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邵江梅 竇苗苗
13歲就出門闖天下的“馬大樹”
甘肅張家川縣木河鄉坪王村馬生龍大哥13歲就離家出外闖天下了,如今他已在北京著名的飲食一條街牛街擁有一個可觀的天天拉面館,今年42歲的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把自己創辦的開到全球穆斯林國家,讓外國人好好瞧瞧咱中國人的本事。
在牛街的天天拉面館,記者見到了張家川縣木河鄉坪王村的馬生龍大哥。今年他42歲,一口京腔調的普通話說的非常地道,如果不說家鄉話,你根本認為他是北京人。他給筆者介紹,小時侯家裡窮,看到父親在關山林裡割竹子維持家計,心裡不是滋味,13歲就出門闖蕩了。1988年馬生龍隻身來到北京闖蕩,舉目無親,由於找不到工作,他曾經在公園裡的椅子上睡過,在五毛錢的錄像廳裡過夜,吃了不少苦頭。后來在牛街的飯館從洗碗工做起,從此他可以告別了夜夜露宿的生活,雖然剛開始老板不發工資,但管吃住還能學技術,他就已經十分高興了。慢慢的他學會了拉面技術,工資從最初的每月五十元,漲到最后的五六百元。1998年,他打工的店老板由於家中有事店面要轉讓承包,老板見馬生龍為人忠厚老實,拉面技術精湛。就把店面承包給了他,由於馬生龍的精心經營,再加之他做的牛肉面味道好吃,很快風靡牛街,顧客非常喜歡,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他的店裡車水馬輪,顧客不斷。當記者問到生意如何時,他告訴筆者,生意最好時一個月能賺十萬,正常時一個月也就五六萬,一年下來最保守能賺五六十萬元。因為他來北京較早,為人豪爽熱情又樂於助人,來北京的老鄉們都親切的稱他為牛街的大樹。
憑借牛肉拉面手藝兩千張家川子弟年掙八個億
別看張家川僅是西北邊陲甘肅省一個名不經轉的少數民族縣,但張家川清真餐飲產業大軍在京城卻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約有兩千多人。這些餐廳主要分布在在朝陽、東城、西城、海澱、宣武和豐台,僅著名的北京飲食一條街_牛街就有近百家張家川人開的清真餐館。他們經營的餐館以蘭州牛肉拉面主,並附帶牛羊肉燒烤。因為味道純正、特色鮮明,再加上他們勤勞朴實、精明能干的經營品質,受到了當地顧客的歡迎,他們的店一家比一家紅火。一碗蘭州牛肉拉面成了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農民進城創業的法寶——張家川縣近萬農民憑此技藝抱團廣開餐館,如今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站穩腳跟,年創收近八個億。如今開寶馬等高級轎車,在京城買樓房,在張家川縣城住上樓房都不是稀罕事兒。
在馬生龍看來,張家川農民開餐館之所以發展迅速,一個明顯特點是抱團發展。該縣農民餐飲老板鄉情意識濃,一般會返回家鄉招工﹔“鄉情意識”比較好管理,也讓就餐的中低檔消費者滿意。另一方面,通過政府部門引導扶持,這些農民工出門就擁有拉面技術和相關証件。使他們無論走在哪兒,都有技藝,也不愁找不到工作。
馬生龍的徒弟將面館開到英國
令馬生龍自豪的是,他的天天拉面館已培養出了一百多名張家川籍的拉面老板,他們如今在全國各地開飯館,還有個定西的小張在英國開飯館。“隻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專注堅持做一件事,你一定能成功。”馬生龍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
他說,做人就是這樣,見利不能忘義,吃水更不能忘記挖井人。在他創業的路上有朋友曾經幫助過他,他不能忘記。他在經營餐館之余,還加入了張家川民族商會,力所能及的搞一些慈善事業。記得深刻的一件事是,去馬鹿鄉的一個村子裡去救助孤兒,一個六歲的小孩子和奶奶相依為命,家裡的屋頂一逢下雨漏水,他坐在炕上端著洗臉盆子接屋頂的漏水。還有一件事是,一位家鄉的大學生考上了大學,但由於家庭困難無法上學,他得知后,資助了五千元學費,並在假期讓困難大學生到他的飯館打工勤工儉學。馬生龍常跟家人和朋友說,在你得意時,你始終要記著自己曾經的苦難和失意。
他說,如今我們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習主席也說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話太實在了。我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七個常委都同時出席了,這說明了國家對我們農民人的高度重視。如果沒有國家的創造的好環境,農民不可能現在過著舒坦的好日子。有國才有家嘛,我們感謝黨和國家給我們創造的好機會。
談到今后的發展,馬生龍認為,在日趨緊張的城市生活節奏中,快餐業應該是一個朝陽產業,而蘭州拉面實際上是中國式的快餐,他的夢想就是想把自己的天天拉面做大做強,最好能到國外穆斯林國家開拉面館,讓世界賓朋都能嘗到我們中國農民的手藝,瞧瞧咱中國人的本事。
相關專題 |
· 中國夢·我的夢——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