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五章  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第一節  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蔡鑫 高峰 張靜波

2014年04月28日16:2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 獨家連載

文化塑造價值觀,塑造國民基本共識,文化是整個社會得以維持其運行模式的根本保証。文化對於當代中國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文化對經濟、社會、政治及生態環境的作用是基礎性的,忽視文化可能就偏離了根本。

當代中國文化確實有大發展的必要,這種大發展既是實現先進文化與文化強國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整體轉型成功的深層次要求,還是破解各種發展困境和改革難題的根本途徑。離開先進文化的支撐,其他領域的轉型將如無本之木。今天中國社會面臨的一些問題與困境,在其背后可以發現文化方面的原因。比如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漸減弱,基本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欠缺規范,可能使得權力及金錢的影響被放大,理想主義式微而拜金主義盛行﹔傳統文化共同體的漸趨消失則使傳統社區鄰裡守望相助的親密關系漸趨消失,進而導致人際關系疏離淡漠、社會認同感降低、社會信任難以建立。這些現象與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進程相伴,與城市化歷史進程相伴。應該說現代性的斷裂性絕非中國所獨有,但面對這一問題,中國社會確實需要意識到文化的延續與重構對於社會轉型與和諧社會的含義是多麼重要。中國必須關注文化對社會變遷的影響,在對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基礎上,吸收優秀文化,構建中國新型社會文化,構建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文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首先就是探尋如何構筑起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具有新的引領和示范價值的中國化、當代化、世界化的中國當代文化體系。

聯合國於1966年12月16日通過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其文化方面的主要內容為:“人人有權參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對其本人的任何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利益享受被保護之利”,“公約締約國為充分實現這一權利而採取的步驟應包括為保存、發展和傳播科學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驟”,等等。中國政府於1997年正式簽署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並於2001年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批准。這表明了中國政府對公民權利國際標准的認定,表明了中國政府不僅注重保障公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政治權,而且開始把公民的文化權列為保護的范疇。

十八大報告關於文化對當代中國的重要性有明確闡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指導思想上,“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全會指出了相關工作展開的幾個方面: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結合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推進文化體制創新為基本立場,下面展開就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討論。主要內容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社會共識,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引領良好風尚,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為導向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文化產業大發展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