先將這些“破爛”整理歸類,湊成了幾件“整尸”,然后對其進行“拯救”,經過一番“解剖”、“移植”,果真湊成了幾件寶貝。就這樣,研究開始了,初步的光發射測試驗証得到了有效的數據,譚立英終於完成了畢業論文。
譚立英說,她從不認為自己是個專家,她只是一個學者。因為研究衛星光通信的路上,從單元技術到關鍵技術,從演示驗証系統到原理樣機再到基地建設,每一步都是空白,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東西,她的研究工作完全是一路學習一路摸索走過來的。
真正的夢想不計回報隻有一心付出
1995年,譚立英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她與丈夫已在這項研究中投入了兩萬多元錢,幾乎處於“彈盡糧絕”、“無米下鍋”的狀態。於是,那年秋天,譚立英帶著碩士論文和幾十袋方便面住進了北京阜成路8號航天部招待所,倔強的她要給這個研究項目跑出一筆經費來。
跑經費的日子也是譚立英哭得最多的日子。碰壁是常有的事情,冷言冷語也是常聽的,很多時候譚立英轉身出門時,淚水就滴在了衣襟上。
在航天部沒有任何門路的譚立英完全是用自己的研究熱情打動了那裡的工作人員。幾乎每一個看了她論文的人都會驚奇問她同一個問題:“是誰支持你做衛星光通信研究的?”每次譚立英的回答都會令聽的人感慨:“沒有項目經費支持,是我自己拿家裡錢做的!”
陳芳允院士——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863計劃的倡導者之一,在讀了譚立英的畢業論文、了解了他們所做的工作之后,激動地說:“你們做得非常好!國家需要衛星激光通信,也一定會支持你們的研究工作。希望你們能繼續做下去,不要有任何顧慮。”
此后,馬晶和譚立英陸續獲得了來自哈工大和航天五院的科研基金,研究工作也逐步進入正軌: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團隊,研發完成了星地激光鏈路的星上光通信終端樣機、衛星激光通信地面動態演示驗証測試系統、集成化衛星激光通信終端高精度測試校准儀,並朝著工程化空間試驗階段進軍……
20年追夢20年圓夢
2011年10月25日是讓馬晶和譚立英可以銘記一生的日子,那是中國首次星地激光鏈路雙向捕獲跟蹤試驗成功的日子。試驗現場的大屏幕上,“海洋二號”衛星以時速20000多公裡的速度疾馳而來,它經過試驗區域的時間隻有幾分鐘,必須在這短暫的時間內,衛星光信號與地面光信號准確對准,實現快速雙向捕獲、鏈接並跟蹤。
11秒! “海洋二號”進入鏈路試驗區后,僅11秒,地面終端就成功捕獲到星上終端發出的光信號!這一刻,譚立英期盼了太久。20年,這於她和她的團隊來說,這是一份堪稱完美的禮物。馬晶說, 20年,比他想象的時間還要短些,他甚至做好了打30年或者50年持久戰的准備。
這次試驗的成功是中國衛星通信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它標志著中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航天高技術尖端領域走在了世界發展前列,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星地直接探測高速激光通信鏈路新技術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馬晶與譚立英夫婦已帶領團隊在基地鏖戰了近兩個月。由於當初對試驗的復雜性及各部分工程任務量等估計不足,科研經費又一次出現了短缺。參與實驗的老師們自帶行李,擠進了租來的簡易房。馬晶、譚立英把家裡的電視機、窗帘、大米、土豆等一股腦地搬進了這個“新家”。為了節省經費,所有研究人員每天中午都隻吃6元的盒飯。到了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海洋二號衛星星地激光通信試驗項目的總指揮譚立英又變身為廚師為大家准備晚飯。譚立英廚藝了得,每次她做的菜總會被大家搶得連湯都不剩。
試驗成功的那一晚,譚立英做了6個菜:汆酸菜、涮羊肉、拌黃瓜、紅燜肉、柿子炒雞蛋和西葫蘆炒雞蛋。沒有大餐桌,團隊的所有人圍著乒乓球案子完成了一次難忘的聚餐。
20年,這對夫婦和他們的團隊為了追夢付出了太多……譚立英說:“女兒小的時候,我不是把她交給鄰居,就是交給我的學生代為照顧。女兒總是埋怨我與她談心的時間太少,實驗室裡的那個‘孩子’總是比她更重要……”
馬晶說:“或許我們是不稱職的父母,女兒考上高中要住校,我們兩口子竟然樂壞了。女兒高考結束第二天,我們就為了項目的事情出差去了……”
於思源是星地激光鏈路試驗現場總指揮,也是團隊裡的骨干教師。他絕對是一個鋼鐵俠,晚上10點鐘之前,他幾乎都在辦公室。即使是結婚,也特別匆忙:第一天坐火車回家,第二天參加婚禮,第三天回實驗室工作。
這些年,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家人的歉疚,但為了這個夢想,他們甘願奉獻、甘願犧牲。
“20年不是夢想的終止,它只是一個節點,它意味著新的開始。”馬晶從不將實驗的成功看作是項目的句號。譚立英說:“我們驗証衛星激光通信技術的可行性,這只是為在空中搭建無線光網做好了准備。真正要建好這個光網,我們可能還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或許,夢想就是這樣,永不停歇,永無止境!
馬晶的夢想誓言:莫謂星地通如許,更星間鏈路待接續。
譚立英的夢想誓言:揮手再十年,鑄就天光路。
相關專題 |
· 中國夢·我的夢——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