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毓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 獨家連載
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復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贊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德
人都有兩面性,知識分子更不例外。但是,卻很少有人表現出康德那如此偉大的兩面性:一面朝向星空,一面朝向心中的道德法則﹔也很少有知識分子像康德那樣,既如此保守,但同時卻又如此革命。
康德和盧梭出身相同,他們都是工匠的兒子。然而,時代卻不同了。因為時代的不同,康德這個工匠的兒子方才被從自己的階級中分離出來,成為“知識分子”,即他不再是盧梭那種“勞動公民”,而是上升為“學院公民”。從1740年9月24日在大學注冊那一刻起,這個工匠的兒子其實就等於從一個行會轉入另一個行會,從一般“市民”成為“大學生”,這意味著:他從此便脫離了那個“靠雙手勞作和買賣營生的階級”。
知識分子是社會再生產領域的主力軍,即他們的工作就是為一定的社會生產法則、標准和價值觀。在此前的歐洲,這項工作是由教士們承擔的,而在教士們名譽掃地之后,人文主義者和啟蒙者繼承了這個使命,但是,他們不切實際的夸夸其談卻被培根和盧梭們攻擊得遍體鱗傷,於是,新的社會法則和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便搖搖欲墜了﹔現在,這個工作由教士手裡轉到了教授的手裡,並最終在康德那裡得以完成。
康德所做的是綜合性的工作。康德首先是個偉大的“綜合家”,他提出的法則就叫“先天綜合判斷”。康德把此前人文主義者、啟蒙者對於范疇和推理的愛好,與經驗主義者、早期科學家對於觀察和試驗的愛好綜合起來。其中,數和量、時間與空間、邏輯推理就是這樣被綜合起來,成為法則(即“判斷”),數學、邏輯學和語言學也就是這樣構成了形而上學的基礎﹔它既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既是理性的,也是實踐的,既是合理的,也是現實的﹔這個法則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它可以被運用於所有的人、所有的時代和所有的地方,可以被運用於一切領域,也似乎適合一切領域。
康德包羅萬象的思想體系似乎說明了一切,但也可以說其實什麼也沒說明。
從康德時代起,歐洲特別是德國的學院知識分子就是個穩定的階層,其地位類似貴族,而對“普遍法則”的熱衷恰恰表明:知識分子更關心的是解釋世界,而不是“世界的改變”和改變世界。因為,隻要“法則”這個基礎不變,那麼世界就不會真正改變,此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
不過,康德思想固然有其保守性,卻也有深刻的革命性,雖然這種革命性並非來源於對現實政治狀況的分析。康德對於現實政治幾乎毫無熱情,他畢生住在哥尼斯堡,不會像四處流亡的盧梭和馬克思那樣對民生疾苦感同身受。康德思想的革命性來自他的謙虛好學,簡而言之,就是他知道“人外有天”,而“天”是變化的,而這正是知識分子本來應該具備卻很少具備的美德。
說來平常,足不出哥尼斯堡的康德,他思想的革命性就來自“仰望星空”。康德因此知道,先天綜合判斷只是人內心的道德法則,但是,“能量”和“生命力”卻是“天”的法則,面對天的法則,道德的法則是機械的、狹窄的,是會被能量和生命力沖破的。因此,革命和變化,並不是指一個事物摧毀和推翻另外一個事物,而是指事物內在的能量沖破了其外在的結構、法則之束縛。
馬克思的革命思想(他稱為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學說)與此前的革命家的學說都不同,馬克思強調:資產階級社會法則的真正基礎,就是以康德哲學為集大成的形而上學(先天綜合判斷),這個法則支配、限制著資產階級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但是,資產階級的社會法則正如資本主義社會結構本身,太過狹窄、機械,因此,最終必將因生產力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的壯大而從內部被沖破。康德提出的普遍法則,不過是靜力學時代的法則,而關鍵在於熱力學時代的法則,即“浩瀚星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那種法則。
實際上,馬克思的革命學說與康德最為接近,即社會“革命”類似宇宙能量的爆炸,是新的社會因素沖破舊社會秩序的外殼。而面對人類世界,馬克思往往把這種能量和力量稱為社會化了的自然力——生產力。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