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專家解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王雍君:財政“快速增長”背景下 政府更應推動經濟轉型

2014年02月26日09: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 做客人民網(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過去5年中,政府的財政收入(僅指公共預算收入)繼續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增長速度高於GDP(以及其他絕大多數經濟指標),兩者間的反差給人深刻印象。其中,政府收入從2009年的68518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29143億元,后者相當於前者的1.88倍﹔同期GDP從340903億元增長到568845億元,后者相當於前者的1.67倍。兩者的增速差十分明顯。我們該如何解讀多年來政府收入持續超前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政府財政收入經歷了一個急劇衰落的時期,其主要標志就是財政收入(佔GDP)比率連年下降,引起各界廣泛關注和擔憂。在此期間,學界曾有學者極力主張政府提高資源汲取能力,並把資源汲取能力視為政府施政能力的關鍵因素。現在看來,當時的擔憂過頭了,資源汲取能力與政府施政能力不能等量齊觀。

大約從1996年起,即在分稅制財政體制實施后的第三年,局面發生了改觀: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政府收入增速持續高於GDP增速,在歷時12年的增長黃金期間(2008年截止),絕大多數年份的超前增長超過8個百分點。自此,雖然局部地區(主要是欠發達地區的基層政府)仍然存在實質性的財政困難,但五級政府作為一個整體,已經由當年的貧困政府轉變為富裕政府。富裕政府是好事嗎?在什麼情況下是好事?在什麼情況下是壞事?很少有人對此進行深度思考。

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資源與發展等同起來,把資源與資源利用能力等同起來,把資源汲取能力與政府施政能力等同起來。在實踐中,到處可以見到這種簡單的等同。“法定支出”、部門專款(包括大額專項)之類,無不體現了等同邏輯。在潛意識深處,“有錢就能解決問題”的邏輯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中國的發展模式、國家治理模式和財政管理模式,依然建立在這個等同邏輯的基礎上。談論“轉型”問題者和中國崛起者不計其數,但很少有人這樣思考:中國經濟需要的轉型,不是別的什麼轉型,而是注重投入的發展模式到依托資源利用能力模式的轉型。一旦我們這樣思考,並且致力指向資源利用能力模式的轉型實踐,中國將開啟一個公共財政的新時代。

沒有從注重投入向注重能力的轉型,績效政府、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就是一句空話。這有難度,但並非不可作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王雍君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