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媒體聚焦:新一屆政府精准發力背后的改革思維

2014年06月17日14:59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精准發力背后的改革思維

  繼4月25日央行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2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后,6月9日,央行再次擴大降准范圍,將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下調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為鼓勵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發揮好提高企業資金運用效率及擴大消費等作用,下調其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定向降准”而非全面寬鬆,貨幣政策微調和宏觀調控手段的運用被市場熱議。

  貨幣政策調整是宏觀調控的常規做法,但運用何種工具、多大力度需要央行根據形勢需要做出判斷。而當前選擇定向降准,與李克強總理一貫主張“保持定力、精准發力”是一致的,正體現了其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的改革思維。

  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面對復雜局面,始終強調保持定力,沉著應對,綜合施策,精准發力。比如,去年年中商業銀行鬧“錢荒”時,堅決“不放水”,逼著銀行更加重視流動性管理,而不是對政府形成“救火”依賴。李克強用“柴薪”比喻貨幣政策:“如果我們放鬆銀根、多發赤字,那就像古人講的‘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其實,正在外界普遍議論李克強的強硬態度時,其背后是對形勢的科學判斷,這是表現“定力”的基礎。實際效果也証明,政府什麼時候出手,什麼時候放手讓市場去調節,恰恰是給了市場一個明確預期,從而使市場迅速企穩。

  但是,政府保持定力、穩定政策,但不能“不動”。既“堅定戰略”,又根據情況變化不斷“調整戰術”。李克強說,“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停在那裡晃兩圈兒,沒准兒就摔下來了,所以還得動,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就在國外學者提出“克強經濟學”,其中把“不刺激”作為其三大支柱之一時,包括最近一個半月來連續兩次定向“降准”,以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的一系列舉措,使得“微刺激”成為一個新的調控技巧被提及。這是從幾年前的大規模刺激之后給新政府的啟示。近四個月來,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的一些議題值得注意:如研究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部署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確定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的政策措施﹔確定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措施;決定延續並完善支持和促進創業就業的稅收政策﹔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政策措施﹔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部署支持外貿穩定增長和優化結構有關工作;確定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措施促進創業就業,等等。這些都是關乎“宏觀要穩、微觀搞活、社會托底”政策方向的重要問題和關鍵領域,其目標就是激發市場活力,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發展。

  這些政策出台,正是根據形勢變化所做的調整和刺激。去年以來,宏觀經濟總體在放緩,進入一個下行通道,尤其是一季度7.4%的增幅創下新低。就政府來說,這個速度仍在合理區間內,尚能容忍。國家統計局和匯豐銀行剛剛公布的5月份中國制造業PMI,一個是50.8%,一個是49.4%,環比都在上漲,顯示經濟活動在增強,呈現回暖勢頭。但是,這個數字在50%榮枯線上下徘徊,喻示著總體平穩還存在隱憂,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風險和挑戰不容忽視,這是6月6日李克強總理召集8省市政府一把手座談經濟工作時做出的一個判斷。歐洲央行最近針對通縮的困境,首次實施存款負利率政策,“旨在防止日本‘失去的十年’在歐洲重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世界經濟形勢不甚樂觀,復蘇的勢頭可能受到了當前國際復雜動蕩的局勢影響,而這種影響的烈度究竟會有多大,持續多久,目前還不明朗。這不僅是歐洲的困境,若對抗和沖突加劇,有可能催生一個新的“大蕭條”來臨。這是我們發展環境面臨的新的變數。因此,需要相機抉擇,及時調動政策儲備庫中的彈藥加以應對。

  這種應對,李克強始終強調要“精准”。精准,講的是效率,講的是有的放矢,而且爭取中“靶心”,打滿環。堅持問題導向,系統觀點,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朝“病灶”發力,功到病除,經濟就可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從根本上說,仍然要靠改革。不深化改革,發展就難有活力、難以持續,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就在李克強總理召集部分省市長座談當天,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三次會議,審議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若干重要改革方案和推進意見。聚焦經濟增長不可忽視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劑。當前,經濟發展平穩,但出現波動和放緩趨勢,符合階段性特征,必須抓住這一機遇加快改革。如果世界經濟再次出現不可預料的衰退,拖累本國經濟,導致失速,屆時採取全面刺激政策保增長,勢必會放緩改革步伐,或致環境趨緊影響改革推進。因此,體制機制改革要和經濟發展賽跑,努力為經濟增長營造氛圍,創造活力,實現結構轉型,在一個新的平台上達到提質增效的目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