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今年四月,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概念,強調了國家安全的總體性,指出國家安全是各種安全的綜合,系統論述了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
在不久前第三屆全球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發展和安全並重、權利和義務並重、自主和協作並重、治標和治本並重”的中國核安全觀,指出要秉持以發展求安全、以安全促發展的理念,堅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把核安全進程納入我國核能與核技術應用事業健康持續發展軌道。
總體國家安全觀和中國核安全觀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准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趨勢提出的總體部署。都具有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的特點。深入學習領會總體國家安全觀和中國核安全觀,對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做好安全工作,探索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中國核安全觀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有機組成部分
核安全是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的新生領域,是國家安全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總體國家安全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對總體國家安全觀和中國核安全觀的主要內容、基本特征和哲學思想的比較,二者具有以下共同點。
(一)具有同樣的客觀背景
能源與科技是現代國家發展的源泉。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離不開充足的能源供應和可靠的能源安全。核科學技術(NT)是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必然,是當今三大高新技術體系(IT、BT、NT)之一。核能發展是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極大的現實與長遠意義。核電具有清潔、安全、高效、可大規模利用的特點,是化石燃料穩定可靠的替代能源。核安全是環境安全組成部分,是核能與核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關乎軍事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等,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從世界三大核事故的影響后果與經驗教訓來看,核安全不但關系國計民生,更關系到國家安全。
(二)具有同樣的哲學基礎
中國核安全觀中的“並重”,國家安全觀中的“總體”,都反映出以習近平主席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深厚的唯物辯証的哲學基礎。中國核安全觀中的“四個並重”把四個對立統一的矛盾問題剖析得深刻透徹,把握適度,定位准確。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中,“總體”體現出“普遍聯系”的哲學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十一種安全的統一體,既包括傳統安全又包括非傳統安全,既有對過去安全觀的傳承,又有對現實安全問題的應對,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
(三)具有同樣的歷史傳承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核安全問題,始終將其作為確保能源安全、環境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前提。鄧小平同志在中國核電發展初期就提出要按照國際核安全標准和監督管理模式建立我國核安全監管體系,提高我國核安全水平﹔江澤民同志十分關心我國核電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多次強調必須始終把安全放在首位﹔李鵬同志曾指出,在核電建設中必須貫徹“質量第一”的方針,在運行中必須貫徹“安全第一”的方針﹔胡錦濤同志指出,隻有確保核安全,才能保障核能可持續發展﹔溫家寶同志指出,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核安全觀立意深遠,體現了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核安全事業的深刻思考和長遠規劃。
(四)同樣是黨的宗旨體現
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主席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論述“人民安全是宗旨”,“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在中國核安全觀中指出要通過加強核安全,使核能事業造福人類。中國核安全觀與總體國家安全觀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時刻以人民利益為重的黨性修養。
二、保証國家安全就必須要確保核安全
核安全作為總體國家安全中的一種非傳統安全,對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等安全領域都有重要影響,因此要保証國家安全就必須確保核安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核安全工作,1984年成立了國家核安全局,代表中央政府對核安全進行直接監督管理,參考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標准建立了我國相關核安全法規體系,按照國際通行模式開展核安全監督管理。目前,我國核安全監管機構由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三個核安全業務司、六個地區監督站和兩個技術中心組成,人員近千名。獨立負責全國民用核設施的安全監督管理監管工作,是核安全事業唯一國家監管機構。。
截至2014年4月,我國共有運行核電機組18台,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業績,迄今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2級及其以上的運行事件。多年的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核電廠周邊環境輻射水平處於天然本底正常漲落范圍內。我國在建核電機組30台,約佔全球在建核電機組的40%,建造質量均處於受控狀態。
在核技術利用方面,我國在用放射源10萬余枚,涉及單位1萬余家,在用射線裝置12萬余台(座),涉及單位近5萬家。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國放射源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輻射事故年發生率由上世紀90 年代的每萬枚6.2起下降至目前的每萬枚2起以下,輻射安全監管成效進步顯著。
成功的監管實踐對保障我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的順利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照我國核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運行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接近當前美國水平。加上核技術應用事業的快速發展和放射性廢物量的快速增加,我國核安全監管工作將面臨諸多困難和嚴峻挑戰:一是缺少一部核安全的綜合性法律,現有的技術標准還有較多缺項,尚未系統建立我國自己的技術規范和標准體系﹔二是未來5-10年將是我國核電建造、調試和運行的高峰期,監管任務將持續加重﹔三是日本福島核事故后社會公眾對核安全高度關注,公眾信心已成為整個核事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四是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處置問題進展緩慢,存在安全隱患﹔五是核安全監管部門的組織機構獨立性不夠,能力建設與核行業發展不適應,核安全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需進一步提高。
囊括核安全在內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立足於對黨情、國情、世情的清醒認識和准確把握,著眼於國家安全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為新時期我國國家安全提出了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前瞻的方向指引。今年恰逢國家核安全監管機構成立三十周年,處在核安全監管事業承前啟后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學習領會新的精神,努力提高我國總體核安全水平。我們將踐行以下幾點具體舉措: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和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和中國核安全觀的精神實質,扎扎實實地落實到日常監管工作中﹔二要加快核安全立法。《核安全法》已作為二類立法項目列入全國人大五年立法規劃,還應繼續加速立法進程,在法律層面對核安全的基本原則、法律制度及監督管理體制等重大問題做出規定,以適應我國整個核事業安全發展的需要﹔三要進一步強化核安全監管。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原則加強對核安全的監督管理,督促各核設施運營單位按計劃完成福島核事故后的“安全改進”工作,適時頒布新建核電廠安全要求,加強和完善核設施駐廠監督制度,完善輻射環境監測和應急響應體系﹔四要創新公眾溝通方式。進行頂層設計,開展核電項目公眾溝通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形成核電項目公眾溝通的指導性文件,為核電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五要推動放射性廢物治理。加快早期核設施退役和污染治理工程的實施,加強對重點單位已停運核設施的監督管理,及時推進已關停或已決定關停核設施的退役,降低現實核安全風險﹔六要進一步強化機構建設,增強監管實力。建議盡快恢復設立環境保護部管理的實體機構—國家核安全局,加快建設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提升核安全分析評價、校核計算和實驗驗証能力,全面提高我國核安全科技水平。
綜上所述,核安全作為典型的非傳統安全,具有鮮明的科技特征和時代特性,以其事故后果的嚴重性和極端的社會敏感性等特點而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肩負重任的核安全從業人員,需要不斷提高對核安全和國家安全的認識,為捍衛總體國家安全,確保社會安全,維護人民安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作者系環境保護部 核安全總工程師)
相關專題 |
· 問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