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海 趙鵬
黨的十八大通過的新黨章對群眾路線科學內涵高度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在新形勢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而做到“兩個一切”,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
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為了更好地做到“兩個一切”
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做任何事情,都要著眼於廣大人民群眾﹔決定了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學生﹔決定了黨的一切實踐活動要聽民音、察民情、順民意、辦民事。目前,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堅持群眾路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提高了﹔做好群眾工作的復雜性和緊迫性不是減弱了,而是大大增強了。近年來,中央反復強調,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隻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保証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隻有不斷鞏固和擴大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而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需要,也是我們黨代表廣大群眾根本利益的體現。回顧歷史,正是因為有了“兩個一切”的群眾觀點,我們才獲得了億萬群眾的支持與信賴﹔有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我們才凝聚起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做到“兩個一切”的內涵
黨的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既然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那麼,黨員領導干部就應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為此,黨員領導干部應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尊重和支持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正確處理好代表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利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並在工作中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實踐証明,“兩個一切”具體表現為做好“三民”工作,即聽取好“民聲”、改善好民生、發揚好民主。
所謂“民聲”,是指人民群眾的各種意思表達。我們黨既然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一切為了群眾”,要想為人民群眾服務好,必須知道人民群眾有什麼想法、有什麼要求,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不聽好“民聲”、不了解民情、不知道民意,就不可能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更多地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去,聽取“民聲”。1961年5月14日,毛澤東在《給張平化的信》中指出:“各級黨委,不許不做調查研究工作。絕對禁止黨委少數人不作調查,不同群眾商量,關在房子裡,作出害死人的主觀主義的所謂政策。”(見《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40頁)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了聽取“民聲”的重要意義: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同上書,第140頁)古人常說“兼聽則明”,認真聽取“民聲”,就要兼聽,既要聽取大多數人的聲音,也要認真聽取少數人的聲音,因為有時候少數人的意見也是正確的。這種情況過去、現在、將來都會有,所以要認真分析研究,做到聽取正確的“民聲”。要善於從“民聲”中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特別要善於聽取群眾中同領導機關、領導者意見不同的議論,不怕來自群眾的批評,甚至是過火的批評。
保障和改善好民生,即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6月18日的講話中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使全黨同志牢記並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優良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可以看出,改善好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導思想的關鍵要素之一,也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之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問題是國家的根本問題,隻有民生問題解決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隻有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增加人民收入,才能通過消費這個內需,推動經濟發展。民生問題是具體的,人民群眾隻有首先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問題才能從事其它實踐活動,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觀點。民生問題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過大﹔二是就業難題突出﹔三是城鄉差距、區域性發展不斷擴大﹔四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保障資金嚴重不足,保障覆蓋面窄﹔五是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被群眾廣泛關注﹔六是個別領導干部的腐敗行為侵害了群眾的利益,引起了群眾的痛恨。各級黨政干部要切實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比如,城鄉居民、少數民族群眾、東部西部地區群眾的利益要求是不一樣的,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會有所不同。這就需要立足具體的社會環境和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的利益問題,確定哪些是本地區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而為解決好這些問題奠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同上書,第119頁)解決好上述問題就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所需要的。
發揚好民主,就是讓人民群眾當好家作好主,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民主”一詞出現了69次﹔新黨章對群眾路線科學內涵進行了高度概括,這些都明確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是影響和決定歷史進程和根本性力量。必須發揚好民主,即一切依靠群眾,讓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才能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關於一切依靠群眾,鄧小平曾深刻指出:“過去我們為什麼能打勝仗,就是靠不脫離群眾,現在忘了這一點則非常危險的,是致命傷。不要以為我們共產黨是金字招牌,如果脫離群眾,黨的威信是靠不住的。脫離了群眾,任何英雄也辦不成事情。”(同上書,第47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進一步指出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一切依靠群眾”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是追求黨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須堅持執行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宣傳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歷史雄辯地証明,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缺少群眾擁護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會難以實現既定目標。緊緊依靠人民,就是要把群眾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要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改革成敗的根本標准。
三、堅持“兩個一切”,做好“三民”工作,確保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
要堅持“兩個一切”,就要在認真聽取“民聲”,保障和改善民生,發揚民主方面狠抓落實,確保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建立健全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長效機制,可以將聽取“民聲”,保障和改善民生、發揚民主的成功做法、新鮮經驗轉化為經常之舉,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堅持下去,直到完全地融入黨員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從而實現制度化和長效化。
在聽取好“民聲”方面,各地應建立黨政一把手親自接待群眾來訪、親自處理群眾來信來訪中提出的重要問題制度。這裡有五種作法可供參考:一是實行一票否決制。如果哪些地方出現二次以上為同一問題來信上訪、越級上訪、重訪上訪,說明這一地方沒有做好聽取“民聲”、解決民生問題的工作,該地方主要負責人可以就此事被否決(根據情況可給予免職、降級、以至開除公職,觸犯刑律的給予刑事處分)。二是為了更及時地聽取“民聲”,以解決民眾反映的問題,我們建議信訪接待部門可建立365天全天候聽取“民聲”制度,使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及時得到反饋和解決。三是建立聽取“民聲”工作的聯席會議制度。有時“民聲”中反映的民生問題涉及很多部門,如果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去聽、去解決,既浪費時間和人力,又不利於提高辦事效率,應把有關部門領導由上一級領導統一召集起來,共同研究,分清責任,限期解決。對解決不力者,要追究其領導責任。四是在不妨害國家安全和保密的情況下,實行政務公開,讓群眾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就像召開各種“聽証會”一樣,這樣既符合憲法規定的人民群眾有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和規定,也是黨和政府密切同人民群眾聯系,化解矛盾、穩定社會治安的良藥。五上實行獎懲制度。為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在八小時“分內”的生產工作之外,無報酬地履行對黨和國家所做的貢獻應給予獎勵。據報載,現在有不少地方和部門都廣泛公開征求人民群眾意見,對採納的有價值意見、建議會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長春市政府和長春市公安局就這樣做過。另據《人民日報》2013年9月25日報道,大慶市政府按3000張“民聲”訂單投民生項目,非常值得各地學習。
在保障和改善好民生方面,大多數黨員干部做的也比較好,但少數黨員領導干部為了積累政績,平日總是以所謂的“遠期目標”為己任,以所謂“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為借口,以“形象工程”為突破,而對百姓真正關心的下崗職工再就業、房屋拆遷、堵車、上學貴、養老難、冬季菜貴等問題,都顯得不太上心。民生方面的一些事,在極個別黨員領導干部看來是“小事”,此類小事卻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黨和政府辦民生大事的能力往往從解決百姓衣食住行等一些瑣碎的小事裡體現出來,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不斷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為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得更好,應在干部政績考核中著重看廣大群眾對干部的滿意程度如何,看是否做到了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同時在干部隊伍中強調“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的理念。對聯系群眾好、群眾公認的黨員干部,在提拔重用上給予優先考慮﹔對群眾意見較大的黨員干部給予通報批評,對連續幾年受到批評的黨員干部給予免職處理。通過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熱情。對於隻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損壞群眾利益的,要按2013年中共中央印發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有關規定來嚴肅處理。同時,我們深知,民生問題涉及13億人,涵蓋人民生活方方面面,需要我們克勤克儉,辛勤勞動,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智慧和汗水來實現民生不斷改善。
在發揚民主方面,所有黨員干部都要充分尊重憲法、法律和黨章的規定,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構建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決定權的機制。目前,利益表達與政治參與密切相關,后者是人們權利意識日益覺醒、民主意識日益增強,在政治上要求參與關系自己切身利益重大事務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民主、科學決策的重要保障。因此,應擴大基層民主,實行黨務、政務、村務、廠務公開,保証人民群眾知情權、發言權、監督權。從我們的實際出發,一切依靠群眾,就要求按鄧小平1956年9月16日《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所說:一切依靠群眾“本身就要求黨的領導保持謙虛和謹慎的態度。驕傲,專橫,魯莽,自作聰明,不同群眾商量,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為了自己的威信而堅持錯誤,是同黨的群眾路線根本不相容的。”(同上書46頁)對於沒有很好做到一切依靠群眾的黨員領導干部,沒有保持謙虛和謹慎的態度,驕傲專橫魯莽,自作聰明,不同群眾商量,把自己的椅強加於人,為了自己的威信而堅持錯誤的人,應按中共中央2013年12月印發的《規劃》中有關處理失職、瀆職的辦法來處理,從法律上保証“一切依靠群眾”的規定得到遵守。要建立科學決策咨詢制度。凡是重大事項、重要決策出台前都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做到聽民聲、集民智、護民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這一重要經驗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共同奮斗的根本遵循,必須倍加珍惜、永遠堅持、不斷完善。據報載,一些地區領導根據群眾經驗,制定了因地制宜發展家庭農場,起到了對提高機械化種植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解放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好效果,這就是很好做到“一切依靠群眾”的表現。
總之,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做好“兩個一切”,就體現在做好“三民”工作:認真聽好“民聲”,改善好民生,在各項工作中都發揚好民主,緊緊依靠人民。不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才能同人民一起把改革向前推進,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不斷奪取改革發展的新勝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使黨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走得更加堅實,更加有力。
相關專題 |
· 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征文 · 問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