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略陽縣黨史研究室 周雲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文化引領風尚,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把中國共產黨92年輝煌歷程為主體的黨史文化融入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必將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黨史文化的內涵
黨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類型,是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的集中反映,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崇高的理想和價值追求而拼搏奮斗,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歷史。黨史文化見証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近代中國,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磨難。為拯救國家和人民,無數革命者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斗爭並為之流血犧牲,但都無法改變中國人民悲慘的命運。是中國共產黨擔負起歷史的重任,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為中國人民的平等自由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付出了重大犧牲。我省黨史文化資源豐富,黨中央和毛主席在陝北戰斗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的“革命聖地”和“紅色首都”,這13年,先后發生了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重慶談判等重大歷史事件,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也形成了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紅色歷史文化。據2010年統計,全省共有革命遺址2051個,僅記載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27152人,還有成千上萬的無名烈士為革命獻身。由近及遠,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在陝南鎮巴、西鄉、南鄭、寧強、勉縣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略陽三進麻柳鋪,打富濟貧,宣傳黨的政策﹔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方面軍轉戰略陽,取得街口伏擊戰的勝利,途徑白水江建立“白水江蘇維埃”政府,傳播了革命的火種。在解放戰爭時期,略陽地下黨建立黨小組,團結群眾積極斗爭,不怕流血犧牲,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贏得了略陽的和平解放。革命先輩們戰斗過的山山水水,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歷史遺跡﹔每一樁鮮活的歷史事件,無不折射出革命前輩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這其中蘊含的黨史文化,更是一座豐富的精神寶庫,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源泉。
二、黨史文化是當代主流文化,可以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黨史文化是革命前輩用生命和鮮血為我們留下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昭示出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感和高尚品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具有無窮魅力,在92年的輝煌歷程中,形成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是激勵人們開拓進取,失志不渝的強大精神支柱,這些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展現了一個東方古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煥發活力、從困境中奮起直追、獨立自主到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凝結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建設道路中的酸甜苦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瑰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弘揚這些革命精神。大力發展黨史文化,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時代主旋律,弘揚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歌頌人民群眾艱苦奮斗、不斷開拓的創業精神,有利於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進一步激勵和鼓舞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三、黨史文化引領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性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是彰顯革命歷史的新平台,新課堂,其感召力是學校和書本不可比擬的。
首先,黨史文化引領精神文明建設是黨史工作的任務所在。黨史工作的三大任務是:存史、資政、育人。習近平同志強調,學習中國近現代史,要特別注意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要以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為重點,把黨史教育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因此,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要認真研究黨史文化,深入學習實踐黨史文化,從中國革命斗爭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史中提煉我黨革命、戰斗、奮進、開拓的精神,發揚我黨優良的革命傳統和作風,干好本職工作,爭創一流業績,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具體實踐。同時,在建設美麗略陽進程中,把黨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群眾文化、企業文化、學校文化,開展黨史“六進”活動,營造積極向上、正氣和諧的文化氛圍。因此,學習黨史文化,既是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更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化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政治責任。
其次,時代呼喚紅色黨史文化。近幾年,黨史文化在神州大地蓬勃興起。保護和傳承黨史文化即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改善,一些人的心靈深處卻出現了“荒蕪”,許多人開始羨慕那些有理想、有抱負和具有獻身精神的人,渴望從那些物質匱乏但心靈富足的革命者身上發現生命的真諦和幸福的意義。黨史文化的興起滿足了人們心靈的需求,喚起了儲藏人們心底的美好記憶。革命者鮮明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服務於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是發展黨史文化永遠不變的宗旨和內容,不同年齡、不同時期的人對黨史文化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感悟。學習黨史文化有利於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增強人們的愛國情感,有利於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帶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再次,黨史文化蘊含著治黨治國的豐富經驗。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鄧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況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后的狀況就不能改變。”中國共產黨人在進行社會主義實踐中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呈現出勃勃生機。在這個歷史中,我們黨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的輝煌篇章,也鑄就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包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內容,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傳承黨史文化,解讀革命歷史,在正確地了解歷史本原的基礎上,學會辯証地認識黨史、運用黨史、全面系統地理解掌握黨執政興國的規律性,幫助人民了解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來之不易,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黨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是一面旗幟和精神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革命精神都彰顯了巨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推進黨風廉政、開展反腐倡廉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中,把黨史文化納入精神文明建設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以達到文化修身、淨化心靈、精神塑本的功效。
我縣在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中,結合“文化引領工程”,進一步弘揚黨史文化,加大黨史宣傳活動,採取組建黨史宣講團、編寫地方黨史著作、傳承紅色經典、制作宣傳展板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黨史知識普及面,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愛黨愛國的朴素情感。以黨史文化宣傳為契機,為增強文化軟實力,搭建黨性教育平台,加強黨的建設,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健康有序開展。
相關專題 |
· 問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